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约瑟问题"是一个引起国内外众多人士关注的"问题丛",从中西文化比较视角能够作出更清晰地解读。在文化定位上,西方为自然哲学,中国为道德哲学;在文化取向上,西方属爱智,中国属致用;在文化精神上,西方倡批判怀疑,中国倡中庸;在文化传统上,西方学者传统、工匠传统、数学传统与宗教传统等蕴育了近代科学而中国诸传统与其迥然不同。由此,中国文化建设应注重研究基础理论、培养怀疑批判精神与培育科学文化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化语境的“发现性语境”时期研究的分析,指出其典型表现为对“西方文化”的不可分析性认知和中国对“中西方文化关系”的非逻辑性认知:对“西方文化”的不可分析性认知,第一体现在对“多元的西方文化”的缺乏分析性认知;第二,体现在“文化背景”的不可分析性认知。对“中西方文化关系”非逻辑认知,第一体现在对本土性“文化立场”的错位认知;第二,体现在对西方文化中的“东方学”缺乏认知。并提出,“发现性语境”的“不可分析性与非逻辑性”特质,使中国当代文化语境的第一时期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呈解构与被解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从英国传统文学学科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文化研究"或"伯明翰学派"已经受到了不同学科学者长久的关注。作为该学派思想集大成者的斯图亚特·霍尔为该学派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通过考察西方世界学者关注霍尔思想问题,诠释其思想中的核心内容和文化内核,剖析这些学者关注霍尔思想问题的局限性,能为我们当下国内学者深入思考霍尔思想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在跨文化语境下,文化传递的主体——译者的文化身份决定了文本的阐释、文化传递的方式和途径以及翻译策略。林语堂英译《中国传奇》体现了译者杂和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视角,一方面从中国本土文化的关注出发对中国文化进行关照,试图从西方话语权力的缝隙中寻找能被这个宏大话语纳入的本土文化主题。同时又以西方文化视角对其本土文化进行过滤,其作品带有浓厚的经过西方文化过滤的"东方色彩"。  相似文献   

5.
比较文学一百多年的学科史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相互呼应。从全球化语境看,比较文学的发展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外在扩张而卷起的全球性文学交流,是资本的力量将全球文化卷入相互影响的境域。法国学派立足于国际文学的事实联系,美国学派体现了全球化对平行发展的文化卷而藏之的威力,中国学派具有摆脱西方文化影响的焦虑。在全球化进程中,分判是文化之间互识互补互证的基础,通化是创造地球村文明的融通性思维。分判与通化是中国学者针对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发展而提出的有效方略。  相似文献   

6.
20多年来,我国传播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不少困惑、隐忧和问题。主要有:西方理论的支配;西方方法的支配;个案研究方法的误解与贬值;人文与科学价值的旁落以及研究意义的缺失;对中国现实社会中的重大问题缺乏长期的实证研究,至今没有产生这方面世所公认的力作;中国历史文化资源被遗忘;缺乏充分的学科合作;中国传播学学派尚未形成。现在非常有必要对我国传播学研究从学风、文风、研究目的、方法、路径以及学术规划等基本问题上逐一进行反思、检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学者叶雏廉对中西比较诗学的主要贡献是:通过质疑西方新旧文学理论直接应用到中国文学研究上的可行性,创造性地提出“文化模子”学说,以关注中西文化的互照互省。他对寻找东西方文学的共同规律,建立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架构做出了积极贡献。“文化模子”为中西比较文学和比较诗学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它是“跨文明研究”这一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在方法论上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文化进行了剖析,从文化学研究、东西方体育文化、当代中国体育文化研究三方面分析了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体育文化,提出了从文化学的视角入手,运用社会、历史的方法来研究体育是社会转型的要求,也是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界,"加州学派"近年来影响日益扩大,其观点正变得日益清晰和引人瞩目。"加州学派"并不是一个无差别的整体,而是不同国别、不同研究领域、不同方法论背景的学者的聚合,他们既有相似的理论诉求,又各自发掘着独特的研究思路。"加州学派"关注中国研究是要在一个更加宏大的全球视角中看待中国问题;他们强调中国经济曾经有过的发展,是为了去除中西二元对立,揭示出中国历史独特的发展逻辑;"加州学派"未来的发展尚未确定,为其下定论还为时尚早。"加州学派"现有研究成果大多向15—19世纪集中;宏大的历史视角和单因素比较使其历史叙述稍显粗糙;新的研究范式难以置换已有的研究结论。因此,他们的观点经常受到学者的质疑。国内学界和"加州学派"所进行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各有价值,应尽力促使二者恰当而有分寸地结合。  相似文献   

