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通过将战后日本职业训练制度放在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下进行动态的历史考察,分析和揭示战后日本职业训练制度形成与发展的背景、手段及其在促进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保持战后日本社会秩序稳定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这一研究不仅会丰富和深化我国关于日本职业训练的研究,打破以静态描述为主、缺乏动态考察,多为就职业训练而论职业训练,缺乏背景分析的研究现状,更重要的是,在当前我国经济日益飞速发展,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及其顺利流动业已成为严重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因而急需建立一套科学的有中国特色的职工培训制度的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1988年11月至12月,笔者作为“中国青年考察团”的一个成员,赴日本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城市经济考察。考察期间接触日本很多官方和民间人士,都很有兴趣地向我们介绍及讨论日本民营化的情况,使我们对日本的民营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之前,笔者曾发表《民营化—海南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趋势》的论文(《海南特区报》1988年9月28日),考察之后,笔者更相信,日本的民营化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是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论日本教育先行战略的确立和在经济腾飞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日本半个世纪以来编制和实施中长期经济计划如何处理经济与教育的关系的历史考察 ,指出 :日本突出教育的优先地位 ,实施教育先行战略与日本经济的发展相互促进 ,在日本经济的腾飞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文章还对如何借鉴日本成功的经验 ,确保我国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4.
中日是亚洲的经济大国。从经济的角度考察,中日产业存在比较明显的互补性,加强中日产业合作,或实现中日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产业互补,将有助于两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而现实中日产业博弈均衡的结果是日本力图压制中国经济的增长,以为日本产业发展提供空间。从政治等非经济因素角度考察的中日产业博弈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对抗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中日文化之间存在着冲突,这些冲突是影响中日之间经济和政治等多方面合作的主要障碍。考察日本民族文化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探究中日文化冲突形成的因素,需要从孕育日本文化的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结构以及迅猛的经济增长中去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6.
19世纪中叶以降,学习西方、实现国家独立富强,成为日本举国之共识。为探索出适合日本的发展道路,日本派出了由政界要人所组成的岩仓使节团,对西方列强进行了近两年的实地观摩,考察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教育体制,以此为日本提供参照。岩仓使节团的考察,对日本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开创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近代化之路,具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日城市化进程存在较大的相似,对日本城市化进程中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对于我国城市化的推进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构建经济计量模型考察了集中度对于日本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度集中不利于经济增长。由于单方程模型无法回答集中度在日本经济衰退中扮演的角色,文章进一步校准了一个多生产部门的新凯恩斯主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模型比较的结果表明集中度可能并非日本经济衰退的直接成因,但加深了其衰退的程度。因此,吸取日本的教训,适度控制大城市规模和发展中小城市将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8.
庄园制作为日本历史上的一种社会经济体系,从8世纪中后期至16世纪末,一共存在了近8个世纪,它规定了日本中世社会的基本社会经济形态,是了解日本前近代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一把钥匙。本文选取日本庄园典型时代(12、13世纪)的典型例证,运用比较史学的方法,对日本庄园制下的土地所有、阶级和阶层关系进行详细的考察,较完整地勾画出日本庄园制社会经济结构的全貌,并力图找出与西欧中世庄园制和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探讨财政问题对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的影响。战后日本在经济赶超过程中形成的"强政府干预"发展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改革势在必行。但由于日本的"强政府干预"模式是一个长期形成的稳定且复杂的系统,而政府主导的改革又无异于"自我革命",因而制度变迁是困难的。本文通过对日本上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改革的动因——效果(即"政府、企业、个人"关系变化)的考察,认为财政危机是构成日本制度变迁的"硬约束",财政压力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结束后"官主导"模式演化的直接起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作者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所做报告的摘要,主要论述了家庭和妇女问题在日本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意义及其发展变化。作者曾应邀到日本进行为期一年的学术研究和考察,本文内容是其研究考察的专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书讯     
我校历史系赵建民、中国民航学院刘予苇主编,由国内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的王金林、孙仁宗、汤重南、周家骅、蒋立峰等协作编著的《日本通史》(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教授题签)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叙述上自远古、下迄1988年的日本历史,并从东亚和世界范围来加以考察,对大化革新,明治维新、战后改革和经济高速发展以及中日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有较为透彻的论述,富于启发性。这是在充分吸收国内外日本史学界最  相似文献   

