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伯的新教伦理与儒教伦理的比较是韦伯世界宗教经济伦理比较的重点和核心 ,它由新教伦理与儒教伦理根本价值取向的比较和具体价值观念的比较两部分构成 ,前者主要通过禁欲主义与神秘主义、伦理先知与楷模先知、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等比较范畴体现出来 ,后者则可概括为根除巫术与容忍巫术 ,人性本恶与人性本善 ,天人对抗与天人合一 ,改造世界与适应世界 ,积极自制与消极自制 ,工作伦理与自然伦理等方面。韦伯的新教伦理与儒家伦理比较观既有相当的理论建树和可取之处 ,也存在着不少错谬乖戾之处 ,需要我们加以理性的批判总结和清理。  相似文献   

2.
作为现代化核心价值的主体性原则,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曾经历了两次兴起后又被扬弃的过程,即:从扬弃个体主体性到民族主体性的形成(或"救亡"主题下对主体性的追求及扬弃)和"发展"主题下对主体性的追求及扬弃。本文对这两波主体性扬弃的逻辑脉络进行了初步梳理,结论是: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主体性的作用恰恰体现在对其进行扬弃的机制中。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炼丹活动产生了很多化学成就却一直没有产生近代化学,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因为道士们炼丹活动的指导思想带有神秘主义的义理体系;其次是因为道士们的炼丹活动带有强烈的世俗目的。而一旦这种神秘主义义理体系之下的炼丹活动,没有办法达到预定的世俗目的,就必然走向自身的式微和消亡。  相似文献   

4.
韦伯新教伦理揭橥市场经济应有与其相适应的社会伦理精神,这种社会伦理精神一方面为市场经济本身的合理性作价值辩护,另一方面,为市场经济健康运行提供社会伦理的人文资源支持.  相似文献   

5.
论基督新教伦理的思想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新教及其伦理思想以世俗社会生活为基础。新教伦理的思想实质,就是在信仰范围内以隐蔽的方式关注和肯定人的智慧、尊严以及通过劳动来追求利润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由此反映出人道主义倾向。若忽略或否定新教及其伦理的这一思想实质,我们便难以正确认识它在欧洲近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继路德之后,加尔文进一步发展了新教伦理。他主张:个人的命运为上帝所预定,人能以信仰直面上帝;上帝召唤着个人成就其世俗事业,个人尽其天职归根结底是为了荣耀上帝,但它又是以服务于人性最深层的需要为中介的;惟有个人结伴共创神圣共同体,方可完成这样的服务。加尔文正是以他的新教伦理传达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启蒙精神及其重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形成于16世纪的基督新教伦理,深深植根于14-16世纪西欧生产方式、交换方式与社会交往形式深刻变化的土壤之中,其更直接的精神文化与价值观基础,则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基础上形成的人文主义精神。当前中国转型期伦理道德的建构,也必须顺应中国快速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有效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言行,为促进民主、法治、人权,建设良好社会风尚与秩序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石田梅岩被尊为“石门心学”的始祖。他的思想构成主要来源于儒学思想,但是他作为町人代表,在当时日本社会改革的背景下,并不是全盘地接收儒学思想,而是在儒学的思想上进行扬弃,提出“知心”、“知性”、“形即心”的思想理论,打破了“重本抑末”、“先义后利”、“重义轻利”为主旨的儒学伦理,构筑了独特的“商人道”思想。  相似文献   

