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渡时期。由于这两种经济体制有质的区别,也由于新旧两种体制更替变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多磨擦,发生大量碰撞,这必然给我国过渡时期的经济生活提出许多新的问题。而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和定位,尤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一、新旧两种体制的基本特征我国传统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型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模式下,政府主宰经济的全过程,具有国有资产所有者,国有企业经营者,宏观经济管理者,市场创造者和社会公益事业管理者等多重身份,是“全能”政府。l、在决…  相似文献   

2.
经济体制是约束、刺激与鼓励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一套行为规范,它通过一系列规则与条例界定人们的经济活动空间,引导人们采取规范的行为。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建立在一定的人性假定或人的行为假设的基础上,倘若没有关于人性的思考作为制度体系的基础,它将无法寻找到自身运作的动力源泉,那么经济体制也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它存在的合理性就会遭到质疑。 在社会主义建设半个多世纪的光辉历程中,体制选择和人性设计一直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中国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开始迈向市场经济体…  相似文献   

3.
一、道德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成要素中国的经济学家已经认识到规范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地位。很明显,新的经济体制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因而必定包含着新的经济主体及其经济行为,并包含着关于这些行为的规范体系。没有规范体系,谈不上新的经济体制的存在。无规范的经济活动只能造成混乱,甚至本身就是混乱。对新经济体制来说,规范有两方面:法权的和道德的。(法权的或称为权利的,不等同于法律的,因为可能有些权利或义务还没有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种类型的经济体制,都是与一定的经济形态相适应的。即使在同一经济形态下,由于其发展阶段不同,与此相适应的经济体制也有所不同。商品经济从简单商品经济阶段发展到市场经济阶段,其经济体制也相应地从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到有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在我国开放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体制必须尽快地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体制的转换。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来看,有商品,就有商品交换;有交换,就有市场,因此,市场与商品同时产生,同步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但是,从商品经…  相似文献   

5.
论经济增长方式、资源配置方式与政府行为方式的联动转变顾松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联系热点议难点,透过难点析疑点,我认为,把握发展是核心、改革乃动力的关系,并从当前体制转轨的现实出发...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其运行有哪些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2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一、中国区域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计划调控和市场体系是不同区域间或区域内部物质和能量流通的基本手段。在转轨时期,市场运行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政府行政的干预,同时由于条块分割、地区封锁等原因,导致区域经济运行中面临着种种矛盾。1.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的矛盾。政府行为在实践中要实现两大目标:管理社会和调节经济。就政府的社会性职能而言,各级政府的社会功能没有质的区别,而政府在履…  相似文献   

7.
一个社会经济制度可以具有不同模式的经济体制。不同模式经济体制的经济运行过程是有差别的。从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发展看,不但在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着经济体制及其运行过程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不同时期也可以出现不同的经济体制,并相应地出现不同的经济运行过程。划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同模式,有各种不同的标准。我认为,用是否排斥商品经济为标准,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趋向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型的体制;一种是着重于  相似文献   

8.
经济体制转轨中的体制型失业与再就业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体制型失业的界定失业是由于在新的体制完全取代旧体系之前就打破原有体系而引起的。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和不同的制度框架里,失业具有不同的内涵。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轨以及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公有制经济部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经济...  相似文献   

9.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提出要抓紧制订经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最近,赵紫阳同志在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上的报告中,又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地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这两个报告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要加快中国式的经济体制总体结构的理论研究。什么是中国式的经济体制总体结构?我一贯主张中国式的经济体制是商品生产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于中国式的经济体制总体结构,我认为,应由六个体系组成:一、生产组织体系,二、流通组织体系,三、分配组织体系、四、经济管理体系,五、经济调节体系,六、经济监督体系。其中,生产组织体系、流通组织体系和分配组织体系,是中国式的经济体制总体结构的基础结构,主要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又是社会主义经济  相似文献   

