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美趣     
美趣,即具有美的属性的趣,或者说是“有趣的美”。美趣的概念比“美感”要小,但比“谐趣感”要大得多。美趣的发生源在于那些富有趣味性、娱乐性、引人发笑的幽默、笑话、滑稽表演等;凡是能够直接或比较直接地使欣赏者觉得“有趣”、“有趣味”、“有趣味性”的美的事物,都可能是美趣的发生源。美趣,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即称为“趣”。这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与西方美学中“审美趣味”这个概念不完全重合。作为美学名词的“审美趣味”,仿佛是一个边缘有弹性的彩罩.它把“从美的对象接受和引起的情趣、兴味”、“对美的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两方面,探讨古代哲学和文学理论中“神”的意义。哲学中的“神”有主体,客体之分,客体之神为“自然之道”,主体之神是人之志、气、性、情、欲的综合体。哲学之“神”首先被引入绘画理论,接着由刘勰引入文学理论,强调主体之神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自唐以后,文学艺术的审美注意凝聚于客体,主体之神由“意境”、“象外”向客体转移,从“诗而入神”实现主体之神对象化,这就是主、客体“神遇而迹化”,创造出中国古典美学中最高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3.
侯敏 《学术交流》2004,(12):14-17
当代学界对牟宗三的哲学思想研究较多,但对其审美理论很少涉猎。牟宗三美学思想的特色在于:强调中国文化生命中有一种“综和的尽气精神”,即英雄的、艺术性精神。牟宗三用儒家的心性之学,改造了康德哲学美学,建立了自己的道德理想主义美学,认为审美固然是一种判断,但它更具品鉴或赏鉴性质。康德的审美判断理论既有洞见,又存在着矛盾。从中国美学角度来看,真、善、美虽各有其独立性,但三者合而为一,“即真即善即美”。三者合一的关键在于善,在于道德之心,即实践理性之心。道德实践之心是主导,是人们建体立极的纲维。牟宗三“消化康德而归于儒圣”的美学运思,有助于国人确立中国美学的独特品质,实现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修辞学传统的种种美学追求中,崇尚自然之美是独具风流的一种。几乎从道家创始时起,顺应自然之道就成为语言运用的一条“原教旨”。老子在语言美学上重自然,为无为的思想,在庄子的修辞论述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庄子认为,“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即说话总是有其内容的.但“其所言者特未定也。”他在《缮性》篇里说得更为明白:“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天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既然“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那么“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就成了庄子语言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他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唯“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所以,“圣人行不言之教”。庄子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  相似文献   

5.
周建萍 《唐都学刊》2006,22(6):57-60
王维作为中国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在诗中不仅写出山水田园的秀丽之美,而且表现出了山水田园景物的神志、气韵;日本的“俳圣”松尾芭蕉继承了日本民族感物伤情的美学传统,提出了根植于日本美学传统的“闲寂”、“余情”等美学理念。他们都是在恒静中体味、把握人生,并将主观之情融入客观之境中,使主体与客体能够达到互相映照,两相契合。  相似文献   

6.
肖鹰 《浙江学刊》2002,(6):57-63
本文以现代文化发展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基本影响为背景 ,探讨美学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关系 ,揭示美学对于现代生活的独特意义。文章围绕着“自我”这个中心概念 ,着重分析“美”、“崇高”两个核心美学概念的文化内含和历史演化。作者的基本思想是 :把被抽象化和普遍化的美学思想还原到历史深处 ,更进一步地发掘它们的文化价值。在新世纪的背景上 ,作者肯定美学的积极意义 ,但明确承认它的危机 ,并且指出 ,新的美学前景需要经历一个从“自我”中心到“世界整体”的审美意识转换。海德格尔的美学美学已经提示了这个转换 ,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则为之准备了丰富的资源。  相似文献   

