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希宇 《东岳论丛》2001,22(3):112-114
大革命时期 ,共产国际把“保卫苏联”当作制定中国革命政策和策略的重要指导思想 ,同时又肆意贬低中国共产党 ,对中国国民党作了完全错误的分析 ,不适当地夸大国民党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为在国共合作时期 ,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只能属于国民党 ,而共产党只能充当革命的助手。共产国际的这种政策和策略 ,扶植了国民党右派蒋介石、假左派汪精卫 ,致使他们篡夺了革命领导权 ,也直接助长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 ,成为导致中国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构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4个要素成熟于1922年,即中国无产阶级完成了由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转变,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是在1922年,同时中国共产党确定并运用统一战线策略与国民党合作,因而部分地实现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始于1922年;中国共产党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是在1922年;中国革命正式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是在1922年。这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成熟于1922年。  相似文献   

3.
两次“国共合作”,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朱德,在两次“国共合作”中的活动是多方面的,并对两次“国共合作”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一、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活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即肩负起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斗争的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而当时“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  相似文献   

4.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 ,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改组后国民党的革命性和革命作用作了过高估计。通过全面分析国民党压抑、排斥和打击共产党的态度及其政策倾向 ,并深入探析国民党的阶级构成、组织特点、权力运行机制等 ,可以揭示出国民党依然是资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实质  相似文献   

5.
杨静云 《北方论丛》2020,(1):35-42,121
瞿秋白和葛兰西共同参加了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他们的文化领导权思想都接受了列宁领导权理论的影响。这两位分属于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两位早期共产党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文化和意识形态、文化革命和思想启蒙在革命进程中的历史性作用。二人都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因此二人尤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大众化”策略这一点上,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由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环境的差异,二人的文化理论在后来的历史中遭遇了迥然不同的命运。对二人的文化领导权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认识东、西方马克思主义不同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6.
戴季陶,祖籍浙江吴兴,生于四川广汉县,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后投奔孙中山先生.一九二四年任国民党中央执委.一九二七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后任国民党政府委员,国民党中宣部部长,考试院院长等职务。他长期追随蒋介石,积极参加西山会议派的反革命活动,并于一九二五年抛出了《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和《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等小册子,形成了戴季陶主义,成为国民党的反动理论权威。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作为代表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争夺统一战线领导权的理论和主张,为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政变,篡夺革命领导权,建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提供了理论武器。至今,台湾国民党当局还在研究、宣传戴季陶主义。为了进一步批判戴季陶主义,下面仅就其产生的原因及其反动性谈点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谢晓鹏 《青海社会科学》2007,1(1):168-170,140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交替和转换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作为国民党领袖的孙中山和共产党高级领导人的毛泽东,各自从本党、本阶级的利益出发,提出了既具有时代特色,又反映本阶级利益的农民观。这两种农民观,分别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农民观和无产阶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农民观。前者的局限性和落后性,后者的彻底性和革命性,从一个角度证明了中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党不可能彻底解决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农民问题,从而也就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相似文献   

8.
共产国际“重国轻共”与国共党内合作的形成刘忠义,田相林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酝酿和创建时期,共产国际犯了严重的右倾错误。从一开始,共产国际就轻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力量和作用,根本没有指望中共谋求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反而对国民党不加深入仔细的分析而全盘...  相似文献   

