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黎  陈伟芬 《江右论坛》2007,8(10):46-49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存在"合理内核"是它可以传承不息的根本原因.在现代社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极其积极的现实意义.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字记录体.这一特点决定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极其必要.它不仅有积极的现代意义,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达到文言文教学的深层教育目标.因此,如何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方法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一位文言文教学工作者应当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雷州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特色鲜明,高效地挖掘雷州特色传统文化元素,创造性转化于本土产业链中可以助力湛江经济高质量的发展.基于对雷州传统民俗、历史文化、海洋文化的文献调研与田野调研,提取雷州传统文化基因运用于湛江旅游产品、包装设计、小家电设计、服饰设计、景观设计,总结创造性转化的整体策略,为湛江形成"湛江特色制造""湛江特...  相似文献   

3.
求索现代性伦理乃是中国近现代遭遇偶像倒塌后出现伦理"空场"的必然结果,家庭"道德革命"可以折射出中国早期探寻伦理现代性的艰难历程。这一历程究其实质是对本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再反思的过程,其本身已内在地包含了吸纳外民族优长之处的自我批判与价值取舍。因此,现代性伦理的构建与传统伦理的价值重构在当代中国社会能够得到有机的统一。当前,随着中国伦理现代性的不断推进,迫切需要将责任伦理纳入传统伦理的价值元素中,使之与信念伦理共同发挥作用并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4.
李玉龙 《社科纵横》2010,25(3):82-83
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真正的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艺术设计学科的建立而不断完善。随着中国平面设计的成熟和发展,众多的中国平面设计师将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上。中国平面设计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已经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吸取汉字书法及其各种艺术形式的营养,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借鉴传统元素进行现代平面设计,并不是就传统视觉元素,进行简单的拼装与组合,而是需要将这些传统的精髓挖掘出来并赋予新文化理念,这就需要设计师去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设计领域中走出一条属于中国风格的设计之路。  相似文献   

5.
王焱 《社科纵横》2012,(8):61-64
西方政治文化传统中包含着某些精英主义的思想元素,这些元素构成了精英主义的理论支点。精英主义分别继承了在贤人治国思想中的一些思想遗产和能人政治的精髓,又对西方贵族政治文化传统进行了发展,使其在民主政治中获得重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尽管大众政治的浪潮不断冲击着贵族政治传统,但精英主义却不断延续这一传统,并求得二者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民族视觉元素影响着现代视觉设计的发展。中国少数民族视觉元素是华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及其丰富和珍贵的视觉艺术养料。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将传统民族文化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之中,走具有中国民族和民间地域特色的艺术道路,是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7.
《孔学堂》2015,(1)
重新拥抱文化传统,就必须首先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政治与文化"的双重性,使文化问题屈从于政治的激进主义,从而使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思想在现代世界的表述中被遮蔽了。在现代世界中,要重新拥抱中国文化传统,有双重任务,一是需要获取文化传统的现代的"合理性形式",从而展示其普遍意义;二是需要明了文化传统之于现代性社会的规范性意义。通过这两个层面的重新定位,再次拥抱自身的文化传统才能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8.
王占东 《创新》2009,3(10):93-96
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体系中最深层的东西,它和政治现代化密切关联。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在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定环境下产生的,它反过来又对中国政治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政治现代化,必须在正确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对传统政治文化加以改造,按照一定的路径和原则实现其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李艳中 《社科纵横》2009,24(6):119-124
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文化价值伴随经济政治改革开放发生了分层裂变,首先发生的是社会的利益主体分层裂变,然后随之而来的是社会文化价值分层裂变。与此同期的全球化趋势出现了各种文化的交汇激荡,对于中国文化既有机遇亦有挑战。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息息相关,中国文化发展成为时代的战略主题。在这一时代,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织,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交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需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多元文化交织发展。  相似文献   

10.
莫法有 《浙江学刊》2001,(1):177-179
本文概述了中国历史上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的若干片断;指出处来文化能否在中国生根,关键在于它能否适合中国政治社会的需要,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文章论述了兼容并蓄传统对于建设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处"中西"、"古今"关系问题提出有关主张.  相似文献   

