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赖欣巴哈元伦理学研究袁晖当代分析哲学主要致力于元伦理学的研究,逻辑实证主义便是这一哲学倾向的典型代表。石里克认为伦理学问题是有意义的。然而卡尔纳普的看法与石里克截然不同。他认为,无论道德规范还是价值判断,不可证实,不属于科学知识,而属于形而上学。艾耶...  相似文献   

2.
科学辩护在知识创新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科学哲学家,无论是赖欣巴哈还是波普尔,都注重科学辩护的研究.科学辩护的逻辑中包含着一种科学探究或知识创新的模式.波普尔的假说检验模式具有较强的知识创新功能.  相似文献   

3.
汉斯·赖欣巴哈(Hans Reichenback,1891—1953)是逻辑实证主义三大流派之一的柏林学派之首领。除去持有逻辑实证主义的一般观点之外,赖欣巴哈具有特色的思想主要是概率的意义理论和预言的知识理论。概率的意义理论是对维也纳学派的“证实的意义理  相似文献   

4.
以罗素、维特根斯坦以及以石里克、卡尔纳普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所提出的逻辑实证主义思想,在西方国家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在德国,就形成了以莱欣巴哈为首的“经验哲学协会”(或称柏林小组),亨普尔就是它的重要成员和后期领袖。分析亨普尔的有关思想,有助于我们了解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科学方法论动向,对于我们的科学方法论研究也有某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基本关系的深刻描述。然而,德国古典哲学是否正如书名所言,以最终走向了“终结”?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在学习这本巨著的最初和最终,都需要对此进行科学理解,否则非但不能全部理解著作的哲学意蕴,更难以解释该著作最基本的几个核心概念。笔者认为,此“终结”之义并非德国古典哲学理论时间层面的“终点”,乃是表示全部旧唯物主义和唯心史观的“理论上的失败”,是“知识总汇”哲学模式的“结束”。事实上,整体的具有科学内涵的德国古典哲学并未终结。  相似文献   

6.
《费尔巴哈论》(即《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专门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问题的主要著作之一。它不但在理论上系统而科学地回答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是如何从黑格尔哲学“出发并且怎样同它脱离,”以及费尔巴哈如何成为“黑格尔哲学和我们的观点之间的中间环节”等重大问题,并叙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史和最基本的原理,而且更主要的是,在这本著作中恩格斯运用了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的辩证科学方法,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通过由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由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在大量的哲学出版物中,科学哲学的著作越来越少。俄国哲学家对这类题材所以兴趣不大,其原因是否是:在当代俄国,科学明显地处于公众关注的外围(生活的状况似乎是更为重要的问题);在60—80年代后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席卷全球的时期,哲学家已充分说出一切,间歇也就是合乎情理的了。因此,彼得罗相专门研究科学创作的价值根据的著作的出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史的基础上第一次在《费尔巴哈论》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的经典论述,明确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首先论述了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本原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接着,恩格斯指出:“但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  相似文献   

9.
一九二三年二月至年末发生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亦称“科学与玄学之争”),是以胡适、丁文江等为代表的“科学”派和以张君劢等为代表的玄学派,就科学能否解决人生观问题,所进行的一场唯心主义之间的争论。关于这场争论的哲学方面的内容和实质以及当时马克思主义者对它的批判,已有一些同志,主要是研究哲学或哲学史的同志,先后发表了颇有见地的文章或在有关著作中作了评述。本文仅就“科学与人生观论战”的政治思想倾向,谈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以就教于研究中国现代史的同志和读者,也真诚地希望研究哲学或哲学史的同志提出批评。  相似文献   

10.
《范·弗拉森与后现代科学哲学》——该著作为博士学位论文,写于1994年,199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著作主要研究了当代西方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中的人物范·弗拉森的反实在论思想及其与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关系。将他的思想置于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考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奠基性著作。恩格斯生前对手稿的最后整理和分类,为我们探讨这部著作的基本思想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恩格斯生前对《自然辩证法》手稿的整理和分类,应该说是他的最后研究成果,也是他为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体系所确定的基本格局。长期以来,苏联一些人孤立地在解释,编排和论证《自然辩证法》写作过程中拟定的两份计划草案上兜圈子,完全忽视了恩格斯本人对手稿l的最后整理和分类。这样一来,就违背了恩格斯的遗愿,歪曲了恩格斯长期研究自然科学哲学的实际思想进程。  相似文献   

