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卿 《探求》2005,(Z1):88
一、什么是和谐社会 广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同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情保持着一种协调的状态,包括社会各阶层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等,实际上,广义上的和谐社会几乎就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全部内容.狭义上的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层面本身的协调,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一个相对单项的问题,主要是指社会的各个 群体能够实现良性的互动,整个社会能够表现出一种公正的状态,社会能够实现安全的运行和健康的发展.由此可见,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张兆林 《学术交流》2006,(6):168-171
中西方关于和谐社会的畅想是人类丰厚的文化积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及人与社会的和谐等四大文化意识范畴;西方文化中的和谐社会畅想分为五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集中展现为哲学与美学相统一的“理想国”、虚幻的永恒和谐的“上帝之城”、文学浪漫气息浓郁的“乌托邦”、唯理论阶段的“理想社会”及理论与实践并行的“价值追求”等丰富多彩的论述、梦想、设想和实践。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社会畅想的丰富思想内涵,是中国共产党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的和谐社会构建理论的优秀沃土和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3.
谢立中 《社会工作》2009,(19):47-48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标志着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的新阶段。和谐社区的构建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志愿服务弘扬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体现了人与社会的相互融合,也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内在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4.
冯立鳌 《探求》2008,(3):11-14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科学论断,这是运用唯物辩证法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维而得出的崭新结论。和谐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是指事物发展的良好状态;社会和谐是指在以人为价值判断主体的生活中,社会各个要素处于互相促进与协调发展的良好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社会和谐的本质及其重要方面。当代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摒弃传统发展观,坚定地以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导。  相似文献   

5.
汪辉勇 《探求》2006,(4):80-80
人类必然以“社会”方式生存,而社会必然以“和谐”为理想状态。所以,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追求。但是,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代,由于社会实践和社会认识的不同,人们对于和谐社会的理解、以及有关和谐社会的境界也是不同的。在中国历史上,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执两用中”、“致中和”,以及近代思想家“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不同理解和表述;在西方历史上,则有古希腊“理想国”的和谐社会构想,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新和谐公社”的和谐社会蓝图,以及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理想。当代,中国…  相似文献   

6.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相互关联性和互动性.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一条切合实际、现实可行、易于见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之路,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7.
陈艳  孙峰 《唐都学刊》2006,22(6):66-69
和谐首先是人们精神心理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宁静。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政治和法律的事情,而且也是道德伦理的事情。习俗作为社会“隐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建构和谐社会中的道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习俗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约定俗成的模式化的生活方式,以其所独具的社会调控功能而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一种特殊的文化要素。习俗与道德具有密切关系,道德教育要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起到引导人们有意识地选择优良习俗而摒弃、批判陋俗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儒学底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我们党根据时代的需要,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公民与政府、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也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理想社会。而倡导“和谐”思想的传统儒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因此,在21世纪,弘扬传统儒学文化,吸取儒学智慧,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加速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和而不同--和谐社会之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亚萍 《学术交流》2005,4(12):151-154
和谐社会之和谐是和而不同.从宇观视角观之,和谐是多样性事物的统一,是人、社会、自然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状态,这是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理性选择.从社会视角观之,和谐是差异性事物的统一,是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的协调统一,这是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理性选择.从社会主义价值取向观之,和谐是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社会主义既追求效率又追求公平,公平与效率是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价值.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观之,和谐是民主与法治的统一,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之一,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两者是内在统一的.  相似文献   

