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再论大溪文化时期城头山住民所处之社会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我国北方、南方母系氏族文化遗址房屋建筑的特征与大溪文化时期的城头山遗址房屋建筑的特征相比,后者在房屋的面积、形状、墙面、地面、基槽、柱洞、建筑构件以及灰沟等方面,与前者均有明显不同,而且生产力水平高于前者.父系氏族特征显著.由此表明:大溪文化一期时城头山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末期,二期时向父系氏族公社过渡,三期时开始进入父系氏族公社.大溪文化时期的城头山地区.已经早于我国史前任何文化遗址率先进入父系氏族公社.  相似文献   

2.
:萨满教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中普遍盛行的一种原始宗教 ,曾对当时乃至后世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文章结合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演进的历史 ,就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萨满信仰崇拜作了介绍和剖析  相似文献   

3.
一夫一妻制家庭在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萌芽,到父系氏族公社阶段成为独立的消费单位和副业生产单位。西周时期,父系家族公社被农村公社所取代,父子孙三代父系大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单位。经春秋,农村公社和三代父系大家庭逐渐瓦解。战国初,一夫一妻制小家庭作为生产和消费单位完全成熟  相似文献   

4.
自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正式提出城镇化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坚持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既有历史的连续性,也有地域的兼容性。城头山遗址是我国目前所知延用时间最长、地层(文化)关系最清晰的城址,标志着我国城镇建设已有6 000多年的历史。城头山遗址在农耕基础、生态宜居、产业中心和人口聚集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当今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论尧舜禹的婚姻与父权制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尧、舜、禹三代的婚姻传说来分析说明我国原始社会历史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渡和确立。通过神话传说中鲧、禹、启的禅让、退位,指出这正是我国原始社会历史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和确立的生动真实的写照。并且利用我国少数民族在近代社会发展的活化石来说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转化和社会的变革。  相似文献   

6.
大禹出生神话的历史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话和历史传说不等于历史,但它折射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大禹出生神话的两种"版本",实是说明从母系演变为父系氏族过程中,男女地位和观念形态的急剧变化.  相似文献   

7.
人类社会在原始时期的早期社会组织、家族的起源、形态和发展等问题,中外学者历来看法不一,各持己见,至今尚未彻底解决。本文仅就海南岛黎族在文化遗存上的一些遗迹,说明黎族的父系氏族制是由母系氏族制发展而来,兼及黎族的母系氏族制向父系氏族制过渡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巫山大溪遗址保存有丰富的墓葬遗存资料。通过对该遗址各项墓葬资料的分析,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史前时期土家区域的社会形态是女性占据主导地位的母系社会,但并不存在母权制,两性间是一种较为平等的社会性别机制。墓葬资料也显示出这一情况在大溪文化晚期开始发生变化,男性力量上升,社会开始出现阶层分化的萌芽,这必将对该区域的社会性别关系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怎样科学发展,怎样与环境和谐相处,这是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不仅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也可从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中吸取营养。作为我国最早的城市,城头山古城在选址筑城、水利建设、各种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方面堪称是与环境协调的典范。城头山古城在因地制宜、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多个方面能为我国的小城镇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人类只能顺应和主动地适应其周边环境,力求与环境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0.
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城市,城头山古城的规划遵循着古老的天人合一哲理,体现着华夏民族智慧,在城市定位、空间布局方面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其城市定位比较全面、合理;其空间布局方位明确、主次分明、功能分区相互协调。城头山古城规划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城镇化建设具有无可置疑的启迪意义:在城镇定位规划方面,既从历史与实际出发,又着眼于长远发展;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其他。在城镇空间布局规划方面,追求科学、和谐与自然,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1.
大溪文化杨家湾遗址中发现了 170余种符号文字 ,这些符号文字上与半坡遗址发现的一些符号文字有相同和相异处 ,下与甲骨文时代的文字和其他符号也有相同与相异之处 ,将三者分别进行比较 ,可发现符号文字在新石器时代中演变发展的几个阶段 ,即符号文字的笔画走过了“直笔———方折笔画———圆弧曲笔”三个大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父系文化的强势渗透与影响,使女性始终处于"被看"的位置上,在婚姻、家庭、事业等问题上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与人格的扭曲.<围城>中的女人大多是知识分子,受过新思潮的影响,有的还留过学,接受过西方现代文化的洗礼,所以她们不甘心接受父系文化分配给她们的既定角色,渴望着自由恋爱与家庭幸福.可是父系文化早已潜移默化,为他们的集体无意识产生了内化作用.本文着重探索父系文化在她们择偶上所产生的心理指归作用.  相似文献   

13.
湖南澧县城头山稻作农耕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世界和中国史前最早的水稻田和最完整的夯土古城,把中华民族的龙易文化和太阳崇拜、远古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向了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14.
常德澧县在六千年前已形成了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城头山古城,至少在春秋后期常德的中心城市已移向沅水流域,前523年楚平王在西郊白马湖畔所筑的采菱城是常德最早的古城,并在实际上起着楚国陪都的作用.隋代樊子盖因善卷改枉山为德山,决定了德山、常德的名称内涵.发展至明清的砖城,常德城又在改革开放的德治中获得了飞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城市是聚落大型化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早期文明中,当人口与资源集聚到一定程度后,聚落逐渐大型化,性质也由此发生变化,城市开始出现,其标志是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均具有宗教神圣性。考古实践中常以遗址面积作为区分村落与城市的变量,长江中游地区最早的城市为大溪文化时期的城头山遗址,其8万平方米的面积可作为长江中游地区早期城市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分别以易洛魁人氏族和希腊人氏族为典型,剖析了母系氏族与父系氏族的基本特征。本文以经典论述为基础,对易港魁人氏族与希腊人氏族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人类社会从史前时期向文明时代过渡时在社会关系上发生的继承与变化。  相似文献   

17.
哈尼族是西南边疆历史悠久、有着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历了原始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时期。作为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产物和遗留的舅权,在现今哈尼族典型的父系社会中还或强或弱、或隐或现的存在,这一点,在丧葬文化中舅舅的地位体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8.
媵妾制是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会递嬗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婚姻制度,它是古代的一夫多妻制。虽然历史的车轮无法倒转,但是媵妾制留下的痕迹却不能完全被磨灭,从《说文解字》中带"女"字旁的字中,我们可以窥见到这一制度的影子。  相似文献   

19.
达斡尔族的哈拉、莫昆名称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符号,具有多重文化功能,依其历史演化进程依次似为:1 居住地域性标志;2 氏族标志;3 血缘关系标志以及确立婚姻关系的参照系;4 姓氏;5 父系家族;6 文化符号等。这种由语言符号逐渐演化至文化符号的历程充分地揭示了达斡尔族制度文化的形成、演化及其与外来文化交融的轨迹。  相似文献   

20.
吉林地区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劳动和繁衍,“金牛山人”与北京人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吉林地区的土著氏族与从山东地区迁入的华胥裔族,在艰苦的环境中创造了相当于中原母系氏族社会阶段的仰韶文化。古代“五大族团”形成后,吉林地区的氏族泛称“东北夷”(包含着土著、北狄、东夷及华夏氏族),又创造了相当于中原父系氏族社会阶段的龙山文化。夏、商、周时期,吉林地区的民族与中原王朝的联系增多,华夏文化的影响也日益深入,乔秋、战国时期,吉林地区的民族迁徙和融合加快,经济、文化呈现出初步兴盛局面,燕国文化直接传播或影响了部分地区。吉林地区诸民放为中国先秦优秀文化的形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