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以理性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态度对待生死,力图探讨生死的本质,揭开笼罩在"生死"之上的神秘面纱,以寻求宁静超越的精神境界,为现代人生死困惑的解决提供了参考价值。"道"是其生死智慧的理论基础;"气化"是其对生死的本质界定,生死的变化不过是气的聚散而已。不悦生不恶死及"善生善死"是庄子对生死的态度:既要善待生命,人应该做的、可以做的就是养生,顺其自然地使生命本性得以发挥;又要以旷达的胸怀面对死亡,打破对死亡惧怕的固有态度,以死为息,最终达到一种自在、自然与自由的超然境界,庄子把这种境界称之为"逍遥"。  相似文献   

2.
齐物论思想是庄子认识论的哲学基础。庄子将齐物论思想纳入道的范畴,为齐物论思想找到一个理论上的依据。庄子在万物一齐的总体思想框架下,又分出齐物我、齐生死、齐是非等分支思想。齐物理论不是一种单纯的理论体系,而具有强烈的社会实践意义。“齐物我”思想是逃避现实矛盾的法宝,“齐是非”是止息儒墨争辩的利器,“齐生死”则是人生面对死亡的“安乐椅”。  相似文献   

3.
徐隆 《阅江学刊》2013,(1):87-91
对于不同时代的生死观念而言,最直接的表达莫如文字,但图像资料或可使人们对当时的生死观念有更多一层的理解。南京西善桥宫山墓中以“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为主题的壁画(简称“七贤壁画”),是同时期墓葬中该主题壁画保存得最为完好的一幅,人物刻画各具特色,为了解魏晋风度背后士人矛盾的生死观念提供了形象的素材。以嵇康和陶渊明为代表的魏晋士人,其生死观形形色色,实质皆是对自身生命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探寻。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中国古代对生命与死亡的基本观点概括为:(1)尊重生命,人命至上;(2)乐生恶死是人之常情;(3)死亡的价值有时超过生命;(4)生死俱善,存顺没宁。中国古代的生死智慧有一些至今仍闪耀着不灭的光辉,特别是苟子提出“生死俱善”的理想以及庄子对于死亡的达观态度,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独创性。作者认为,这些宝贵的思想文化资源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梳理,展示其现代意义并加以创造性的转换,其关键是引入健康价值的概念。这是建设东亚生命伦理学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9,(4):105-108
庄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当代著名哲学家钟泰先生以"学贯孔、老二家,而又益之以恣肆"之语对庄子的地位给出了评价。庄子之"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风范显示了他的出世精神。司马迁在为庄子做传时,没有过多解读他的思想,而是列出了他的几篇代表作,之所以选择这些篇目,当是表达了司马氏对庄子的认知,因此,我们研究庄子,就不能忽视距离庄子最早时期的社会有关评价。  相似文献   

6.
张恒寿先生在《文史》第七辑发表《论庄子内篇产生的时代及其篇名之由来》一文,论证庄子内篇早于外杂篇,并提出内篇篇名是淮南王及其门客所加的新见解。最近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张著《庄子新探》一书,也谈到这个问题。刘笑敢先生在《文史》第十八辑发表《<庄子>内篇早于外杂篇之新证》一文,指出内篇与外杂篇之间在概念使用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张、刘二位的论  相似文献   

7.
石红  孙玉茜 《唐都学刊》2013,29(5):122-124
康德与庄子的美学思想都体现出了对自然美的重视,超功利的、自由的境界成为二者共同的审美前提。但是在审美过程中,康德与庄子对人的主体性的认识是截然有别的。康德把美的理想指向人,而庄子则追求人对自然的彻底回归。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文学艺术观源于他哲学思想的核心,并包融在其中。而他的哲学思想核心就是“德”与“道”。这与老子是一脉相承的。“道”是万物的本源。《庄子·大宗师》中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  相似文献   

9.
庄子“天人观”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光顺  王媛 《唐都学刊》2005,21(1):62-67
<庄子>的天人观和道物观紧密联系,并贯穿其思想的始终.在<庄子>中,天人关系是道物关系的现实化与具体化,是批判文明的重要出发点.道物关系及道物演化史是天人关系的自然基础.天人关系史就是以道物关系史为基础的文明发展史.庄子认为,文明史就是从天人合一到天人相分,再到天人和合的圆环之路.文明要良性发展就必须与自然化通有无、和谐共存.文明的终极追求应当重视人之生存的本真向度,注视天人之际的神性之维,从而达到人文与自然回环互动的理想生态.  相似文献   

10.
现代人面临一系列的生死问题困扰:生活的无意义感;生命的迷惘和困惑;临终关怀的缺失等等。对儒家学说中关于生死观的解读,可以为现代人提供相应的帮助。其一是在儒家积极的入世精神中以完善人生来坦然地面对死亡,展示出那一种宁静淡泊的东方智慧;其二是以家庭亲情的陪伴、父死子继的生命延续来弱化临终死亡的痛苦;其三超出个人生活层次,以三不朽的超越意识来摆脱死亡恐惧;四是以复归天地、重回大化流行来证实死而不亡。这些都体现了儒家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生命的无比尊重。  相似文献   

11.
张晶  王成功 《求是学刊》2016,(1):120-126
《庄子》汪洋恣肆的世界里,"大美"是其最为重要的美学思想。庄子极其喜用"大"字,故以"大"字作为进入这位先哲的引线探索他的美学思想,是契合实际的。在"大"到"大美"的逻辑推演过程中,显现出"大美"思想的重要性及其分析的必要性。《庄子》"大美"的具体内涵是以阳刚雄伟与自然逍遥作为"大美"的逻辑起点,以阳刚雄伟为直接外观,以自然逍遥为追求理想,最终回归到圣洁高尚的道德之"大美"。  相似文献   

