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服务业和消费是近年来印度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振兴制造业、解决就业难题已成为印度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印度主要评级和研究机构CRISIL首席经济学家达马科特·乔希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印度经济增长模式大约在2000年之后从以农业为主转变成主要靠服务业和消费支撑.  相似文献   

2.
全国:增幅超过去年GDP增速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数据,2010年,中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20759元,比2009年增加2560元,同比增长14.1%,增幅提高7.5个百分点;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7147元,比2009年增加4411元,同比增长13.5%,增幅提高1.5个百分点。增幅均超过去年GDP增速(10.3%)。  相似文献   

3.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证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除了能够促进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外,还能增强城市持续创新能力,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从而扩大集聚扩散功能,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和布局. 2010年,成都市武侯区生产性服务业完成增加值158.96亿元,比2009年增加了26.76%,年均增幅达到21%以上;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93%,比2009年提高了一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3.73%,比2009年提高了1.26个百分点.然而,从对经济拉动贡献率来看,2010年武侯区生产性服务业贡献率为32.4%,比2009年降低了5.2个百分点.这表明,武侯区生产性服务业处于稳步发展阶段,但对经济拉动贡献不突出.同时也显示,武侯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迟缓,对生产性服务业重视程度还不够.  相似文献   

4.
早在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里明确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即 GDP 的比例本世纪末(即2000年)达到4%”.然而,这个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却一直没有实现,虽然财政教育支出的绝对总量逐年在增加,但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每年都存在着比较大的缺口,而由此产生的教育经费短缺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了国家教育经费支出占 GDP 比例为何一直达不到4%的问题,比较了中国教经费的投入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教育投入之间的差距,通过对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2014中国养老产业发展论坛于2014年12月30日在北京举行。有专家预测,2014年至2050年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将从8%左右增长到33%左右。中国将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相似文献   

6.
邓丽雯 《劳动世界》2013,(1):114-117
早在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里明确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即GDP的比例本世纪末(即2000年)达到4%"。然而,这个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却一直没有实现,虽然财政教育支出的绝对总量逐年在增加,但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每年都存在着比较大的缺口,而由此产生的教育经费短缺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了国家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为何一直达不到4%的问题,比较了中国教经费的投入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教育投入之间的差距,通过对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马克思就业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1979-2013年全国时序数据,采用VAR模型,分析经济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及就业三者的关系。得到如下结论:固定资产投资是GDP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GDP增长率对就业弹性具有微弱的影响。对于以上结果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大规模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这种增长靠的是资本的投入,也就是不变资本的增加,而不变资本多数投入到资本密集程度高的企业,其对就业具有挤出作用,因此,不利于就业的增长。  相似文献   

8.
"十五"期末,成都市GDP总量居中西部省会城市之首;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居中西部省会城市第三位;城镇登记失业率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十五"时期二、三产业就业数量年均增加20.5万人,年均增长5.8%.这是成都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出口冲击为工具变量,使用2SLS方法研究了制造业就业对服务业就业的非线性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制造业就业的变动对不同类型服务业就业乘数的异质性,以及不同级别城市之间就业乘数的差异。结果表明:第一,制造业就业对服务业就业存在非线性影响,且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乘数效应最大;第二,从城市级别看,我国二三线城市的就业乘数更大。结合我国现实,本文政策含义在于揭示:促进制造业发展不仅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要求,同时也是发挥就业乘数效应、拉动服务业就业增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一、就业局势持续稳定 城镇新增就业成绩显著,二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1月至6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2786人,同比增加10791人,占目标任务的76.4%.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7703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019人.城镇新增就业中,第二产业1.45万人,占比33.6%,同比增长2.0%;第三产业2.68万人,占比62.9%,同比增长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