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二十一年前,一位笔名潘晓的普通青年发出了如此的困惑与疑问。①二十一年后,我们的当代青年大学生却又面临着同样的苦恼与不解,“人生的路啊,岂止越走越窄!”②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 ,1980年5月 ,以《中国青年》发表署名“潘晓”的信《人生的路呵 ,怎么越走越窄……》为标志 ,一场规模空前、历时一年多的“潘晓问题”大讨论 ,亦即“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或人生观问题的大讨论 ,拉开了帷幕。“潘晓问题”大讨论 ,是在当代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转眼间 ,20年过去了 ,我们 ,已经站到了新旧世纪的交叉点上。此时此刻 ,对这场大讨论进行一番回顾与思考 ,不论是对当代中国青年人生观的合理建构、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 ,还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 ,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  相似文献   

3.
“潘晓”讨论前前后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50年代至80年代,从“雷锋”到“潘晓”,《中国青年》曾经几十次地提出过各种问题在青年中开展讨论。今天,历史地回顾《中国青年》的这些讨论,可以理解,它们当然都带着年代的印记。有些讨论有不同程度的简单化和片面性的缺陷;但贯穿其中的主调,是对理想与真理的追求和为国家人民作奉献的赤诚,这也是客观事实。“雷锋”并非是推给青年的一个“神”,“潘晓”也绝不是高举的一面“个人主义的旗帜”。在笔者参加和主持过的所有讨论中,“潘晓讨论”是记忆最深刻的。由于诸种原因,对这个讨论曾时毁时誉,或浮或沉。可我始终认为:80年代初期《中国青年》开展的这场人生观大讨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时期思想解放浪潮对青年成长的新的呼唤;是同代人、不同代人之间的一次真诚的积极的对话;是报刊宣传中一次最广泛、最动情的群众参与;是读者、作者和编者的一次共同的寻求——“潘晓讨论”不只属于编者,属于一家刊物,更属于一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万千青年。  相似文献   

4.
最近几年来,有些青年在“探索人生意义”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自私”是人的普遍本性,是推动社会发展、历史前进的动力,而且是一切社会形态中永恒的动力;因此,“自私”是神圣的,应当为“自私”平反,应当大力宣传“自私”、提倡“自私”。他们以为,这就是“人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青年的人生价值观,指的是青年对人生目的、意义、态度、生活准则等与人生终极目标、理想相关的现象作出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它是青年的价值观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将对青年人生观的历史与现实进行考察,来展示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面貌及其特征。(-)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回顾这一历程,当代中国青年的人生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意识是存在的反映,我们可以从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中把握当代青年入生价值观发展的脉膊。众所周知,从本世纪50年代中期到leqg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前,…  相似文献   

6.
一、社区在当代青年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青年工作的对象是青年,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但是,当代青年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他们在人生发展的历程中有何自身解决不了的困难,需要青年组织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社会服务?对于这一连串的问题,我们必须有个基本的把握,否则,青年工作就会走入误区。随着工业的发展和都市化,社会结构相应产生变化,继而为城市人在心理和社会发展上带来“青年期”的特征。这些特征与生理成长过程交织在一起,为青年带来发展过程中很多的人生课题。最近,我们在对青年的一个调查中发现,他们的特殊需求表现在以下三个不同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青年职工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重任,同时又面临着观念现代化和尽快提高自身素质的时代要求,这是当代青年职工之所以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依据1983年对沪、津、汉、沈、兰、穗、深、京部分青年职工进行的“当代中国青年职工状况系统调查”结果,对当代青年职工的行为及动机做一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道德意识:传统与现实的困惑也许还没有哪一代青年像当代青年面临如此纷杂、对峙的道德观念的困扰。倘若说许灵均《牧马人》、高加林《人生》和禾禾《野山》这一代青年在人生、事业与爱情方面的痛苦抉择,典型透视出人民共和国的同龄人在现实生活大裂变中那种无所适从的精神惶惑感,那末80年代青年(大跃进至文革初出生的一代),他们今天面对的历史与道德之间的选择就显得更加坦率、浮躁与焦虑。因为他自懂事起,就受着十七年正统思想和“文革十年”极左思潮的双重裹挟。但他们又没经历大哥哥大姐姐从狂热“愚忠”到备感受“愚弄”的沉重历史磨难。他们的个体社会化过程几乎是在上述这两种既相似又背离的价值体系中展开的,但仅仅又都只接受其边缘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当代青年研究论坛”暨“青年研究基础理论建设研讨会”.本综述对青年研究三个历史时期给予了梳理和分析,概括了我国青年研究多年来取得的成绩以及当前所面,临的主要困境;阐释了青年研究的“对象”、“定位”和“途径”等基础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请网瘾青年、家长、老师看看下面三篇本栏目转载的报道:一篇是讲网瘾害人之深;一篇是家长、老师、专家谈解救网瘾青年的各种方法;一篇则讲网瘾青少年如何转变成有用人才。现在,不少网瘾青年就按着上面三篇文章的"路"在走,有的已走出困境,踏上了人生健康光明之途;有的则在徘徊,犹豫不定;而有的仍深陷网害之深渊……为此,读这三篇文章可给我们有益的启迪,并能帮助我们引导网瘾青年早日回归学校、家庭、社会,过上健康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变革,社交媒体对青年群体的社交形态、时空秩序与心理体验均产生了嵌入式的影响。一方面,社交媒体为青年群体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关系空间”,实现了跨越时空的畅通联结;另一方面,也使青年群体产生了“在一起”的场景幻觉,情感转化力与心灵融通力不断下降,最终呈现出“身显连而心隐匿”的“孤独社交”现象。文章采用深度访谈法,在勾勒青年“孤独社交”图景的基础上,从技术、平台与主体形式三个方面探讨与省思当代青年群体“孤独社交”现象的形成逻辑,进而提出解决这一困境的路径:一是建立“共鸣轴”,二是重拾独处,三是建构沉思的“精制环境”。  相似文献   

