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中世纪西欧的市民生活与市民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11世纪,西欧出现了城市振兴的历史局面,在中世纪的这种“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城市市民阶级缓慢地形成了,他们的主体是商人和手工业者。现实的工商业活动赋予城市市民阶级以崭新的生活内容,并形成了与中世纪基督教精神文化传统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他们崇尚现实生活,崇尚实用观念,追求个人的幸福与自由,正是这种新兴的市民文化,孕育了早期的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国城市环境的文化品位提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忽视城市文化建设的倾向。其症结在于小农文化意识的影响、市民文化的缺乏、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的制约及城市政府和官员的城市意识不强等。建设高度的城市文化环境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应当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目的本身和重要内容 ;应当作为提高城市建设的经济效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应当以张扬人本意识、人文精神和市民文化为主线 ;应当以提高市民素质、转变市民观念、振奋市民精神为主题 ;应当把展现优秀民族文化与借鉴外来进步文化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今年年初,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在印发的《2009年上海市终身教育工作要点》中提出,2009年上海市终身教育工作要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着力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目标;以迎世博为契机,以大力发展终身教育,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作为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市民的道德素质是在特定的城市环境里形成和发展的,城市环境与市民道德精神的养成息息相关,环境对市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以“德”文化为代表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常德市的宝贵文化资源,在城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常德市要进一步挖掘“德”文化资源,以“德”文化为引导,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舆论和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在新时代征程中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广大市民不断奋发有为,建设幸福常德。  相似文献   

5.
城市文化体现了城市的个性,承载和传递了城市的信息,体现着城市的竞争力。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城市出现了建设失调、城市精神文化衰落、环境恶化等严重的城市文化危机。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市民的愿望需求,从个性化、理性化、人本化三个方面加强城市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21世纪城市市民精神要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城市化、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精神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城市市民素质、市民精神则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市民精神更是城市的灵魂。本文提出,新时代的市民精神是在长期的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理想、精神信念和行为规范的价值观念体系及群体意识。同时,探讨了城市市民精神包含的要素及塑造新世纪市民精神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7.
吝啬者的形象是在宋元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开始大量出现的。它与封建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些吝啬者的身上,体现着强烈的市人精神。这种精神虽然也有其消极的成分,但在反抗封建主义这一点上却应和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因而也具有积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8.
市民社会的发育与西方民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西方民主直接建立在市民社会发育的基础上。中世纪中期商业与城市复兴启动了市民社会发育的进程:个体人的独立与解放造就了现代民主的主体;角色及其功能上分化了的社会组织是现代民主在个体与国家间的中介手段;城市的管理经验直接启发了现代民主政治的框架─—民族国家的形成。从西方民主与市民社会的历史关系来看,它带有其特殊性。因此任何国家的民主建设都要视国情而论。  相似文献   

9.
蔡轶 《金陵瞭望》2005,(19):34-35
“人人都是东道主,个个代表新南京”是南京迎“十运”对全体市民的要求。在十运会开幕式前夕,南京市从细微之处人手,全市范围内实施“市民参与十大工程”,努力提升市民素质。“市民参观”激发了市民热爱南京、建设南京、美化南京的热情;“市民学堂”使市民长知识、受教育、得实惠;“市民实践”让广大市民在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各项工作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十运会产生强大社会凝聚力和精神感召力,  相似文献   

10.
吝啬者的形象是在宋元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开始大量出现的.它与封建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些吝啬者的身上,体现着强烈的市人精神.这种精神虽然也有其消极的成分,但在反抗封建主义这一点上却应和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因而也具有积极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1.
智慧城市无论以何种结构构建,最终都离不开政府、企业和市民这种三位一体的社会形态。如何实现城市治理的智能化,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文章在梳理智慧城市概念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智慧城市体系结构,并建议政府规划部门如何通过公开数据的方式将数据提供给组织机构、企业和市民,实现这三方的通力协作,协同互动,来发展创新型、合作型政府,从而实现高效、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完成政府最终的社会职责。  相似文献   

