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剪纸艺术的变迁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剪纸艺术作为民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态,对剪纸艺术的变迁进行分析与研究,使我们对民间剪纸的历史演变以及多元化的生存状态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剪纸艺术面临着传承与发扬的任务,应从个人传承过渡到社会传承,并着眼于经济上的开发。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翁墩剪纸线条的技巧与手法、剪纸工具的变更和创作内容的问题形式等多方面问题进行论述和探究。从多重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立足以发掘地域文化为基础,探讨人们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与时代发展的关系,从而实现保护与发展皖西剪纸艺术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3.
广灵剪纸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华民间剪纸艺术一绝"。广灵剪纸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形式,一部分传承了传统内容,一部分结合市场需求呈现出比较现代的风格。广灵剪纸采用多彩渲染,色彩凝重而艳丽,在造型上具有夸张、概括、粗犷且富有节奏的特点。然而,广灵剪纸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人才匮乏、设计单调、创新不足、新产品种类偏少等问题,需要加快人才培养,采取创新与传承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剪纸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赫哲族民间美术造型艺术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园地中一朵美丽的奇葩。文章从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的角度论述了赫哲族民间美术造型艺术的源流,并从线造型、平面造型和立体造型三个方面分析了赫哲族民间美术造型的种类和艺术特色,探讨了赫哲族民间美术造型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方法。  相似文献   

5.
皖北地处中原,位于南北方的分界线上,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独特的剪纸艺术风格.五千年的中华文化,绽放着耀眼的光辉,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纳入教学计划,组织参观学习,激发青少年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高校艺术俱乐部"是作为传播非遗文化——皖北剪纸的最佳载体,趁"安徽省体育艺术俱乐部制教学"改革之机,将高校中不同专业、地域、民族、文化而共同喜爱"镂空艺术"的剪纸爱好者聚集在一起,通过"观、摩、思、创、评、展"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在教师示范、作品临摹、调研思考、传承创新、师生互评、作品展览中,提升青年对皖北剪纸的审美素养和传承创新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高校艺术俱乐部"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6.
宁夏回族剪纸艺术,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积淀丰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民俗意义突出,审美与欣赏功能独具特色。回族剪纸艺术传承与保护问题,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7.
一新疆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吐鲁番古墓出土的印花绢间歇纹样和纸钱、纸鞋、纸人等实物考证,远在西凉(东晋),新疆已将剪纸用于印染工艺的镂花版和礼神祭祖的随葬品。到南北朝时,新疆民间剪纸无论在构思、艺术表现和制作方法上,都已经相当成熟。这在出土的五幅精美的团花剪纸中可以充分反映出来。到唐朝时,新疆民间剪纸进一步发展,内容不光是动、植物、几何纹样,还  相似文献   

8.
赫哲妇女用鱼皮替代纸张进行剪纸,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鱼皮剪纸艺术,是特色赫哲族服饰文化重要组成之一,是赫哲族民俗艺术的精粹。赫哲族的鱼皮剪纸是在独特的地域环境中产生的,体现了赫哲族妇女的聪明才智,是在萨满的信仰氛围中广泛流行,将审美与信仰的完美结合。赫哲族的鱼皮剪纸是十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区域性经济的发展,赫哲族的生存环境、生活条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包括鱼皮剪纸在内的民间美术制品在迅速消亡。因此,对赫哲族服饰文化特色及保护性开发策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而对其历史遗存进行抢救、研究的任务也迫在眉睫,同时应对鱼皮剪纸这一独特样式的民间美术予以开发,使其为弘扬民族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9.
“秧歌曲遍地跑,汉吹曲赛牛毛,牌子曲十二套。”这是昌黎吹歌的真实写照。“昌黎三歌”之昌黎吹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活跃于冀东广阔的大地上。论文从音乐文化人类学、艺术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对昌黎吹歌历史文化起源、吹歌流派、吹歌乐曲分类及其社会功用、生存、研究与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并对其发展与传承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意见,旨在更好地保护我国古老的民间吹歌艺术,使我们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传承。  相似文献   

