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佛教东渐,佛经故事随佛典汉译等途径流播中土,产生了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笑话。这些深受佛经故事濡染刻烙的笑话,印证了梵汉交融给民间文学带来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2.
写于1946年的《青色魇》,讲述了佛经典籍《法苑珠林》中驹那罗王子的故事。同《七色魇》其他文章一样,《青色魇》也呈现出晦涩难解的文本状态,评论多将之称为“抽象的抒情”。从佛经故事重说的角度将之与上世纪30年代的《月下小景》进行比较,不难剖析这种“抽象抒情”文风形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3.
明清小说中蛇毒无意中疗病母题可促进夫妻、婆媳关系改善及男女关系缔结.母题在历时性演变过程中,个案文本有一个单一叙事到民俗意蕴逐渐丰富的嬗变过程.多种异文对于接受者具有交互作用,佛经相关故事具有增殖性,在传播过程中相互触发、相互补充,故事演变过程中不断增添细节,丰富饱满.故事还往往与特定的地方区域风俗联系起来,从而更加具有现实性和真实可信度.  相似文献   

4.
<水浒传>女性中琼英的完美,与她能成功雪报家仇最为有关,体现了社会认同的伦理期待.女性复仇动机得自变化示真相、冤死尸如生母题,受到中古汉译佛经影响.女性复仇手段来自梦授文才、梦得神技母题.复仇女性完美结局的必要保证是贞节.而复仇后相对圆满的婚姻家庭,属社会酬赏.为使张清更符合佳婿标准,小说写张清具有文雅气,患相思病,也间接运用了佛经母题,体现了后续作者的文人好尚.  相似文献   

5.
佛教文化对藏族文化,佛教文学对藏族文学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藏文大藏经》中讲述佛陀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作品中的佛经故事,对藏族文学的格言诗、藏戏与历史文学,都有着各种不同的影响。在影响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演变。演变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民族化,即在佛经中印度故事的基础上,更换人物、处所、语言与细节,使之符合藏族的特点。同时使宗教思想有所淡化,文学色彩更浓。  相似文献   

6.
"感应母题"是中外文学共有的文化母题。中国古代早期的文史记载中便蕴含了"天人感应"母题。从印度传入的大量佛经及民间故事中也蕴含了这一母题。佛经"感应"故事所具有的印度神话的夸张性、荒诞性、神异性及虚幻性对唐传奇小说母题起到了很大的触媒作用。此外,佛教"感应母题"所宣扬的果报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天人感应"思想的有机融合,亦极大地催化了"感应母题"的风靡。  相似文献   

7.
文章重点探讨佛经英译过程中的翻译标准,名词和术语翻译,不同语言文化差异在佛经英译中的反映及英汉佛经翻译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佛经中的“目连故事”情节丰富、想象奇诡,其类型主要有四种:飞行,斗法,上天入地,地狱救母.通过对敦煌《降魔变文》和《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目连故事和救母故事以及六朝志怪小说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佛经故事在传入中土后经过有意筛选,附会一定的宗教信仰模式,至唐代变文完成了本土化转变.经变故事的情节并不局限于原有佛经故事,而是融合不同故事情节,形成搬演时生动曲折的效果,更具故事性和宗教感染力.  相似文献   

9.
10.
沈从文不仅是一位抒情小说大师,更是擅讲故事的高手.他的故事观艺术性地体现在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题材的小说创作实践中:用故事来抒发情感;"求真"与"求美"、"写实"与"写梦"相结合;长于用情节的逆转手法;象征化的叙事等等,显示了极其深厚的叙事功力.  相似文献   

