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第三方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具有独立性、专业性、民间性等特征.从功能上看,第三方评价体现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导向,弥补体制内评价的局限和不足,亦可改变地方政府竞争的动力模式,在我国现实条件下是实现社会主义"增量"民主的有效路径.论文认为,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评价的典型案例,某种意义上说,"广东试验"推动了服务型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2.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关乎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民生问题,也是事关我国“生态宜居”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性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环境整治的第一要务.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大致经历了农民自发治理、政府主导的“三级管理”到“第三方治理”的模式演进过程.以江西省为例,农村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呈现出参与主体明晰化、运作方式多样化、资金来源... 相似文献
3.
我国检察机关在企业合规改革中不断探索着第三方监管人制度。我国的企业合规监管人制度主要包括检察机关监管模式、行政机关监管模式、第三方监管人监管模式。本文主要对我国各地的第三方监管人的名录库、职责和权力、监管费用、监管期限、监督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由试点走向铺开,评价范围呈不断扩大趋势,评价体系和工作流程也不断走向完善。广东、浙江等省市的实践经验表明,各地评价方式具有一致性。囿于财政支出绩效复杂性、财政信息公开程度较低和财政部门组织评价“角色冲突”等原因,现阶段第三方评价受法律规制不完善、独立性难以确保以及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困扰。从现实出发,由人大主导、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协同、第三方实施的评价模式具有较强的理论优势和实践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陈颖芳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0(5):38-42
“向存量要增量、向管理要效益”,不再是企业管理学中研究的课题,对于面临“新常态”经济发展环境的各级政府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对财政专项资金安排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财政专项资金体量越来越庞大,使用管理、支出方式和手段选择将直接影响到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针对目前财政专项资金设立、分配、管理等环节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实行零基预算、优化支出结构、盘活存量资金、推进标准体系建设”等破解对策。 相似文献
6.
教育支出是政府财政的重大支出,确保教育公平性是公共财政的基本目标。以广东省"基础教育创强"专项资金涉及的91个区县为样本,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回归,结合典型个案,探讨公共财政对教育公平的影响。结果表明:该项资金显著提高了全省整体教育水平,缩小了县域内教育发展的差距。其中,区县政府作为、经费支出总量、市县经费占比以及社会捐献对改善教育公平的作用尤为明显,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对欠发达地区教育公平的影响不具参考意义。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基于现实状况及责任体制,应严控县区教育经费财政配套要求,支持区县政府教育管理创新,完善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与机制。 相似文献
7.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作为一种市场化机制,主要系污染者和第三方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对污染者和第三方监管的内容应有所不同。鉴于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局限性,在推行第三方治理时应注重监管,实现第三方治理有效规制。 相似文献
8.
发展第三方物流是优化物流供应链、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企业形象、与世界接轨的需要。立足于企业的角度,第三方物流可行性分析可以建立经济性指标、技术性指标、社会性指标三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算例也得出实施第三方物流可行的合理结论。 相似文献
9.
为了给供应链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目前第三方物流评价体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讨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和要求,并建立了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评价参考体系的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10.
宋艳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1-14
新形势下新疆扶贫工作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文章以和田地区洛浦县和阿勒泰地区福海县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过程为例,针对现行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存在资金运行效果不佳,资金绩效评价难以量化以及外部监管体系存在不足的问题,提出多层级委托代理关系应引入第三方监管的资金监督管理模式实现资金的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11.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在辽宁全面振兴中,转变政府职能,以振兴民生事业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是辽宁省人民政府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2.
政府公信力问题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帆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4):38-42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现实中种种信任危机的爆发使政府施政面临空前压力与难题。面对挑战,政府如何通过完善自身有效解决社会问题,重塑公信形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本文从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内涵、目前中国政府公信力弱化的原因及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途径等方面对政府公信力问题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3.
论民生与政府执政理念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饶义军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127-131
民生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在新的历史时期又被赋予很多新的内涵.民生问题的成功解决与政府执政理念存在着密切关系.借鉴西方国家有关政府执政理念从传统公共行政向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转变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民生现实,可以看出:当前我国政府执政理念创新的关键在于以民生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责任政府,实现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14.
SMART原则在构建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绩效评价是管理专项资金的一项行之有效的事后监督手段,但目前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仍存在不规范、不系统、指标不健全等问题,导致其监督与预防的作用大打折扣,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与管理水平仍有待提高。文章介绍了SMART原则的基本概念,指出了目前高校专项资金运用中存在的一些明显的问题,分析了以SMART原则构建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的合理性,着重于尝试以SMART原则来构建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把对绩效目标可理解性、可衡量性、可实现性、相关性与时限性的要求,融入到制订严谨科学的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过程当中。 相似文献
15.
曾福城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1):30-34
政府性基金作为政府非税收入的一种,是一种重要的财政工具,在某些行业,其影响程度远超过了税收。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性基金日益规范化,但不可否认政府性基金在运行与监管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立法不健全、监督缺位等。在对政府性基金进行法律厘清后,结合我国当前政府性基金的现状和问题,对政府性基金的规范化路径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罗建文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751-755
幸福是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向往和追求的,个人追求幸福是人类追求幸福的基础和动因,没有每个人对幸福的积极追求,就没有个体对幸福的关心,也就没有人类的整体幸福。人类的奋斗历程就是一个前仆后继的幸福追求过程,无论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有多么大的差异,无论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有多么大的不同,追求民生幸福最大化是人类活动永恒的价值追求。衡量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最为根本的标准就是这个社会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群众的幸福要求,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7.
王有斌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1):1081-1086
改善民生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是当前农民最关注的现实问题,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鲜明直接的体现。在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改善民生为切入点,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解决农民的具体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牢固树立民生至上执政理念,竭力解决和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全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大力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 相似文献
18.
王涛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3-16
人本思想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现实的个体的人是根本出发点;实践是贯穿其中的主线;使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从而成为自由人是终极目标.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对我国民生问题的启示主要表现在:解决民生问题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解决民生问题要注重培育公民的权利意识;在解决民生问题过程中形成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与公民积极参与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刘永文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6):12-15
目前国内外的相关学者在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方面已经做了许多研究工作。借鉴国外广泛运用的业绩评估模型,如特雷诺指数、夏普指数、詹森指数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对我国2004年的开放式基金的整体经营业绩进行全面、动态的实证研究,2004年我国开放式基金的业绩总体上优于股市大盘,我国应继续扩大基金市场总体规模。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政府公信力的特殊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生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5):27-32,46
政府公信力是现代政府合法性的重要基础,在西方学者研究基础之上,近年来对中国政府公信力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是已有研究大多忽略了中国政府公信力和西方国家政府公信力之间的内在差异,而偏重于对政府公信力的含义和学理解释,缺乏分析上的准确性和经验之上的参照物。对中国政府公信力的研究应从理想概念转化为经验描述,而这种经验描述也必须在国内外比较的基础上完成。与西方民主国家的政府公信力相比较,中国政府公信力具有公众对中央政府的高度信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巨大差距、中央政府公信力相对稳定这三个重要的特征,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现象严重。透视特征背后的原因,它们既带有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深刻烙印,也是在一系列新的制度变迁和政策价值的转变过程中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