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猜谜大讲堂     
《新少年》2011,(12):32-33,17
这堂课,介绍猜谜的典故法。 此类谜语往往借用古代的成语典故、寓言、传说或历史掌故,让猜谜者根据谜面,凭借联想得出谜底。例如:谜面是“孟母三迁”,猜一医学名词。谜底是:转移因子。  相似文献   

2.
猜谜大讲堂     
《新少年》2011,(11):32-33,24
这堂课,我们来介绍猜谜的综合归纳法。 这种猜法的谜面是由几个同一标准的概念构成。猜时,将谜面上的各种因素、条件进行归纳和数量合并,在谜底中体现出来。这类谜语的特点是,谜底较谜面简洁、精炼,对谜面起到概括、归纳的作用。如:谜面是“生旦净打扮”,猜一数学名词,谜底是“三角形”。因为“生旦净”是三种戏剧角色名。  相似文献   

3.
智力魔方     
《新少年》2011,(5):32-33,23
猜谜大讲堂这堂课,我们来介绍猜谜的方位法和顿读法。方位法:适用于猜谜面上有上、下、左、右、前、后、心、背等关系的字或物的谜语,根据谜面方位词的指示,寻找出字素(地图方位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也被利用在了这里),将谜面中有关字的偏旁或笔画作相应处理后,猜出谜底。例如:谜面是"向前一直去",猜一  相似文献   

4.
《说文解字注》拾遗王克让段注《说文》形、音、义三者兼赅。行文尔雅,训释博洽,沾溉后学不知凡几。以卷秩浩繁,千虑之失或亦难免,兹拾遗于下:引伸假借不甚分明《说文》:“礼,履也。”段注:“履,足所依也。引仰之,凡所依皆曰履,此假借之法也。”按:“凡所依”...  相似文献   

5.
傅华辰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12):109-111
假借存在于共时的汉字系统中,在教学中以词义和文字的关系为立足点,对假借进行静态分析,可以认识假借中蕴含的字词关系和字际关系。假借是在汉字系统演进的历史中产生的,在教学中对假借进行动态考察,可以引导学生历史地认识假借。假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字词数量上的不对称。每一个汉字的产生都是有具体的历史条件的,被假借的汉字的产生是形成假借的前提。从殷商甲骨文开始观察,顺着汉字的沿流观察到现代汉字体系,可以发现假借形成以后,随着汉字系统的发展会有两种情况出现:其一是假借一直持续到现代的汉字系统中;其二是假借持续一个时期以后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6.
假借与字义     
<正> 假借是文字问题,又是语音问题,词汇问题,音是用字时使用假借的主要依据,义是阅读时判别假借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假借与字音的关系,人们认识比较明确,看法比较一致,假借与字义的关系,目前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与讨论.近年来在假借问题上的许多争论,可以说大都是由于对假借与字义的关系认识模糊或不同产生的.假借包括本无其字的假借与本有其字的假借,二者性质不同,它们与字义的关系亦有差异,需分别讨论.  相似文献   

7.
同音字或近音字之间的假借,在我国用汉字记载的古籍中是常见的。概括起来,汉字的假借,也不外乎“本有其字”的假借和“本无其字”的假借两种情况。这两种假借都是把同音或近音才能相假作为共同遵守的原则,而且往往是两个同音字之问,甲能借作乙用,而乙却不能借作甲用。“本无其字”的假借,是指新词产生了,一时又没有新的书写符号即新字来标记,于是将原有的同音或近音词的字形借来使用。后来,人们觉得这样使用不方便,于是就另造新字来使之有所区别。也有一直借用而不造新字的。东汉许慎在六书中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在这里仅说了“本无其字”的假借,他  相似文献   

8.
段玉裁提出了假借理论的“三变说”,其所认同的假借包括字假借和部件假借、音同音近相假和形近相假、本无其字假借和本有字而代之的假借、引申假借和真假借、转移假借等类型,并在《(说文解字)注》中多有发挥。段氏的假借所包含的内容无疑过于宽泛,但他提出了大量假借事例,用假借为训诂,跳出了字形,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解读词义,这些做法无疑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9.
许慎的假借指"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一种文字借用现象;后来,文献中文字分化、书写时同音替代等现象都用假借来称说;到清代后期,小学家将假借分为有本字的假借和无本字的假借两类,为了区别将后一类称为通假。事实上,假借和通假是本质不同的两种语言现象,假借指借用一个字去记录与其本用没有任何联系的另一个词,通过形体的借用扩大了原字的功能,是字用范畴的概念;通假指读音相同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互相借用的一种现象,是字际关系范畴的概念。早期人们将文字所记录的意义从结构上划分为本义、假借义,后来逐渐从假借义中区分出引申义,从而构成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三分的格局。  相似文献   