9.
研究第一次国共合作,总结这一时期的经验教训,自然不能不研究革命的领导权问题,因此也就不能不研究当时作为中国共产党主要负责人的陈独秀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我们认为,陈独秀对革命领导权问题的认识与实践,先后是有明显不同的。国共合作之前,陈独秀重视工人阶级的力量及其对革命运动的领导作用;之后,他在这个问题上是有反复的,但总的倾向是由于摇摆到妥协进而走上了投降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基于意大利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经验,葛兰西提出了文化领导权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革命理论,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系统探索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如何冲破困局、扩大无产阶级政党的影响、获得政治权力的策略问题。葛兰西的党建思想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时必须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目标;必须和群众保持有机关系,坚持永久的、组织化的阶级运动;必须培育有机知识分子以争夺领导权;必须实行有效的联合,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和坚持具有伸缩性的民主集中制。葛兰西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发展战略的探索,对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党内合作”策略的形成。发展、失误到最后失败的过程,本人曾有专文论述。现在,试对“党内合作”的形式作一个总的评价,以求教于学术界。几十年来,学术界对于党内合作的形式,是充分肯定的。他们强调“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的决定是正确的”,是“当时能够为孙中山和国民党所接受的唯一合作形式”。只有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就能够在孙中山这面颇有号召力的革命旗帜下,通过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广泛发动群众,发展革命力量,加速推进民主革命”。对这些肯定性的意见,我认为可以商榷。我…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耗费了毕生精力,特别是在他晚年实现了思想上的伟大转变,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领导了国民党与共产党建立起第一次国共合作,标志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进行的四十年的政治斗争达到了高峰。  相似文献   

13.
<正> 一、关于中国统一战线的指导思想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奠定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的基础,指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该根据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状况,尽可能地建立和扩大各种形式的革命同盟。没有革命的联合,无产阶级政党只能成为宗派,革命目标将无法实现。同时,在各种联合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掌握联合的领导权和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坚持无产阶级的理论政策,并具备为坚持原则性所必须与许可的灵活性。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的历史时代,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和策略,把它提到科学社会主义的新高  相似文献   

14.
论毛泽东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思想白国欣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必须坚持和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这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一条基本原则。毛泽东同志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深入分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和阶级关系,认真总结了我们党处理统一战线问题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5.
张继是国民党的重要人物 ,矛盾与多变构成其政治生涯的主要特色。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他曾积极倡导国共合作 ,成为国共合作的牵线人 ,但很快便竭力反对共产党 ,堕落为国民党右派 ,追随蒋介石顽固坚持反共反人民的反动立场。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在大革命领导权问题上存在着诸多误区:在思想观念上,对领导权的认识是模糊、摇摆和反复的,对“领导权”内涵和实质的把握也存在着错误;在实际行动上,争夺革命领导权的战略决策和策略选择也有失误,采取妥协退让的方针更是错误的;另外,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是脱节的,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从而没能取得大革命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17.
中国革命必须而且只能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必须以党的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说服教育同盟者 ,同时照顾其利益 ,发展同盟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一1926年至1927年毛泽东同志曾在广州和武汉主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革命干部.这里搜集了有关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一些资料,作为研究中国现代史的参考.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确地估计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军阀的民主主义立场,以及使国民党改造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可能性之后,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组织上和政治上的独立.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和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下,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正式通过了孙中山提出的联俄、联共和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在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19.
论民国时期政治发展中的政治妥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国时期出现的政治妥协是当时政治发展环境的产物。妥协合作可能不是最理想的选择,但有时却是最可行的,甚至是唯一的选择。政治决不只是一门“斗争哲学”,也是一门妥协的艺术。妥协不能等同于投降,也不能简单地视为是软弱或投降的表现。民国时期的妥协合作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对当时的政治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民国时期影响颇大的三次政治妥协分别发生在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派与立宪派及北洋军阀之间,国民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和抗战时期的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  相似文献   

20.
由北伐战争开始到“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广东工人在共产党领导下和国民党右派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斗争。从中山舰事件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就积极勾结帝国主义,向蓬勃发展中的广东工人运动进攻。北伐战争一经开始,右派为了加紧篡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领导权,其进攻更变本加厉。广东四十万工人(?)面临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右派的联合威胁,仍然不稍畏怯,赤手空拳,对敌人英勇斗争和反击,历时凡九个月之久。虽然最后终于因为反动势力的强大和我方策略上的缺点和错误,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