7.
<正> 处于中国近代和现代之交的宗白华(1897-1986) ,是一位对中国美学卓有贡献的美学家。中国近代和现代相交之际,是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领域剧裂动荡、危机四伏,新社会的曙光初现的时代;是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遭到东渐西学的挑战,中西文化撞击、矛盾、冲突和融合的时代。如是的历史、文化背景,给宗白华的美学思想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早年就学于上海同济大学语言科,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精神,为新社会的诞生、为民主和自由呐喊;20年代初赴德国学习哲学、美学,回国后,能“以丰富的中国古典学业为基础,深入探索欧洲文学的神髓,继而反射追寻中国文化的精华”,从而“能在清澄通明的思维中,毫无保留地为传统文学点出诠释欣赏的烟火。”他主要的美学论文即写作于此时,这些美学论文(重要文章大多收入《美学散步》一书)奠定了宗白华在中国现代美学界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美学界的一些人认为西方古典美学注重思辨;中国古典美学注重妙悟。故有人说,西方有美有学,即有美学体系;中国有美无学,即没有美学体系。此说貌似有理,实即拿西方美学理论,硬套中国美学传统。有些人,总是爱用西方的模式,来阐评中国美学。中国的美学,土生土长,有它自己的特征和模式。就拿“意境”来说,源远流长,从老庄美学到王国维《人间词话》,意境理论的构成和发展,透视出中国美学发展一条重要的线索。可说蔚然大观,既有传统又有体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艺术形神观念研究杨铸“形”与“神”是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上一组相对而又相关的重要范畴。纵观历代诗论、画论,涉及“形”、“神”之处颇多。统而言之,其基点乃是将艺术对象区分为“形”与“神”两个不同层次,以“神”为重,以“形”为轻;其主旨则是在艺术创...  相似文献   

10.
作者认为现代美学的基本问题是审美幻觉问题,它是比较中西方美学的重要尺度。从中西美学的基本思路的比较后得出结论:古希腊美学是包含着自我解构的可能性,而中国古典美学在理论上是浑然一体的;古希腊美学从自然哲学的角度思考美学问题,而中国美学是一种影像美学:西方美学与艺术较少对话.而中国古典美学与艺术有一种天然内在的联系。从中西艺术实践机制的比较中得出结论;艺术的文化载体有神话与寓言之别:艺术传递方式上有再现和表现之别;审美接受方面有移情和体验之别。这三方面影响和支配着中西艺术实践的一系列差别,构成了风格迥异的两个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学术史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学术史角度看,在关于“美本身”、美的认识与价值、审美心理与意识、中国艺术形式等方面,百年中国美学研究并没有质的进步。原因在于,20世纪在以“恶”的方式刺激、生产人类对美、自由的学术冲动与热情的同时,也把过多的非美学内容暗渡进美学的“知识学”框架中,并产生诸如“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善的形式”与“美的形式”相错乱等负面影响,从而无法建构一个“知识学”意义上的美学语境。只有首先对这些问题予以清理,才能为新世纪中国美学研究建立一个坚实的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12.
否定主义美学的可说性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炫 《求是学刊》2000,(3):86-94
本文在分析西方现代美学“美不可说”的局限性基础上,提出“美学必须说”,“美学只能进行批判性言说”,“美学批判只具有发现对象局限的功能”等观点。并提出“不美”和“丑”这两个传统美学所忽略区分的范畴,对其内涵做了否定主义美学意义上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
日本当代著名作家川端康成以善于表现日本的传统美著称于世界文坛。他自己也宣称;他的创作立足于“日本的传统美学”,要不遗余力地表现祖国的“传统美”。  相似文献   