12.
伯特兰·罗素是二十世纪西方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之一。他创立了新实在论哲学,开创了逻辑分析哲学,对今天盛行于西方的分析哲学、科学哲学等思潮影响极大。罗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在《西方哲学史》、《辩证唯物主义》等著作里,他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陈述了他自己的历史观。罗素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及其历史观,代表了当代西方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的特征,因此,很有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3.
有许多思想家,例如黑格尔、马克思以及普列汉诺夫等反复强调过这样的观点:方法是一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我们理解和把握这一体系的关键。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已由以往认识史作出了充分的证明。我们认为,实践观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又是他研究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方法论。马克思在青年时期所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逐步确立了这一观点的大致内容和基本要点,并在以后的一系列著作中继续运用、发挥和充实了这一理论。阐明这_伟大方法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正确、深入地了解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而且对全部社会科学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从十九世纪赫歇尔、惠威尔把发现与证明两者分开,一直到本世纪莱欣巴啥提出“发现的范围”和“证明的范围”是两个截然不间的概念以来,大部分科学哲学家都把科学发现的问题排斥在自已研究范围之外,他们坚决主张只有证明问题(波普尔称之为“证实”)才是哲学研究的内容,而发现是一种心理过程,不应占据哲学讨论的席位。1958年,汉森在《发现的模式》一本书中对莱欣巴哈的观点提出质疑之后,人们对科学发现的兴趣便缓慢而  相似文献   

15.
本书是一个学术研究的范例,充分引述了有关因果性著作论到的所有问题,把如何将全部这类材料同现代科学问题相联系的可供参考的见解结合起来。就托马斯主义者来说,它是一本刺激性和挑战性著作,而在详尽说明恢复实在主义科学哲学的兴趣之前,这本著作论述了许多问题。本奇一般地拥护“科学的哲学”,但是却说,他特別和“非正统派”有关系(第vi页)。他的主要兴趣是  相似文献   

16.
劳斯是20世纪末西方兴起的"科学诠释学的现象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实践诠释学"科学观的产生,在哲学上,其原因可概括为对"理论优位"科学观的否定、将海德格尔和福柯哲学作为理解科学的哲学本体论,以及融合英美科学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的努力等几个方面.劳斯"实践诠释学"科学观的特征是:实践对理论具有本体论上的先在性,科学具有权力,科学是地方性知识.劳斯在科学观上的创新,最突出地表现在:提出了理解科学的实践原则,批判和发展了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科学观,拓展了科学哲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又称《巴黎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他26岁时写成的,当时没有发表,直到1932年才出版。1844年,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法哲学,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由费帝巴哈的人本主义上升到历史唯物主义。在《手稿》中,马克思曾论及美的规律问题,论述了通过劳动使自然界人化、变为人化自然的问题,并论述了人们在通过实践对自然界加工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对象世界等问题。本文是对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提出的美的规律及相关的问题进行初步学习后的心得。  相似文献   

18.
由山西大学科技所博士生导师郭贵春撰写的《后现代科学哲学》一书 ,是国内首部较深入地论述后现代科学哲学的发展及其趋向的学术性著作 ,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对于我们学习了解后现代科学哲学这一领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应当怎样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它的内容是什么?怎样表述最为准确?这在我国哲学界是有争论的。争论表明:要解决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即哲学基本问题这一科学概念的内涵和根据是什么。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目前哲学界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相似文献   

20.
牟宗三是当代最负盛名的中国哲学家之一,是当代新儒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理论贡献在于:用中国传统思想全面地照察和消解了康德哲学,对以宋明儒为主干的心性之学做了深刻的现代阐释.作为他的哲学思想之最后完成的一种铺垫和有机组成部分,文化哲学及其历史哲学不能不在其宏大的学术体系之中占有相应的一席之地。这部分内容主要反映在他50年代所写的3本书之中。本文即围绕着这些著作所提供的基本框架和观念,对其文化观及历史观做了一个简要的述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