10.
严复等学者引进了西方的科学逻辑并以儒学的格物致知概念对其进行格义,这不仅促进国人对于科学逻辑的理解与接受,也凸显了格物致知的科学逻辑意蕴。而指向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科学逻辑格义,则进一步为中国传统科学逻辑思想的发现提供了线索。这使程朱理学格物致知中的观察、归纳和以推类提出假说等科学逻辑内容得以被发现,呈现了中国传统科学逻辑思想的丰厚意蕴。而格物致知的科学逻辑意蕴从程朱理学到阳明心学的弱化变迁,则从思维形式上解答了李约瑟难题,从反面展示了科学逻辑的价值,为新时代科学事业发展提供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1.
精神资本是当代社会科学的新概念。运用文献法从精神资本研究范式、研究路径和研究关联度比较分析了中国学者和西方学者研究的不同,并探讨精神资本的现代价值: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生产力,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2.
从当代译学对翻译进行外部研究的趋势出发,分析了文化学派、后殖民主义译论和权力话语理论的共同特征,即都是从文化或政治语境这一宏观视角切入翻译研究,关注目的语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强大操纵能力,还具体探讨了目的语语境中的政治因素、意识形态和文化地位对译者翻译行为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西方学者按照理性原则来区分所谓"好的民族主义"与"坏的民族主义".庶民学派多数学者则试图建构起东方民族主义与西方后启蒙价值体系的关联.庶民学派理论家查特吉首先拆解了民族主义与后启蒙理性价值间的关联性,揭示了所谓"理性"的相对性,以及其作为标准衡量民族文化高低的局限性,进而从后殖民批评的视角对民族主义理论进行了重构.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俗学学派方法论(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敬文教授倡议建立中国民俗学学派与多种研究方法,"最主要的,还是要考虑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并能切实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国学派方法之源在于中国学者探索中国民俗事象的实践之中。学派是由一个个学者发展而来的。研究方法是渗透于一个个研究成果之中的。研究成果有赖于学者的研究精神、研究心态和研究方法。要从中国学者们80年的实践中梳理中国民俗学派研究方法。———顾颉刚的探索精神与历史地理研究方法。钟敬文倡导中国民俗学派、多民族一国民俗学及多种研究方法。姜彬倡导区域文化研究。段宝林倡导六维立体描写研究。各位学者各具特色的研究方法,汇成中国民俗学者学派多姿多彩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内学界对毛泽东思想当代价值的研究方兴未艾。其中,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的关系、毛泽东对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贡献、毛泽东思想及其重要理论观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意义价值等问题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在研究成果、视角、方法以及问题场域等方面取得很大进展的同时,也存在关照现实需要的意识不强、整体性研究匮乏等不足。  相似文献   

16.
霍尔是伯明翰学派思想的集大成者.在某种意义上讲,霍尔就是伯明翰学派的同义词,他为该学派的创立,向纵深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伯明翰学派为研究的语境下,霍尔文化理论的特征体现为跨学科的意识、族裔散居文化视角、集体创作、学术开放性、文化政治、人才培养等,从而突显他作为文化理论家与文化批评家的价值与意义,并彰显他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世界性的文化研究做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从当代译学对翻译进行外部研究的趋势出发,分析了文化学派、后殖民主义译论和权力话语理论的共同特征,即都是从文化或政治语境这一宏观视角切入翻译研究,关注目的语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强大操纵能力,还具体探讨了目的语语境中的政治因素、意识形态和文化地位对译者翻译行为的制约。  相似文献   

18.
2009年的民间文学理论研究,反映出当今主导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两个关键词:“语境”和“非遗”。研究者重视前者,主要是对西方理论的追随;研究者关注后者,则是学术与政治的合流。“语境”研究实际上也对学者参与具体的“非遗”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主义是当代文化研究中的喧嚣之地。在本土女性意识与西方女性主义先锋意识的交杂中,西方解构主义理论的滥用,造成了当代女性主义学者对待性别差异与性别写作多元化的激进和浮躁,也使得其无法避免性别主义批判与学术研究价值之间的矛盾。要解决女性主义批评中的利益与价值、批判与学术之间的矛盾,就必须从根本上摆脱性别对立的意识,实现性别研究的中国文化语境转向。在研究公共性别经验的基础上,将当代女性主义带回到性别研究的学术殿堂。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这样几个问题:(一)“中国古代无逻辑”究竟何指?(二)东西方逻辑的差异主要有哪些?(三)中国古代之所以缺少逻辑和认识论的传统是否由于客观上的不需要?(四)之所以不需要是否与中国缺乏科学的认知精神有关?笔者以为,逻辑的发展与科学进步与否及思维路向的选择有密切关系.不仅汉是“没有逻辑传统的文化就开不出科学、民主”.相反.如果缺乏科学与民主精神,便不会有现代意义上的逻辑。育学者认为,逻辑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中国古代没有逻辑学.而只有逻辑理论的萌芽,后来也没有得到发展。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包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