14.
赵静 《社科纵横》2005,20(4):164-165
民间艺术的题材多来源于自然界的物质,它是最能体现民众生活的艺术,所以它的视觉形象有其独特之处。首先是造型的完美。其次是色彩的完美,“以色扶形”是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手段。最后是以形写神。在“形”与“神”的表现中,民间艺术更注重“神”的表现,人们崇尚自然却又不拘泥于自然形象的束缚,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概括其中,产生一种不合常理但又十分和谐的“神”似之美。在掌握了这些特点之后,艺术家们应该学会从民间艺术的视觉形象中发现自己需要的视觉图像,与之沟通、交流,最终产生新的具有自己艺术语言的形象。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来,有学者提出以意象或审美意象取代美作为美学元范畴,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查新华的美学元范畴论与朱志荣的审美意象论.查新华认为,以美为元范畴造成了美学范畴体系的混乱,他从词源学与美学研究对象入手,提出以意象取代美作为美学理论的元范畴,这对于美学范畴体系的深入研究具有探索性意义,但他对于约定俗成的美兼指核心范畴的美与狭义的优美的批评不能成立.也混淆了作为艺术类型的悲剧与审美效果的悲剧、美与艺术的界限.朱志荣认为审美意象就是美,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他试图以审美意象为核心构筑中国特色的审美理论,并通过超感性的审美方式将艺术与人生问题、生命意识结合起来,为艺术、审美与人生美学、生命美学架起了一座桥梁,但他混淆了文学艺术领域的意象与审美意义上的意象之间的界限.他们所犯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都没有注意到意象包含着感性形象层与价值判断层,前者构成文学艺术的逻辑起点与元范畴,后者才是美学的元范畴.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中国美学来说,对世纪是一个反思的时代。20世纪百年美学对于中国传统美学的反思采取了三种形式:批判、建构和发扬,它们又与一定历史时期相对应。从世纪初到1949年为批判期,主要引进国外美学之标准以检讨中国传统美学;80年代为建构期,主要守持中国美学的本位以建构中国传统美学;则年代为发扬期,通过比较美学的建立将中国传统美学推向世界美学舞台,使其精蕴得到发扬光大。百年美学也为即将到来的对世纪美学留下了深长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从美学意义上讲 ,形象思维是一种美的思维。早在 2 0 0多年前 ,被后人称为美学之父的鲍姆嘉登在他的美学专著中就提出了“以美的方式去思维”①的观点 ,他所创立的“美学”即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理论”② 。后来的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也发表了类似的见解。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 :形象思维是有美学价值的思维活动。形象思维的过程与审美的过程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作家、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评价必然会渗透到形象思维的整个过程中去。因此 ,作为形象思维结晶的艺术品 ,具有无可争辩的审美价值 ,能给人以美…  相似文献   

18.
刘素英 《唐都学刊》2006,22(5):27-30
杜甫不仅是位伟大的诗人,而且是位有着广博高深的艺术鉴赏、品评功力的艺术批评家。书论他以“瘦硬通神”为最高境界,画论他以“画骨传神”为最佳标准,诗论他以“凌云健笔”之风为喜,创作他以“沉郁顿挫”而见长,更多地表现为瘦劲之力、沉雄之气和冷峻之美。杜甫在各门类艺术鉴赏中所共同表现出重瘦劲轻肥俗、重骨弃肉、重神轻形的艺术审美观,是他对魏晋时期的文艺思想和艺术审美观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9.
《判断力批判》中的自然问题(即审美判断力部分对自然美的推重和自然有机体在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中的导向作用)使我们关注于对自然概念的反思,而自然的源始概念与存在的概念是同义的.海德格尔从其存在学说出发对康德的思想进行过深入地研究,这为康德美学的存在论解读提供了理论支撑.在康德的美学思考中,主导线索是他以主体性形而上学的方式对存在(即自然)的思考,支配着他的美学运思的是“存在的闪耀为美”,即自然(的涌现)为美.这种理解为《判断力批判》中的自然问题、康德美学、《判断力批判》、康德哲学的系统性都带来新的理解,也给当代的环境和生存问题、为中国古典美学的相关命题带来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市化发展与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朝霞  孙琪 《探求》2012,(5):12-19
从文化和生态美学的视域来看,实现人与自然协调相处、和谐共生是打造生态城市、建设幸福广州的题中应有之义。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就是要构筑以花城绿城水城为特点的生态城市,美化优化人居环境,优化提升“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的城市环境。在新时期,广州要重视挖掘、继承、转化岭南文化传统的生态精神,努力推动“生态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