12.
《庄子.天运》提到焚烧刍狗的苏者,其称谓包含显隐两重涵义,其显性意义是取草做饭的樵夫,隐性意义是参与祭祀的巫师。苏者称谓的隐性含义,源于他在祭祀中扮演的角色。这种表述上的歧义性,使《庄子》文章呈现出特有的朦胧韵味。《庄子》文章的这一朦胧特色,是道家理念在文章风格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从晋至唐,中国诗人的自然观发生了某种转型,即从庄玄转向佛禅。陶潜和王维是这一转型过程的两个个案。陶潜以亲和的视角去看自然,感受着生命萌发的欣喜和生命消逝的痛苦,基本仍处于庄子和玄学的传统之中。王维则以空观的视角去看自然,所见无非静谧。王维看自然更为敏感细致,自然界固然充满着动静变化,不过那只是空的现象。空的直观在王维诗的意象构成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促使境界一意境萌生。  相似文献   

14.
关于“死的权利”——日本、荷兰、美国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这个世界上 ,我们在接受“生”的同时 ,也受到“死”的约束。据说生命有了 3 5亿年的进化史 ,但有关生死的法则从原始生命诞生的瞬间开始就一直维持不变。如今人类创造了高度文明 ,在先进的医疗的协助下 ,虽然还没有完全战胜疾病 ,但却可以长久地将身体置于生死之间。因此 ,便产生了探讨“死的应有方式”问题。在医疗尚不发达的时代 ,医疗的发展与人类生活的扩展连在一起 ,同时也可以说给人类带来了幸福。但如今 ,不少人开始怀疑 ,“让人活下去的医疗”果真能给人带来幸福吗 ?于是 ,从现代意识的自我决定权利观念出发 ,产生了个人的生死是…  相似文献   

15.
孙祖眉 《社科纵横》2009,24(5):124-125,127
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魏晋士人体现出了鲜明的形象特征,他们有一个令后世文人悉心向往的身份一名士。魏晋名士多出身于世家大族,集政治、经济、文化特权于一身。面对世风的虚伪与偏执,东汉士人曾有意识地加以矫正,在一部分人中出现了崇尚任率的生活态度。竹林名士继承这个传统,引《庄子》赋予玄学,开创了晋代“达”风。  相似文献   

16.
于霞 《唐都学刊》2004,20(1):75-79
杨朱的“为我思想”是与战国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的一种政治思想。其出发点是贵生爱身 ,落脚点却在于治理天下。这一理论的提出是针对当时社会混乱的现实 ,从“为我”的角度出发 ,力图解决纵欲无度 ,仁义之治 ,追名逐利和生死丧葬等几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上古至春秋时期的乐论中,音乐的地位之所以至高无上,根本原因在于它被赋予了贯通人神两界的异能。音乐神性品质的获得,与它固有的超验特性有关,但在中国上古至春秋时期,神并没有成为一个一体性概念,它既包括自然神,也包括祖宗神。与此一致,所谓"乐与神通",则主要体现出通于自然和通于祖灵的双重特征。这种特性,在上古时期主要表现为借助音乐享祭祖灵并招引自然神,如《尚书·益稷》中的"祖考来格"和"凤皇来仪";至春秋时期则蜕变为音乐的自然感通和生死预言问题。但是,在自然神与祖宗神或空间性神灵与时间性神灵之上,一种被音乐隐喻的超越性维度仍然存在,这就是弥散于宇宙之间的普遍神性。这种神性,在《尚书·尧典》和《尚书·益稷》中被以"百兽率舞"的狂欢方式呈现,在后世乐论中,则被作为"天地之和"的象征。  相似文献   

18.
美苏“冷战”对战后东北亚政局的影响罗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主要矛盾由二次大战中反法西斯联盟同法西斯国家的生死较量变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全球对峙,形成了所谓“冷战”格局。这种格局直接影响到了战后初期东北亚地区的政局。...  相似文献   

19.
关于庄子故里问题,历代皆有学者考证,此一公案绵延至今。截至目前,就庄子故里归属有四说:其一为楚地说,其二为山东东明说,其三为河南商丘说,其四为安徽蒙城说。庄子故里楚地说有一定的合理性及依据,论证逻辑有三:一是考察楚国沿革,由吴起变法到公族消杀北迁;二是对庄子职业和身份的进一步认定;三是屈庄合证,南北文化心理的差异。通过对庄子故里考释获得其在荆楚大地获取的思想渊源、精神底色和价值关怀,以探求庄子、道家、荆楚大地之间的关系及其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20.
(一) 中国古代文学遗产丰富多采、灿烂辉煌。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应批判地继承。究竟如何“弃去蹄毛,留其精粹”,始终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在这方面,《庄子》寓言文学应是我们认真探索的问题之一。 《庄子》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书中的大量的寓言故事,仅《内篇》七篇就有寓言故事近四十则。可以说,一部《庄子》就是一座寓言文学宝库。 《庄子》既然是一部哲学著作,何以包罗了如此数量众多的寓言故事? 我们知道,战国时代在当时经济蓬勃发展的基础上,文化空前繁荣,涌现出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形成了儒、墨、道等若干学派。诸子著书立说,争鸣辩论,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