12.
通过介绍和梳理二战之后日本金融结构变迁的全部过程,旨在考察日本金融结构变迁的整体情况,分析并指出日本金融结构的特殊性以及对整个金融体系乃至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以间接金融为主,直接金融为辅"的金融发展战略对促进日本经济金融体系的完善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然而其转换的滞后性又为之后的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此外,通过分析日本金融结构变迁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指出在加快中国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同时,也要加强和完善中国的金融监管,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可持续发展体制,从而推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战后日本的民主进程,日本女性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当代女性文学的空前繁荣是其在文坛上的集中体现。研究日本当代女性文学产生发展的时代背景、发展阶段及发展特点,能为我们考察日本当代女性的生存状态提供丰富而极具价值的研究素材,同时也为我国的女性文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经济成长时期为界,战后日本学界的中国认识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到60年代末期为止。这一时期日本学界的特点是,以批判日本社会封建性为主要特征,对中国的社会变革持肯定态度。第二个阶段从70年代算起。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人的传统文化与行为方式得到了重新评价。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落后状态也使日本学界的中国认识发生了变化。这里所考察的主要是战后日本的中国学界,拟通过对战后日本中国学的解析,勾勒出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的形成和变迁过程。此外,通过比较论证,指出意识形态与学术研究的关系以及社会舆论与学术研究的相互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日本中小企业在经济生活的多层次、多侧面中对提高大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整个社会的效率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并已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基础。从企业规模定位的角度考察日本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演变,借鉴其发展规律,力求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规模正确定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三十年代中期,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前夜。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武力侵占我国东北四省;进而以武力为后盾,图谋分割我国华北。为此,在军事、政治入侵的同时,又在所谓冀东“停战区”进行大规模饿运和武装走私,既严重危害了中国社会经济,也损害了西方国家在华既得利盆,引起了世界上的强烈反响。达就是三十年代中期的冀东走私问题。冀东走私问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侵略者一手操纵的,是日本企图分离华北、进而灭亡中国政策的组成部分。本文试图根据中日两国的档案资料和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对这一课题作一比较系统的考察。  相似文献   

17.
自1990年代以来幼儿教育的质量越来越受多地受到国际社会瞩目,如何提升幼儿教育的质量以及开发符合本国经济、政治以及文化需要的幼儿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已然成为各国幼儿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性课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考察和回顾日本自1990年代以来围绕幼儿教育质量的问题在政策及研究方面做出的回应与举措。  相似文献   

18.
为加速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从五十年代中后期起,日本开始推行“新长期经济计划”,并把科教兴国,优先发展科教事业作为推进其战后工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日本在科教兴国的过程中狠抓了两个环节:一是大量引进国外技术,以加速国内的技术改造和产业现代化;二是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尤其重视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本文考察了日本重视科教兴国的原因,科教兴国的实践及其对日本工业现代化所带来的巨大影响,认为日本科教兴国的一些做法对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初飞阶段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但由于日本一向偏重于急功近利,对于基础学科重视不够,这也限制了它在重要科学领域内取得重大突破。这一教训同样值得人们记取。  相似文献   

19.
清末五大臣对欧美、日本进行政治考察是1905年发生的两件大事之一。五大臣出洋政治考察在晚清十年的“新政”和立宪运动中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中介。清末五大臣对欧美、日本的政治考察的社会背景和原因应归纳为五个方面。厘清这个问题是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它在近代中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应变历程中是一个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地质科学的开拓者——丁文江,虽以科学家闻名,但对于政治实抱有终身的兴趣。1919年初丁文江随同梁启超赴欧考察,巴黎和会上日本表现出的侵略野心引起了丁文江的注意。回国后,丁文江更加关注日本,愈加清醒地认识到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步步紧逼,加紧侵华,面对着日本的侵略气焰,如何抗战?如何救亡图存?成为30年代知识分子考虑的焦点问题。科学家丁文汪本着科学理性的态度,通过对中日两国实力的考察,提出了建立在国家实力和科学化人才基础上的长期抗日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