10.
假借是一种以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与这些字的本义没有任何关系的意义的用字现象。通过对1 761组假借字的上古音分析,可以发现:音近假借字表假借义的音与表本义的音大多符合王力先生提出的上古音声母与韵部变转规则,但也存在一些例外。  相似文献   

11.
金坪 《阅读与作文》2009,(12):41-41
变字谜 特点: (1)以两个形近字组成谜面; (2)根据字形的变化,猜一个成语。  相似文献   

12.
数独     
《新少年》2011,(5):32-32
这堂课,我们来介绍猜谜的方位法和顿读法。方位法:适用于猜谜面上有上、下、左、右、前、后、心、背等关系的字或物的谜语,根据谜面方位词的指示,寻找出字素(地图方位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也被利用在了这里),  相似文献   

13.
假借是汉字应用和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现象.假借关系可以在两对词或更多词之间交叉递相发生.有些汉字之问存在着密切复杂的关联,现今的字词对应关系的格局是经过了两次以上假借关系的发生而最终形成的.如"何"与"荷"、"来"与"麦"两组汉字今天的使用格局.都是经过了两重假借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国内近十年来假借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假借产生及衰落的原因、假借的性质、假借的本体研究等问题都做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但对假借问题产生的心理及认知机制的研究略显薄弱。  相似文献   

15.
清代学者朱珔所撰《说文假借义证》是探讨假借问题的文字学专书,在清代六书学研究中有重要地位。以《义证》为研究对象,结合朱之垿所补充《凡例》,对书中假借术语如“通借”“省借”“转借”“异体假借”“形近假借”“不定谁借”“互借”“通用”“两借、连借”等进行分析,以此推断朱氏所用术语的内涵。在假借观上,朱氏确立“以义正字”的假借原则,强调“义证”的作用;认为假借是用字之法,必有本字;从理论上提出了“非必假借”的分析,匡定假借字的范围;但在某些假借问题上,将假借与引申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6.
猜谜大讲堂     
《新少年》2011,(3):32-33,27
这堂课,我们再介绍两种猜谜的方法:1、排除法使用这种方法时,应排除谜面提供出的表面现象,排除一面取一面,排除多方取一方,  相似文献   

17.
<正> 古代学者把通假叫做假借,与六书之假借同名,朱骏声说:“夫假借之原有三:有后有正字先无正字之假借……;有本有正字,偶书他字之假借……;有成用已久,习讹不改,废其正字,专用别字之假借…….”①第一种情况指六书的假借,后两种情况指行文中的通假,具有假借之名.近人亦不乏沿袭着,或为区别二者,不得不用“无本字假借”与“有本字假借”、“造字之假借”与“用字之假借”等累赘的区别语.这样的表述,异实同名,除了带来行文的不便和理解的困难以外,更主要的是掩盖了通假与假借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针对古代汉语文字教学中的疑点 ,该文认为许慎所论“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的假借为造字之法而非用字之法。从教学实践出发 ,兼及主要学者学派的观点 ,该文将“假借”概念分为广义假借与狭义假借。词义引申而假借和本有其字的假借应看作广义假借 ;“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的造字假借应看作狭义假借。它是古今字产生的基础之一 ,是表意字与形声字之间的桥梁 ,在汉字发展史中起过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针对网络歇后语,论述了其定义、产生、类型、特征与走向,得出以下结论:(1)网络歇后语的类型可从“谜面”、“谜底”等角度来划分,除了喻意歇后语、谐音歇后语以外,还有更能体现网络歇后语特点的类型;(2)网络歇后语具有互动性、语境性、娱乐性、时效性等特征;(3)“绿豆涨价——豆(逗)你玩”等网络歇后语较之“豆你玩”等所谓新词语更能让人接受;(4)网络歇后语的生成路径为网络资讯+传统歇后语(“谜面”+“谜底”)一网络资讯(浓缩为“谜面”)+传统歇后语的“谜底”;(5)应注意规避网络歇后语创作的粗俗化倾向,使之走上规范化轨道。  相似文献   

20.
假借是中国传统文字学的经典论题之一,也是近代以来的语言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人类通过假借手段,才得以开始记录那些用象形表意字难以记录的关键词语。假借在文字起源中不可或缺。自汉以来学者们便为假借的性质、特点而争锋不止,难有定论。笔者拟以赵古则之《六书本义》为基点,比较古今学者关于假借的讨论,就假借的定义、性质、特点及其在文字学中的作用进行浅显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