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毕兆明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5):24-28
虚实相映、虚实相生是<红楼梦>与<百年孤独>两部小说共同的审美特质.本文运用比较文学的相关理论,重点比较两部作品叙事虚实相映的特质,比较两部作品在叙事角度、叙事时空、叙事语言等层面的相似性,从而探讨人类审美活动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2.
张放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近年国内陆续有学者对脂砚斋其人质疑,指出其冒充曹雪芹知己的“作伪”嫌疑。观点正确与否,客观上反映了红学思想的活跃以及学术界百家争鸣的局面。笔者在早也是“一芹一脂”的拥护者,但近年来,不免也有纳闷,为什么与曹雪芹那么熟悉的脂砚斋竟身份不明,他总是藏头露... 相似文献
3.
胡文彬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6,(1)
官制,即设官之制。《晋书·文帝纪》中说:“秋七月,帝奏司空荀(岂页)定礼仪,中护军贾元正法律,尚书仆射裴秀议官制,太保郑冲总而裁焉,始建五等爵。”①这个记载可能是“官制”一词的最早出处,但它不是“官制”的起源。因为,根据史书的记载,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产生国家之后,“官制”就随之而产生了。官制是一种政治现象。在阶级社会里,官制是国家机器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统治阶级内部森严的等级制度的具体表现。奴隶制社会,官制的职能表现在维护和巩固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政权,保护奴隶主的利益,削剥和压迫奴隶阶级;封建社会,官制的职能表现在维护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削剥和压迫农民阶级。 相似文献
4.
沈少容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20-22
《红楼梦》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书中占大量篇幅的现实情节是支撑这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基石。但《红楼梦》也有为数不少的不容忽视的非现实情节。《红楼梦》的现实情节与非现实情节构成一种虚中见实、虚实相生的关系。抽取了《红楼梦》里的非现实情节 ,我们对《红楼梦》的阅读、理解、鉴赏将大受影响。文章主要探讨《红楼梦》第一回非现实情节“补天”“还泪”神话故事在对《红缕梦》进行审美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易小玲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4):123-126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具有极高的美学艺术价值,体现在其语言的绘画美、修辞美和节奏韵律美等方面。众多英译本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和霍克斯的译本,译者以非凡的文学功底再现了《红楼梦》原作风采,给读者带来美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6.
王永健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3):111-117
曹去晶在南京生活和创作《姑妄言》的时代,正是曹寅父子任职江宁织造、由显赫一时走向抄家没落的时期。同为辽阳人的曹去晶与曹寅父子有所交往,当非无稽之谈;而曹雪芹与曹去晶相识,并在南京或北京读过《姑妄言》的手稿或抄本,这也是极有可能的事。《红楼梦》“大旨谈情”,而《姑妄言》“大旨讽世”;但在思想和艺术上二书有诸多异同之处,从中不难窥见《红楼梦》受《姑妄言》的影响,以及《红楼梦》对《姑妄言》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杜娟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6):21-25
《红楼梦》与《百年孤独》对家族生存样态的深刻领悟与揭示,是以各具民族特色的叙述形式予以呈现的,它们分别在叙事结构、叙述视角、作者与叙述者,以及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等方面,显示出某些相似或相异的文本特征。通过对两部作品叙事结构特征的阐释比较,可为家族叙事小说的审美接受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杨雪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3):63-65
《红楼梦》十二曲之《虚花悟》不仅深刻地揭示了整部作品的主题,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义。通过对其不同译本中体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分析,有助于全面了解不同译者的诗歌翻译特色和风格,从而对中国古典作品的英译起到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夏雪飞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5):79-82
《红楼梦》所构建的大观园既是宝玉心中纯洁的女儿国,同时也不乏女性之间的种种龃龉,它反映了传统闺阁中的某种生存状态。在对《红楼梦》学习的同时,张爱玲更注重的是对它的生发,从她对门内女性境遇的书写、对男性"去势"状况的描绘、对大门内"鬼气"的偏爱等三个方面探讨她对《红楼梦》的自觉承继和生发。 相似文献
10.
郑莉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72-74
<红楼梦>的细节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家宴、对话、手帕、小诗、眼神、微笑……林林总总的细节描写称得上其中的又一座"大观园".仅从小说描写"笑"的众多细节中便可感受到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11.
张捷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3):91-93
《红楼梦》中的章回目录在作品中起到了提纲契领的作用,同时又是一种集音形意三美于一体的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只有注意到其美学价值的翻译,才能算得上是成功的翻译。文章通过比较《红楼梦》两个英译本对回目的翻译,从音美、形美和意美三个方面探讨其美学价值在翻译过程中的保存和再现。 相似文献
12.
田野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4,4(3):105-108
以扬宪益、戴乃迭英译的<红楼梦>为蓝本,从汉语颜色词起源、构成及意义的角度对颜色词翻译的一般规律和翻译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作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孙树林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77-80
本文认为村上春树的<电视人>中存在着两个既相互依存又互相对立的二元世界,这既是现实与观念相抵捂的折射,亦是当今日本社会物质存在与精神理想舛弛而行的反映,更是当今世界文明冲突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4.
吴斧平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4):57-59
<红楼梦>以高超的手法描绘了贾府众多宴饮.这些描写不仅表现出各种人物的性格,反映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由盛而衰的变化,更折射出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厚内涵,其特征可概括为精美、和谐、典雅. 相似文献
15.
凌来芳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2):96-99
Brown与Levinson根据他们对言语行为的研究提出了他们的著名的面子保全理论.面子及对面子的需求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普遍性,因此本文根据面子保全论中的礼貌策略对著名的文化巨著<红楼梦>中的言语行为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其所用礼貌策略的不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德伯家的苔丝》与《红楼梦》同是发生在封建社会穷途末路的时代。哈代与曹雪芹打破了文学对生活的虚饰, 突破了僵化的大团圆结局,对社会的偏见、伪善的道德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使人们看到了由于政治、经济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引起的社会心理、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等多层次的文化冲突。透过人物的心灵轨迹,传导出时代的演变律动。两部小说在题材选择、事件处理、人物塑造乃至艺术手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各自表现出不同社会、民族、以及思维模式上的差异。文章通过比较使我们更深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更深地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学折射出的不同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英译本中文化词语处理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优秀文学作品。其中大量的颜色词、象征词、称呼语、宗教词以及谐音词中都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特色。文章通过大量的译例比较分析了杨宪益夫妇和大卫.霍克斯、约翰.明福德两个完整英译本在文化词语处理时采取的不同方法以及达到的不同效果,得出二者在翻译文化词语时所采取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里写了很多死亡的人物。他们的数量很多,身份多种多样,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的身影无处不在,贯穿于作品故事的始终,所以死亡人物是《红楼梦》一书的骨肉和灵魂。如何安排和描绘死亡人物,是作品布局谋篇的关键。就作品人物死亡方式来看,作者主要选择了病死和自杀两种方式来安排人物的死亡。其中的贵族上层人物大多数都是病死,下层贫民人物基本上都是自杀。这种不同死亡方式的安排设计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意蕴,既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又体现着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发展变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20.
张艳萍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1):87-91
老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红楼梦>也受其浸染.不论是<红楼梦>主题歌<好了歌>的主旨,还是主人公贾宝玉的形象,都深深地打上了庄子人生哲学的烙印.同时,老庄生死观以及有关事物发展规律的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红楼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