9.
从行动理论视角解读韦伯的新教伦理命题,有助于对现代理性资本主义微观基础的新解读。韦伯的论证存在三个主要问题:解释对象前后不一;价值观变动理论以缺乏证据的心理假设为前提;经验证据存在概念混淆。认识到这些问题有助于社会学家更好地构建宏观社会现象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封建社会伦理之中,积淀了丰富的以"尊亲"、"顺亲"、"养亲"等为主要内容的父子伦理精义;在中国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演变为橄榄型、步入了后喻社会时代的今天,封建社会时代形成的许多父子伦理内容和沟通模式已不适合当今社会时代的发展要求。在今日中国社会伦理系统之中,应该建立新型的父子伦利(互利)关系。这既需要借鉴现代社会的"互喻"模式,又要采补传统伦理的精髓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个人主义"萌芽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随后被基督新教救世伦理所吸收。这种新教理念对美国早期移民的精神鼓舞、"新世界"艰苦恶劣条件对移民的磨难、以及西进运动、边疆生活对教徒的考验形成一股合力,使"个人主义"进一步个性化,美国化,继而成为该国的核心价值观,为该民族迅速崛起为资本主义强国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2.
马克斯.韦伯论证了新教伦理对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意义,但是在韦伯那里新教伦理是一个现成的概念,他没有对它的产生原因作出历史分析,只是作为问题提了出来。这一分析缺位使韦伯远离了唯物史观。中世纪晚期,随着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在现实的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发展需要是促生新教伦理的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13.
韦伯抽象出"资本主义精神"、"新教伦理"等理想类型,发现宗教与经济的关系,发现资本主义起源的独特精神动力,从而促使人们从精神和文化的层面探讨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原因。韦伯的新教伦理观对我们现在还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启迪意义:没有人的现代化,即思想观念的理性化,就不可能有整个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现代化;市场经济鼓励人们合理合法地追求和获取属于自己的财富,提倡靠勤俭致富、敬业信用;传统文化必须向现代文化转变。  相似文献   

14.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问世以来,东西方著述家从各自不同的学术旨趣出发,亦对新教伦理及其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内在关联性作出了不同的学科解读,但都未能走出韦伯所依循的西方世界现代性及其道德谋划的叙事背景。文章以韦伯新教伦理为价值原点,窥思信息主义技术范式对新教伦理在形式上的质疑和质料上的强化,回应韦伯的文化偏见,在后现代语境下找寻新教伦理与儒家伦理精神的共鸣声和契合点。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是一个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伦理道德的基本范畴。构建和谐社会仅仅依靠法律和制度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道德的力量。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从伦理维度加以考察,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民真正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6.
译者主体性体现在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对原文的创造性叛逆以及对读者期待视野的关照。翻译研究的伦理回归为翻译活动中的译者主体性提供了有力的阐释。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其实体现了译者对翻译伦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从哲学伦理学的角度审视产权,主体性是产权运作中的基本原则之一。产权主体性原则是基于产权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伦理的基本价值要求提出来的,是对产权制度安排和产权活动中主体的道德权利、伦理责任和伦理目的的基本规定,它主要包括产权使用自主、产权交易自由和有利于人的发展三个方面的伦理规定。  相似文献   

18.
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也是经济伦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社会学学界视他为“社会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韦伯有众多涉及各个学术领域的著作,其中宗教社会学是韦伯社会学的核心部分之一。研究宗教伦理对经济行为的影响是马克斯·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思想中影响最为著名,也最为透彻的。本文就韦伯新教伦理形成脉络,探讨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9.
刘易斯·科塞的冲突功能论为提出"司法扬弃民意说"提供了研究范式。我们从民意之于司法的角度分析其功能,包括民意影响司法理性和司法公正的负功能;民意制约行政权力干预司法、为司法提供多元参考价值、增强司法裁判可接受性的正功能;进而为司法吸纳民意趋利避害提出扬弃的策略,包括对民意的甄别、民意的引导以及与民意的交流及反馈。  相似文献   

20.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运用“理想类型”方法对现代性经济运作和财富积累的动力机制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促动资本主义产生最为重要的因素,是“新教伦理精神”这种维系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精神气质。挖掘韦伯理论精神价值的合理内核,对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能够提供社会伦理的文化价值因子和道德信念的动力支持,对推动中国社会从“道德世界观”到“伦理世界观”的演进以及伦理—经济“生态”的建构具有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