12.
2007年,第一届青少年研究基础理论建设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对青年研究30年的历史与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回溯,对青年研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加以理性分析。在这次研讨会举办前后,《当代青年研究》刊登了一系列有关青少年研究理论反思的专题论文,使得2007年成为了青年研究界的理论回顾和思考年。时隔两年之后,当代青年研究论坛暨“第二届青少年研究基础理论建设研讨会”于2009年5月在杭州举行.是对青年研究进行深度反思中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13.
引言如果以科学的方式和概念在对待青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重新统一的全面的对青年本身的看法的话,我们已经接触到当代令人误入歧途的认识和科学的历史。我们必须利用对青年的一般了解上的发展──—不再把青年仅仅看作是学童,与此同时,重构教育和青年研究的关系。这一重构战略来自经验性的教育历史,这是自从上一世纪以来使从事农业的儿童现代化,加上青年本身的现代化以及早期青年研究的一个过程。我们将集中在两个问题上。首先是人们对于不同时代“十几岁儿童的正常状态”的看法,这包括他们在学校内和在学校外的表现。其次是关于社会…  相似文献   

14.
大友  秦丽 《当代老年》2009,(2):34-35
从被誉为“八十年代活雷锋”、“当代保尔”,到最近当选为中国第五届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与事业的奇迹。然而,在这些奇迹的背后,我们不能忽略一个男人的身影,他就是张海迪的丈夫王佐良。  相似文献   

15.
朱金凤——一个响当当的名字。20年前,她从机电厂下岗,一家三口失去了生活的来源;20年后,一个资产1.5亿元的企业集团在她身后崛起,她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米王”。20年前,她身患绝症,几乎被“判了死刑”;今天,她依然神采奕奕,站在最高的领奖台上,接受“全国十大农民女状元”的荣誉。这20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朱金凤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人生风雨路,回首间皆是坚  相似文献   

16.
青年研究及其基础理论建设,应从厘清“谁是青年”和“青年是谁”这两个问题入手,不求构建那种主观的、封闭的庞大体系,而应注重回归青年自身,回归社会与青年的种种互动关联研究,在一个开放的状态下,在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中,以高度的学术自觉,吸纳和吸引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力量,走一务“集约化”发展的路子,逐步改变中国作为青年人口大国却是青年研究弱国的不合理局面。  相似文献   

17.
1980年《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潘晓来信,12年之后上海《青年报》又发表了梅玲来信,先后引发了两场人生观的大讨论,在其背后清楚地显示了——  相似文献   

18.
目前,"佛系青年"一词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成为反映当下青年群体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的重要语词。这个概念的流行,既与媒介的传播作用有关,也与青年的时代境遇相联。从观念、认同与社会焦虑等三个方面对"佛系青年"这个概念的发生、内涵和传播过程进行考察,可以获取对这个概念更为全面的认识,并在这一基础上,对青年群体的现实境遇和精神困境做出更为清晰、合理的描述和解释。"佛系青年"再次折射出当下青年群体在人生意义层面上的缺失和贫乏,这不仅与青年群体自身有关,也与他们所处的历史语境、社会状况有着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19.
青春随想     
青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为社会所关注。面对民族的重托,历史的重任,青年怎样用时代精神,书写出多彩的人生,薄昌同志在他的《人生随想》一书中,流泻出发自心底的对青年的关爱和期盼。当代青年经历着社会的深度变革,生存在多层次、多维度的动态发展之中,青年要在搏击中感悟人生,在进取中获求人生真谛。本文刊选了书中四篇有关青年教育与成长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三、当代青年应具备现代国防意识国际和平组织的一份统计表明,1986年是第一个“国际和平年”,但这一年世界各国的军费开支总和却达到了9000亿美元,比1985年8000亿美元增长了11.1%,即每一分钟,就有170万美元耗费在武器生产上。据伦敦国际研究所和美国国防部透露,目前苏联国土防空军共有63万5千人,100多万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