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冷漠感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冷漠感"一词在现今的社会中正为人们所知,它是社会道德的一种消极现象,是人们道德感的麻木和冷漠,也是人们的道德行为畸形发展的一种状态。道德冷漠感产生的原因在于文化、社会制度及个体等诸多层面。面对这样一种消极现象,应从个人、政府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矫治。  相似文献   

2.
论新行为主义强化理论与教师的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兰继军  李磊 《社科纵横》2004,19(3):128-129
新行为主义的强化原理在程序教学、教学管理和行为控制等方面都有很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应借鉴强化原理的合理之处并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3.
王小章 《浙江学刊》2020,(1):147-153
全球化使道德相对主义日益逼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就道德相对主义认为特定的道德只能在其产生作用于其中的特定社会环境中来认识与理解,因而反对以自己社会的道德标准去评判其他社会的道德实践而言,它与道德社会学可以说是意旨相通;但是它没有将这一立场贯彻到底,于是最终落得在"地球村"的新社会条件下,徒劳地固守在隔绝状态之下产生作用于各社会内部的那种特殊道德,进而否定人类普遍道德的存在可能,陷入特殊主义的陷阱。在全球化已经在客观事实的意义上使全人类成为"祸福一体"的"命运共同体"的条件下,为了使这个"命运共同体"从客观上的"同命运"进一步上升到精神上的"共命运",我们必须去寻求确立一种与这种客观意义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相适应的普遍性道德,而"主体间关系"则是这种道德的"最朴素的形式"。  相似文献   

4.
赵安民  王中丽 《社科纵横》2012,27(12):103-105
当今社会,见死不救、见危不助、见义不为等现象已引发广泛关注,社会群体在他人陷入危困之际表现出麻木、冷漠,对施救者讥讽、持疑的“道德逆淘汰”现象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本文从主观和客观方面分析“道德逆淘汰”的成因,从培育个体道德品质、批判继承传统道德资源、优化学校道德教育、重视舆论道德教育并完善道德的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扭转“道德逆淘汰”现象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王楠 《社会》2017,37(6):33-70
与通常的看法不同,涂尔干的《自杀论》并不是一部通过统计分析达到实证性结论的“科学”著作,在《自杀论》的四种自杀类型背后,有着关于现代社会的完整的病理学分析。本文尝试从自杀类型入手,联系涂尔干有关道德教育与原始宗教的著作,揭示涂尔干有关人性与社会之健康道德本原的思想;另一方面则从文明史的角度出发,结合涂尔干关于法国中等教育史以及政治和法律史的讨论,深入发掘涂尔干对西欧现代社会之源起和演进的思考。在涂尔干看来,正是现代社会潮流的极端化发展,导致社会的种种危机与病态。要克服现代社会的这一危险倾向,必须回到历史来考察现代潮流的源起和演进,才能在变化的现实条件下接续传统,重建人心和道德秩序。  相似文献   

6.
伍志燕 《唐都学刊》2012,28(1):19-22
在道德评价中,影响评价合理性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有习俗禁忌及戒律、社会舆论、社会价值观念以及道德境遇与运气等,上述因素对评价主体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过程以及评价结论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评价中,我们既应看到社会环境因素对道德评价带来的积极影响,也应当避免或克服其对道德评价造成的消极影响,尽量采取评价中立,客观、公正、科学地作出道德评价。  相似文献   

7.
杨竞业 《探求》2012,(3):84-91
探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发展道德资本的关系具有多种意义。发展道德资本既是人的生活提升的内在需要,又是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广东,道德资本的发展出现了危机,道德行动尚未成为人们的普遍自觉和内在需要,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精神亟待提高。发展道德资本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间相互作用、互相生成。要全方位、多渠道、整体地发展道德资本,建设幸福广东。  相似文献   

8.
朱玲 《社科纵横》2014,(3):177-178
由甘肃政法学院马进教授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热点问题研究》一书,研究了当代中国社会出现的道德热点问题,体现了以下特点:体系结构创新、研究方法创新、学术观点创新。该书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当代中国道德问题的创新性佳作。  相似文献   