10.
涂爱荣 《社科纵横》2006,21(5):18-19
儒家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天人合一”、“尚中贵和”、“厚德载物”“诚实守信”等丰富的和谐精神,它对于我们今天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实现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都有巨大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论和谐社会语境下公民守法的道德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同君 《学习与探索》2006,3(6):105-109
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高度发展与完善的一种成熟状态;和谐社会的最基本要求不仅仅是社会秩序化,还要求人们的行为在社会秩序化的环境中进一步正当化与合理化,即行为规范的伦理化。公民守法是法治社会的最基本条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底线;只有公民的守法行为上升为一种积极主动的理性境界,才能符合和谐社会秩序的基本要求,这种“理性境界”就是公民守法的道德自律精神。公民守法的自在阶段或道德他律阶段是守法道德机制的必备环节;公民守法的自为阶段或道德自律阶段是守法道德机制的发展环节;公民守法的自由阶段或道德完善阶段是守法道德机制的理想状态。守法的这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过程,而是相互连续和相互承接的。  相似文献   

12.
王福友 《求是学刊》2007,34(3):82-88
现代社会人的生存环境与状态发生了改变,不但面临着更广泛的风险,而且经济生活不再成为生活的全部,体现一种多元的价值追求。和谐社会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思想理论创新,而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必然回应,也从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对侵权行为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之相适应,侵权行为法需要进行理念的转变,以满足调整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理念转变主要表现为,从行为归责转向“不利益”资源的配置;从裁判规范转向行为规范;从救济人转向关心人。  相似文献   

13.
董根洪 《学术交流》2006,(12):26-30
先秦儒家与道家都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和谐思想。儒家所持的是仁礼和谐型的社会和谐思想,而道家所持的是自然和谐型的社会和谐思想。在二者都追求和谐社会,都把统治者视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这一共同点之外,在关于和谐社会的性质、内容与走向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等问题上表现出更多的不同点。相比较,儒家的社会和谐思想体现出更多的积极意义。尽管二者在关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特征上与现代社会的和谐不同,但儒家和道家社会和谐思想中重视民心民意、重视经济利益关系的和谐、重视思想道德与制度关系的和谐等许多观点,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是“以人为本”社会的体现。在我国中小型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中劳资矛盾比较突出,构成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符。和谐的劳资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要建设和谐的劳资关系必须从转变政府职能与目标、发展工会、转变企业主利润观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王凤娟 《社科纵横》2006,21(3):88-89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梳理“和”与“何以致和”的基本路径,以求得“达致和谐”的实现途径。“和谐社会”意味着一个更加注重相互尊重,更加注重人性的社会。和谐社会应该是利益协调、诚信友爱的社会。因此,培育公民道德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伦理保障。  相似文献   

16.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定春 《社科纵横》2006,21(1):23-24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转型期中国社会发展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提出并多次使用“和谐”一词,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社会更加和谐”。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并把它作为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再一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要求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并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当前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7.
于2010年7月与徐州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队伍合作开展"向日葵计划"——无锡市锡山区困境儿童援助项目,与区72名孤儿建立帮扶机制,进行介入工作。项目理念项目主要借助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念与策略介入孤儿救助活动,帮助他们与社会达成一种良好的适应状态。人与社会的和谐适应过程包括“人与自我的协调”、“人与他人的协调”以及“人与社区(社会)的协调”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8.
物业管理对构建和谐社区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艳曦 《探求》2009,(1):59-61
社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细胞,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谐社区的标准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异曲同工。今天的物业管理追求以人为中心、体现人文关怀、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管理和服务,缔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担当"保驾护航"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9.
朱玉珍 《学术交流》2007,4(6):23-25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特性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的主体——人具备和谐性。建设和谐社会,强调人类、社会、自然的共生与和谐,使全社会能够协调发展、均衡发展,这一切依赖于主体的和谐性。主体和谐能力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关键一环,倡导主体和谐理念,培育主体和谐精神,培养主体良好心态和健全人格,增强社会主体的精神力量,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和谐人格论     
和谐人格是适应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一种人格型态,其内涵是自我身心和谐、自我与他人和谐、自我与社会和谐、自我与自然和谐。和谐人格的生成需要社会生产力条件、社会经济形态条件、个人物质生活条件和个人文化知识与思想道德条件。和谐人格有利于个人全面发展,有利于形成自我与他人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