11.
在文学领域中存在着一种“同源现象”,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作家,在互不相知的情况下,能够创作出取材、主题、甚至细节都彼此相同或极其相似的作品,这与袭用、移植、借鉴和受影响无关。本文认为,这种同源现象,来自于人类各民族文化心理的同源性和对世界本质认识上的相对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小说的故事形态及其现代文学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小说追求抒情化的潮流中,沈从文逆势而动,高举“故事”大旗,对小说叙事性因素给以格外关注。沈从文采用民间故事素材和母题,改写佛经故事,模拟口传故事,创作了《月下小景》框架故事集;此外,他还善于布置悬念和伏笔,制造逆转效果,突出题材的非凡性与人物身心反应的平和之间的张力,这些都使沈从文小说的故事形态丰富多彩。故事性具有保存素材、原料的特质,它与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生命形态和生活方式之间具有内在同构关系。故事性要求小说回归本体,给叙事性和情节铺排演绎予以突出关注,这对现代中国小说追求抒情化的倾向是一个反拨。沈从文要求小说在回到基本面和本体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主张,对中国小说现代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与沈从文没有见过面,也没有书信往来。但从鲁迅的作品、书信和沈从文的文章中,我们发现,他们互有谈及的地方,从中可以了解鲁迅对沈从文的看法和沈从文对鲁迅的态度。 一九二四年,当沈从文在北京以休芸芸的笔名登上文坛时,中国文化新军的英勇旗手鲁迅正在北京战斗。次年七月十二日,鲁迅在给钱玄同的信中首次提到沈从文,说:“这一期《国语周刊》上的沈从文,就是休芸芸,他现在用了各种名字,玩各种玩意儿。”(《鲁迅书信集》第七一页)当时,沈从文正在贫困中挣扎,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用各种笔名写稿,鲁迅说他“玩各种玩意儿”,显然含有贬意。据陈漱渝在《鲁迅与丁玲》(一九八一年二月八日《湖南日报》)一文中  相似文献   

14.
一沈从文在一篇叫《主妇》的小说中说:“有人称我为‘象征主义者’我从不分辩”。随后又加重语气:“一个象征主义者,一点不错。”这是沈从文第一次明确承认自己与象征主义的关系,时间1945年,地点昆明。可能是云南的“光景异常动人”的山光云影让沈从文悟彻了“过去”与“目前”,“抽象”与“偶然”背后隐伏的形而上意义,因为“自然是座大神殿”,在那里,“颜色,芳香与声音相呼应”。更主要的,还是西南联大特有的学术文化氛围影响了他。叶公超、燕卜荪、冯至、卞之琳等,“在介绍现代派文学方面起了先锋作用。他们在课堂上开讲现代…  相似文献   

15.
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从祖辈那里继承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以此作为发展和创造的基础。民俗这种生活文化就是财富的一种。民俗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既是新鲜活泼的民俗生活事象,又有古老深沉的文化内蕴。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人们的生活主要靠民俗来调节和引导。它是社会生活赖以进行的保证。直到二十世纪,人类学家才充分认识到重要地位。鲁思·本尼迪克特指出:“我们必须看到识俗习惯对人的经验和信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它的表现形式又是如此千差万别。没有人会用不受任何影响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人们总是借助于一…  相似文献   

16.
论沈从文与楚文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正> 现在,许多人终于认定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特异的作家了.一些研究者对其特异性由来的探索已进入“文化寻根”的领域,这无疑是一种深入.如果说,对于有些过早或蓄意与故乡关系剥离的作家研究可淡化对其乡土历史文化考察,那么,对于二十岁前,一直在辰沅间游荡的沈从文来说,对于他所处那个被文化社会学家称之为“有情世界”里的文化追索,则必不可少.因为那是构成他深层文化秉赋或曰文化情结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佛经词语札记@季琴$浙江大学中文系!浙江杭州310028~~~~~~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创作与实证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创作与实证主义马小彦在中国现代作家队伍中,沈从文先生以"湘西文学"之代表著称。沈从文20-40年代的文学创作,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和众多篇什,为其构建了不朽的丰碑。然而,多年来人们却极其缺乏对沈氏作品的关注,当然更说不上对其作出有分析的有说服力的...  相似文献   

19.
《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所附的苏联所藏押座文及说唱佛经故事五种,曾经白化文、赵匡华、周绍良先生的合力校勘;书出之后,又得项楚、刘凯鸣、蒋礼鸿、郭在贻诸先生的补充校勘,从而使这批原来讹误满目的珍贵文献得以讽读无碍,为敦煌变文的研究带来了莫大的便利。笔者在研读这批文献的同时,发现还有若干当校而失校或校而未当之处,因就管见所及,疏陈如下,以就教于方家学者。  相似文献   

20.
阅读沈从文的作品,尤其是他描写故乡湘西民众生活的作品的时候,随时都可以听到各种人物唱出的热情的歌声,这歌声有时来自堆兰积翠的山间,有时来自碧波荡漾的溪边,有时来自铺满鲜花的山洞,有时来自黄昏的旷野,在太阳下,在月光里,无不热情婉转,声调悠扬,余音绕。沈从文说,艺术的最高部分是音乐。他的小说充满了音乐美,这除了情节因素之外,善于运用各种形式的湘西民歌,是一个重要内容。沈从文作品在运用湘西民歌时有何特色,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些问题很值得研究,本文就来谈谈这些问题。一个最善于用民歌表现人物的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