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文学论争不仅在论争的焦点和内容方面有迹可寻,而且在思维方式、批评方法方面也有不少值得汲取的经验教训。五四以来30年间的文学论争集中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大致形成了干涉与反干涉、消解与反消解两极。论争中出现了四种较常见的现象:(一)论争看似热闹,实际并不针锋相对;(二)“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断章取义,无限上纲;(四)缺乏理智和宽容的态度。反映在这些现象中的思维方式和批评方法都有其理论失误,并对后来文坛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老庄思想与沈从文的审美意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从文是在中国文坛有相当影响的作家,他的写作有着特定的风格.沈从文力图通过其作品解开文学与政治社会生活的纠葛,还原文学的主体自我地位,这正好契合了老庄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肇始于1936年10月的“反差不多”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场自由主义文学和左翼文学间引入瞩目的文学论争,作为双方主将的茅盾和沈从文虽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但今日看来,二者间却有许多共通之处.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新八股”、“公式主义”与“差不多”的问题,发现了当时文坛存在的“差不多”的创作现状,并开出了差不多的“药...  相似文献   

4.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翻译论争一直以来都被简单地归类为“为人生”和“为艺术”盼分歧。本文从翻译的政治这一全新视角入手,分析了当时文坛及社会的复杂关系,考察论争根由。  相似文献   

5.
梁实秋一生文坛遭遇沉浮,论争是其标签,论争也是其最基本的姿态,其思想在论争中提出、发展、升华和修正,而其文学话语的是是非非在很大程度上与鲁迅休戚相关。本文以人性论为立足点,以其论争的三阶段为线索,通过人性论与自然人性论、人性论与阶级性及与抗战无关论的辨析,以"论争"手法为切入点,目的是突显其基本文学见解及其底蕴,以期给当下学界以启示。  相似文献   

6.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他在20世纪的上半期,曾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发生了一场决定了他在中国文坛上几十年的命运的论争,他以一位文学批评家的面目出现在中国的现代文学史上.今天我们试图撩开各种外部的纷扰,走进梁实秋的文学批评世界,从学理层面上去把握论争的内在特质.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新时期以来,学界对沈从文及其作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文章主要从情景叙事的角度研究沈从文小说独特的叙事艺术,并分别从自然风景的描绘和意境的营造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弥补学界在叙事学角度研究沈从文小说文本的空白。  相似文献   

8.
试论抽象──读沈从文四十年代论说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1902──1988)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特别的作家,他的人生经历与他的文学世界同样充满传奇色彩。使沈从文获得巨大成功的是以写于1933年的《边城》为代表的湘西小说系列,它们使他的以写于1935年的《八骏图》为代表的城市小说系列相形见绌。在政治上,沈从文始终保持了自由知识分子的立场。尽管他一度被认为是“京派”作家的领袖,并实际上几次引起文坛重大的论争,而且不断受到各种批判,但是他对于派阀之争的厌恶使他几乎一直在孤军奋战。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文学上,沈从文的立场都是人性的与生命的,不言而喻,这使他游离于中国…  相似文献   

9.
40年代末,作家沈从文终止了他辛勤耕耘几十年的文学园地,转向文物研究,从此与创作无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跟作家对个人与时代关系的认识,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不同理解,以及与四五十年代政治环境的强行裹挟有关。另外,沈从文与古代文物的结缘也为他转向文物研究提供了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10.
<正> “文学是可以帮助政治的,但用政治来干涉文学,那就糟了”这个伴随着沈从文坎坷延宕近半个世纪的沈从文的文学宗旨,经受时代的汰涤,现在看来是那样的璀灿奇目,它说明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并没有脱离政治,只是对帮助何种政治另有选择;同时暗示他的创作遵循和维护文学艺术的特点和规律.然而,文艺界已经约定俗成了的对沈从文政治观的一般看法,严重阻碍了当今社会人们对沈从文作品的认识和接受,因此有必要对沈从文的政治观重新作一个完整的、历史的探讨和印证.  相似文献   