12.
户外广告是城市与人进行对话的一种方式,是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在发展沿海经济的同时,辽西沿海城市需要塑造良好优质的海滨城市形象。随着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当今的户外广告已经与城市生活融为一体,它向人们传递着信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成功的户外广告是丰富市民生活、完善城市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浓缩式集中展现城市的特色和物质精神生活面貌,是城市人文景观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形象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展现出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商业价值,必将成为城市形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和谐文化为基础,和谐文化以和谐精神为灵魂,而和谐伦理精神是和谐精神的价值内核。市民社会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基础性作用,市民社会是现代性的伦理实体,塑造了现代人的交往方式和存在方式,也孕育了现代社会特有的伦理精神,市民社会伦理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中“价值理想”、“秩序伦理”、“政治伦理”和“交往伦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4.
城市信息化研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也是一个特定的空间。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定性的方法已很难解决城市科学中的问题;用现代信息科学的手段,将空间位置与在此之上的信息数字化,建设城市信息化系统,实现城市信息的共享,为政府决策机构提供决策支持,为市民提供服务支持,这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也是 21世纪城市的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海派文化是多种地域的不同文化融合而成的文化形态,它构筑了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海派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高度契合。海派文化的核心价值诸如自由意识和创新精神、规则意识和法治精神、爱国精神和敬业精神等仍然需要传承。对待海派文化要创新发展,不忘本来;取长补短,吸收外来;以人为本,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16.
文化视域中的城市精神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是人类人化自然和自身的产物,以文化为形式,表现人类的文明程度。城市的文化本质是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城市的灵魂,表现为城市共同需要对象化过程中至真至善至美的思维活跃状态。城市精神的活力以文化制度为载体,主要通过城市特色、社会氛围、城市境界呈现自己的存在。培育城市精神是城市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需要,是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关键是实现文化制度建设与城市精神培育的有机统一。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新型城镇如雨后春笋迅速增长,城市社会问题不断滋生。如何在城市精神培育中运用城市精神解读国家意志、城市行政意志、市民意志、城市历史和境界,事关城市的科学发展,事关中国特色和谐文化的科学构建。本文就城市精神培育问题,以真善美为聚焦点,对城市与文化、文化制度与城市精神、城市精神中的重要文化制度区域进行了文化角度的探讨,分析了城市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市精神科学培育的原则和研究视点。  相似文献   

17.
傅杰 《金陵瞭望》2007,(12):76-77
“城市运营管理”是城市发展中引入的一个重要理念,它与城市规划管理、建设管理共同纳入了城市运营发展的三大科学管理体系中。农村城市化打破了原来传统单一的城市结构,由农村演变而来的新型城市开始大量出现,部分农民逐渐过渡成市民。如何探索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运营管理的新模式,是街道亟需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体现形式,抗震救灾精神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新时期民族精神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抗震救灾精神主要包括爱国主义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感天动地、大爱无边的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等。  相似文献   

19.
以京沪高速铁路和沪宁城际铁路动工兴建为标志,长江三角洲大规模发展现代化、高速化轨道交通的时机已经到来。江苏沿江地区是长三角重要的城市和经济密集带,但大部地区至今仍是“地无寸铁”,尤其是缺少完整的沿江铁路。仅仅依靠高速公路,并不能充分缩小沿江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未来沿江城市之间的大量客流也是高速公路难以承担的。一条城际铁路的客运能力等于五条高速公路,运行时速也数倍于高速公路。需要及早在江苏沿江南北两岸规划建设沿江城际铁路,并把铁路东西两端都延伸到长三角主要中心城市上海和南京,形成围绕长江两岸的沪宁沿江城际铁路环线,构筑沿江开发的快车道,打造沿江城市带的主框架。  相似文献   

20.
城市发展与高等教育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相作用。建设和谐徐州,需要充分发挥驻徐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优势,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促进徐州市民和城市品质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