9.
王园园 《社科纵横》2010,25(1):124-126,130
对道德基础的探讨由来已久。道德的基础何在牵涉到它的自主性能否成立,个人或社会主导的价值取向是什么等重要问题。中外思想家都有将人的侧隐心作为人性善的依据从而认定恻隐之心是人的道德基础的思想。《孟子》认为恻隐之心能为道德奠基,因为它完全生发于经验的、本能的反应,可以作为人性论的依据;但是它须经过道德践行才能变成现实,并成为稳固的品质。《孟子》一书所阐发的由侧隐之心发展成保民之王的思路就是这种思想的充分体现。因此,道德奠基于侧隐之心要成立,必须依赖践行。  相似文献   

10.
梁锋 《社科纵横》2011,26(6):83-85
成才观是道德建设的一种关注视角,这一视角把道德建设与个体成才联系起来,为道德建设成效的提升寻找到新的突破点。个人与社会的幸福是人才成长的终极目的指向以及道德建设的旨意所在,而幸福也正是道德智慧的题中应有之义。由此,道德智慧具有促进道德建设和个体成长的双重意义,其体系构建成为同时满足二者诉求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11.
一、情感是塑造大学生道德人格的重要内容 情感作为自我意识的产物,是人与客体在对象性关系中形成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伴随着主体对客体认识而产生的对客体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和体验。它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长期稳定的心理态度。这种态度既是以外心理体验的结果又对新的社会体验发生定向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城市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大对城市社会公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城市社区公德正是塑造城市社会公德的前提。基于城市社区公德的主要内容,笔者以上海的社区公德现状为点,以我国城市社区公德现状为面,针对城市社区公德失范原因,提出城市社区公德建设应从外在和内在两方面人手,即外在完善城市社区公德建设机制,内在则强调提高社区成员个人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3.
王凡 《学术交流》2006,(10):51-54
道德调控作为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稳定的社会管理行为,它具有恒常性和广泛性、层次性和递进性、正面性和自觉性的特点,并同人类社会共始终。因此,道德调控对个体道德行为、道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道德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鉴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应客观评价道德调控的功能和作用,消除泛道德主义的影响;努力构建良性的社会道德保障机制;准确把握“应当”、“正当”和“不应当”的维度,给道德以正确的社会定位;道德调控应以“官德”为先,才能真正实现道德平等。  相似文献   

14.
政治冷漠是古今中外都广泛存在的现象,在当今国际社会也十分普遍。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中存在广泛的政治冷漠现象,但中国社会存在的政治冷漠现象有着自己鲜明的政治文化特点。政治冷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知识精英在政治参与中承担着特殊的责任和义务。但合理表象之下,政治冷漠有着加剧社会碎片化、削弱公共领域和纵容专制主义等深层次的隐忧。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对人类的影响也日益深入。网络的发展为人类道德的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推动了人类道德发展的进程,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网络道德问题。本文从网络道德的特点入手,客观分析了网德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新时期网络道德建设的措施,旨在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建和谐的网络家园。  相似文献   

16.
艾森伯格设计了亲社会道德两难情境来研究儿童的亲社会道德判断。本文采用亲社会道德两难故事考查了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亲社会道德判断特点,提出了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从古希腊到中世纪两千多年的伦理思想史表明,传统西方世俗道德与宗教道德是内在不可分割的。希腊人的宗教思想较为系统地反映在神话故事中,希腊人的世俗道德深受以神话故事中的神和英雄人物所代表的道德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丽琦 《社科纵横》2011,26(1):76-78
道德学习不同于知识学习,强调的是学生主体内在精神自发、自觉的学习活动,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讨学生在道德上的发展变化以及道德素养的提升,较之于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更能彰显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文章通过对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大学生道德学习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解读了当前大学生道德学习问题的现状以及原因,并提出了积极对策,为进一步研究当代大学生道德学习的机制,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实证材料。  相似文献   

19.
胡君 《社科纵横》2006,21(5):83-84
法与道德的关系不仅是一个实然与应然的重大法哲学问题,也是关于社会调控模式选择的现实问题,从清末变法至今,中国的法治进程一直受此困扰。法与道德的关系是中国法治之路上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家庭道德环境是和家庭成员的道德活动紧密相关又对家庭道德发展变迁起着熏陶作用的各种人文条件的总和。家庭道德环境对个体道德的影响是直接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融洽的亲情氛围、家长良好的文化道德修养以及长幼有别、民主平等的新型伦理关系都对良好个体道德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