10.
作者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佳运行方式应是混合经济体制,其根据是:混合经济体制作为经济运行方式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它应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选择;经济体制是国家寻求经济发展的途径;重建个人所有制与混合经济体制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存在同向和共生关系;现阶段中国的经济改革的要求与混合经济体制是一致的;混合经济体制强调政府行为;混合经济体制的设计以注重效率为出发点;中国目前各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已具有了混合经济体制的属性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过程中,政府行为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可以这么说,改革的每一项措施出台,本质上都是政府行为的一种调整。特别是当前由于原有体制缺乏有效约束和风险责任,微观经济主体盲目扩张投资,竞相攀比速度,以及宏观调控体系还不健全所导致的经济管理秩序混乱等种种问题,使人们再一次认识到,什么时候政府行为规范化、合理化,什么时候经济发展才能摆脱“整顿——发展——整顿”的怪圈。值得一提的是,市场经济建设后的政府行为和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政府行为还不完全一致,后者往往更复杂,更特殊、笔者以为,从理论上分析和研究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政府行为优化问题,是当前我国宏观体系经济改革中,迫切要求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过渡时期我国政府行为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全毅  吴德进 《东南学术》2011,(1):124-138
二战后东亚经济体制经历了从统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演变,东亚经济奇迹某种程度上是东亚国家与地区经济制度创新的结果。本文考察了东亚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历程、特点,形成颇具特色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模式。东亚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能够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与宏观导向型的国家干预巧妙地结合起来,比单纯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更有效率。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化改革不仅塑造了微观市场主体,也为工业化的重大进展提供了市场制度保障,从而使东亚经济快速成长并跻身新兴工业化行列。  相似文献   

13.
经济体制不仅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两种,还有博彩经济体制、论资排辈经济体制和武力经济体制。在社会运行有序时更多地采用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博彩经济体制和论资排辈经济体制;当社会处于无序时,武力经济体制则会升格为主要的经济体制。两种社会运行状态下经济体制在实际应用中又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即当社会总体处于无序状态时,武力经济体制就会升格,同时另外四种社会有序状态下的经济体制还会在部分有序的社会状态中发挥部分作用;当社会总体处于有序状态时,四种社会有序状态下的经济体制就会登场、启动,武力经济体制淡出、隐退,但又会时不时竹笋般冒出来部分作用。社会资源的配置,总是处于五种经济体制的混合作用之下,只是各经济体制所起作用的社会状态、程度或大小不同而已。博彩经济体制、论资排辈经济体制和武力经济体制为何没有同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般成为人类社会基本的经济体制,主要是由于比较经济体制研究领域的空白、这三种经济体制自身的缺陷以及其激励机制所蕴含的理念与人类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存在冲突、传统认识的欠缺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市场与计划两种经济体制不同的信息处理要求出发,分析信息化影响政府规模的两种不同趋势,实际政府的管制规模与管制模式将在这两个相反的趋势中获得权衡与折衷。文章结合我国的电子政务进程,发现信息化既影响政府管制,而传统的管制模式也影响着信息化。  相似文献   

15.
建立市场体系的障碍: 政府经济职能替代市场机制 从旧的经济体制向新的经济体制转换,在某种意义上集中表现为市场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九年的改革,虽然朝这个方向迈出了步子,但就总体而言,离建立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尚有很大距离。关键性的制约因素是政府经济职能在总体上仍替代市场而不是调节市场。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人事工作密切相关。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以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抓好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而负有人才资源的预测与规划、培养与使用、配置与管理职能的政府人事部门,将肩负着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因此,如何抓住机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两个根本性转变,是人事部门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许经勇教授撰写的<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60年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各个侧面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并揭示其未来的演变趋势.在这60年间,前30年基本上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后30年则是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那么,在过去的60年中,中国农村为什么要先后实行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这两种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之间的关系如何.它们各自发挥着什么  相似文献   

18.
实现农业增长与农村发展,关键是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转变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以经济体制转变为前提条件,实现农业增长与农村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经济体制转变,即农村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个转变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制度结构的双重转变。即:不仅是资源配置方式意义上的体制(system)转变,而且也是新制度经济学意义上的制度(institution)变迁。因此,寻求农村市场经济的制度结构之于农村发展与改革不无意义。一、作为一种体制的农村市场经济又是一种制度:农村市场…  相似文献   

19.
无论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都会发生经济周期性波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周期波动发生了很大变化,波动强度减弱。其主要原因是:政府用财政、货币政策,通过市场机制,对国民经济实行了较大程度的干预和调控;战后西方国家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与深化。在计划经济国家中,经济体制转换前后经济波动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经济波动表现为高增长率、高波振幅和隐性失衡。在经济体制转换时期,由于引进了市场机制,经济波动表现出市场化的趋势,波动幅度有所缩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干预经济机制的形成,随着市场机制的引进,不管社会制度如何,政府干预下的市场经济可能是各国宏观经济体制发展的方向,经济波动的特征也将趋于相似。  相似文献   

20.
梁云 《兰州学刊》2002,(4):30-31
一、经济学在政府与经济增长上的主要观点 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的问题关键是政府与市场的问题,在体制经济学中,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