11.
历史、美国梦、犹太性、情爱、死亡等社会文化主题在美国当代作家菲利普.罗斯的创作中反复出现,构成了其作品的整体风貌。但是,这些文化主题在罗斯的前后期作品中有不同的措置。在前期作品中,罗斯将目光集中在自己最熟悉的犹太社区,揭示处在传统和现代矛盾中的美国犹太移民渴望脱离传统桎梏、融入主流社会,而又无法摆脱传统、实现美国梦的痛苦现状以及由之引发的关于性爱、死亡的思索。在后期作品中,虽然也安置了相似的文化要素,但随着罗斯创作思想的发展以及他本人及小说代言人的逐渐衰老,他将历史元素深入渗透到美国梦、死亡、情色、身份追寻等文化母题中,且在生命进入衰老阶段的人生体验中,让各文化主题之间交错搭配,在与历史的呼应中互相定义,在反思当代美国犹太人的生存困境时有了更为宽阔的社会舞台。罗斯虽然在同一文化语境中截取了同样的文化素材,并没有简单的自我重复,而是在传统文化主题的老弦上奏出了新曲。  相似文献   

12.
实现公共权力的科学运行是一个历史过程,它受到传统政治文化中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明显的民族性特征.从权力的官僚化、伦理政治化和民本的虚位性的视角,反思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公共权力制约的内在联系,对传统中国社会公共权力制约的现代转型,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风险社会理论视域下考察我国当前的文化危机,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文化危机出现了"历时性"的"共时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变换裂缝、"工具理性的放荡"与"价值理性的缺失"三个新的特点,影响文化危机的因素日益增多,从而使我们在重构文化过程中的难度加大.我们主张,在应对我国当前文化危机的策略中,坚持一种以主流文化价值基础上的现代宽容.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当前的文化讨论不应回避对当代中国文化形态性质的剖析。人类文化的发展有两条主线,一是反映社会基本利益关系的“六形态”,一是反映社会基本活动方式的“三形态”,即“传统”自然经济文化、“现代”商品经济文化和“后现代”自由经济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并列”地同处“现代”文化这一历史阶段中。建国后的中国当代文化,从基本利益关系上看是社会主义文化,从基本活动方式上看是一种变态的“传统”型文化。当前中国文化的全面转型,就是实现从“传统”型文化向“现代”型文化的根本质变。这必然导致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某种趋同和世界化。当代中国社会学在这一过程中肩负重大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5.
张凯 《浙江学刊》2013,(1):48-54
晚清民国时期,以西方学术重构中国文化体系成为近代新学术社会建立的必要环节.国难之际,科学学术与民族精神间的张力日趋紧张,如何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学术、社会之间建立联系,成为学界的焦点.蒙文通撰述《儒学五论》,以秦汉新儒学为轴心沟通中华文明义理之学、经史之学,力图重建国史体系,阐释中国历史文化中义理、制度与事实的能动关联,回应清季以降纷纷扰攘的经史、中西文化论争,为在现代学术语境中落实与实践“明体达用”之儒家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王秀良 《社科纵横》2007,1(9):143-144
传统政治文化的自身特点和消极因素,已严重制约了政治现代化发展进程。为顺利实现这一社会发展重要目标,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实现转型的基本途径有:自上而下的政党文化的创造性更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现代民主法治社会,扬弃西方政治文化建构中国现代政治文化的他山之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客观对待传统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7.
王晓德 《日本学刊》2007,23(3):105-117
从20世纪20年代起,在美国大众文化的影响下,日本社会出现了“美国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在二战之后更为显而易见。美国大众文化的广泛传播在日本向现代消费社会转变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给日本传统文化的延存与发展带来严重的考验。具有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传统的日本,并没有被“美国化”,相反在保留本国文化传统的同时,从美国大众文化传播中吸取了很多有利于本国发展的成分或观念以及形成现代消费社会的动力资源。  相似文献   

18.
郭美清 《社科纵横》2013,(2):237-238
道教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是唯一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还吸收了外来宗教的有关内容,形成了包融广博、独放异彩的道教文化体系。鲁迅先生说:"中华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道教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而且对中华民族和社会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法智慧对现代社会也具有一定的意义。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不了解道教。  相似文献   

19.
胡群英 《社科纵横》2009,24(8):114-116,128
“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源最早的基本范畴之一,公观念和公共性思想在中国传统的共同体社会和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基础意义。中国古代的公范畴、公观念和公共性思想是现代中国社会转型和公共治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来源。与此同时,我们也关注到其在历史与文化功能上的合理限度。  相似文献   

20.
在工业社会背景之下,当下的室内设计过于依赖西方工业的文明成果,而淡化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其中,中国传统木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通过解构、重组、简化、再造等手段应用于现代室内设计后,更利于创造人性化、个性化发、情感化的空间。本文即基于此,探讨传统木雕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