11.
<正> 沈从文和萧红都是三十年代现代文坛上的乡土文学作家,一个在湘西,一个居东北,各树一帜.他们都以真切、动人的笔触,忠实地记录了湘西和东北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以及三十年代旧中国不同层次的劳动人民的生活画面.纵观沈从文和萧红的思想文化、创作态度、文学主张、艺术修养及创作品格,常常给人一种相通相融而又扑朔迷离的艺术感受.湘西的沈从文与东北的萧红几近同时出现,恰如两颗星在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闪烁.不同的地域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沈从文文学思想倾向的来源及其在创作实践中的表现,揭示了沈从文作品中都市文化的独特视角,试图阐明沈从文文学活动中颇具个性的创作方法和作为都市文化对立面而存在的乡村所具有的文化意义,并进而指出沈从文文学思想的构成和传统特征。  相似文献   

13.
试从中西医论争看近代知识界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医论争由来已久,但甲午前多限于学术。庚子后清政府实行新政,大力引进、训练西医人才,置中医于不顾,中西医政治之争初见端倪。民国后,中西医论争从学术至文化再到政治全面升级。通过对中西医论争的历史考察,在全面分析时代特点的前提下,对中西医论争对立面两个知识群体的文化教育背景、政治观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考察其价值取向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国家利益出发进行了民族主义的政治文化转向,在这一背景下,延安开展了文艺“民族形式”运动。对“五四”新文艺重新评价成为“民族形式”论争的焦点,是形成文艺“民族形式”论争思潮的关键因素。对“五四”新文学重新评价的深层根源在于中国文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的先天悖论,在于文学所属意识形态发生转变的政治历史需求。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由于中外文化的强烈碰撞与交汇,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蜂拥而入,以及一些文坛回忆录的发表,茅盾从政治、人品直到文学创作遭到全面冲击,并在学界引起了论争。这些论争或正面或负面地影响着茅盾研究的发展。此文就其中较重要者,如胡风、秦德君等人的回忆录和“重写文学史”以及重排文学大师“座次”等思潮中对茅盾及其作品的贬抑、否定而引发的论争,作了较为具体细致的爬梳,以期茅盾研究得以健康深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大公报》与沈从文有很深之“缘”,这不仅仅缘于沈从文1902年诞生那年,《大公报》也在天津创办,而且更在于此后沈从文与《大公报》长达近20年的相处过程中,发生了与他一生活动有重要意义的诸多事件,如在发表过沈从文作品的所有报刊中,数《大公报》上刊载其作品为最多;在沈从文1949年前所经历的6次大的文坛论争中,有4次是因他最先发表在《大公报》上的文章引起;沈从文在其整个报刊编辑活动中,唯有对《大公报》的时间、精力与心思等投入最大;沈从文的一些代表作(如《湘西》)最先由《大公报》推出面世;沈从文等人经营的《大公报…  相似文献   

17.
在沈从文的成名过程中,有几个外部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名人的帮助和提携使他得以在文坛斩露头角;出版机构的大力宣传和包装扩大了其人其书的影响;批评家的褒贬扩大作品的知名度,也促进了作家写作的成熟。这三个方面合力促成了沈从文从边缘走到了文坛中心。他的成名过程是探讨现代文学作家成名机制的重要案例。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为数不多、纯粹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之一。其文艺创作以“本真的存在”为元话语,采用我思主体对本身的思考使其文艺作品成为社会公认的经典,而他本人却始终站在社会的对立面。在文艺作品具有社会性与作者本人站在社会对立面的悖论中,沈从文“本真”的生存方式消减了后者的独立存在,保留了前者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反思性,捍卫着反思主体的独立存在,这正是反思主体“本真”的存在方式在文艺创作实践上和思维范式上的体现,也是沈从文文艺创作的膨胀力和张力所在。  相似文献   

19.
研究南朝士族文学,不可不关注沈约。从史料可知,具有强烈士族门第观的沈约,在政坛和文坛上都表现出复杂性。作为政治人物,他是不足道的;但是,在文坛上,沈约的文学活动及他对南朝文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应予肯定的。事实说明,他作为那一特定时期的文坛领袖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20.
裴子野集团在梁代文坛上的文学影响不能因为简文帝萧纲的批评就完全否定其存在的意义,在众多文人集团中,裴子野集团在梁代有其特殊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与永明体和宫体诗创作的对立批评之中,而裴子野与萧纲论争的原因也从客观上说明了裴子野集团在当时文坛上影响之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