10.
从"荷包"工艺看民间美术的审美共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旭光 《阴山学刊》2004,17(6):46-48
荷包是民间刺绣工艺品,它是实用的艺术,也是爱情的信物.荷包工艺的题材内容具有独特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它的抒情手法是以图象为媒体,但又和古代民歌中的比兴寓意修辞方法一脉相承.它与民间剪纸艺术是孪生姊妹,民间荷包工艺集中体现着民间美术的审美共性.  相似文献   

11.
村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是孕育民间文学的丰厚土壤,民间文学又是村落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是传承村落文化重要载体。而这两者在当代文化语境下都受到了冲击,呈现出走向没落的趋势。村落文化的全面研究和村落生活空间的深入发掘成为必要,民间文学的现实存在状态也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更乐民间轶事》是一个极具特色的个案,它体现出村落文化与民间歌谣创作的密切关系,又呈现了当代民间歌谣创作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作用。本文以此为个案,为当下的村落文化传承与民间歌谣创作提供合理的评价立场。  相似文献   

12.
酉阳土司曾统辖今酉阳、黔江、彭水、秀山等地达800余年。期间,土家族、苗族人民创造并积淀了内容丰富的民族与地域文化。在这一区域内,现有2项文化遗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项文化遗产入选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审视酉阳土司这一文化遗产,对推动渝东南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郑升 《学术探索》2013,(6):110-112
在“桥头堡”视域下来探讨云南文学、文化的传承问题时,我们需要考虑引入“地缘学”视角,系统研究、总结云南古代、现当代的文学、文化资源与经验,构建古今勾连、文学文化研究结合、民族性时代性世界性兼顾的连贯融和、具有立体感的云南文学、文化研究格局,改变目前云南地域文学、文化研究忽略地缘特质,学科、古今没有很好结合的不足,从而为传承云南优秀文化、促进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巴渝地区历经千百年的历史,因自然地理、人为的因素,形成了众多的巴渝古镇。这些古镇街区蕴含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巴渝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文化生态、商贸文化、民间文学、民间乐舞、节庆文化、手工技艺、信仰文化等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对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要借助当代的文化传播媒介、传播方式。如可以对民间文学进行改编和出版;对民间音乐舞蹈进行原生态利用和创作改编;创立品牌、注册商标、做精做细民间工艺;将民风、民俗融入文化旅游,以开放的心态,走文化产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6.
草原是草原文化物质之根。草原文化生态环境是草原文化得以传承延续的最基本条件。近年来,以蒙古族为代表的草原游牧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正在面临着严重挑战。建设草原文化生态保护区已刻不容缓。2005年,长调民歌成功入选联合国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同时被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高端保护。在近几年的保护工...  相似文献   

17.
德昂族《达古达楞格莱标》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史诗的瑰宝。以《达古达楞格莱标》文本为依托,从民族起源、原始思想文化、民俗意识等方面来发掘《达古达楞格莱标》的茶文化内涵,以弘扬诗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并促进德昂族传统文化——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8.
麻池剪纸与多元文化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包头历史悠久,是仰韶文化、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红山文化等的交汇地之一。追溯这种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脉络,作为包头文化重镇的麻池当地活态流传使用着的民间剪纸,无疑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学术参照,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种类、文化内涵、造型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如何在民俗文化空间中使用等多方面的信息,有待于我们大力挖掘、保护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河北涉县女娲祭典已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方面体现了女娲祭典在我国民间信仰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其文化现状亟待保护与传承。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涉县女娲祭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应当坚持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以女娲祭典为文化平台的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可持续性,对民间信仰文化的保护传承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畲族民歌的传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艳 《学术探索》2013,(6):106-109
畲族民歌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畲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我国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民歌活动、家传师授、文本媒介等方式广为传承。然而,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由于民族语言、师承仪式的断裂和歌场环境的破坏,畲族民歌出现了严重的传承危机。我们应该从传承主体、传承形态、文化生态环境三个方面人手,对传统畲族民歌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继承,并力图创作出新时代下的畲族新民歌作品,使畲族民歌这颗璀璨的明珠重放异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