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启波 《学术论坛》2007,30(12):148-152
戴望舒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现代派诗人,他走过了一条西化、进而民族化的道路.文章从戴望舒诗歌意象选择以及相应的音乐性的民族化倾向考察,发现戴望舒追求的艺术形式以及审美意识与西方现代派保持一定距离而坚持民族化,而这正是戴望舒诗歌获得独特韵味而最终走向民族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诗歌意象艺术的探索,经历了一个与古代诗歌的意象传统纠结,从传统意象体系中突破,重新审视回应传统的过程.30年代诗歌意象艺术,体现了对中国古代诗歌意象艺术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意象艺术的自觉兼容,体现了意象本体建构更全面、更自觉的意识.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在意象感性形态向智性形态的现代性变革、意象视域的日常性、都市化的关注、意象思维的现代性生成等方面,全面推进了意象艺术现代化的深层发展.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艺术在化用民族传统与西方现代艺术中形成了民族化的现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3.
现代格律体是相对于古典格律诗体而言的,它既不同于传统格律体也不同于自由体,而是兼顾二者的特点。现代格律体继承了传统诗歌的因素,表现出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是现代诗人立足于民族本位的文化观在诗学上的体现。传统文化对现代格律体的影响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使现代格律体呈现出与传统诗歌相通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性地评述了20世纪中国诗歌的民族化历程,总结了在新的民族化诗歌探索中不同时期及其代表性诗人体现的不同特征.最后从伦理化、抒情化、大众化、意象化与和谐美的角度整体上辨析了20世纪中国诗歌民族化探索中的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牛建伟 《理论界》2005,(12):190-192
罗伯特·弗罗斯特在美国文坛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他生活在传统诗歌与现代派诗歌的交替时期,被称作“交替性的诗人”。他的诗歌在形式上属于传统一路,很多作品没有脱离20世纪以前诗歌的格律传统,但从诗歌的主题思想、创作题材和艺术手法上讲,弗罗斯特的诗歌已经具有较强的现代派特色。  相似文献   

6.
论四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世界化与民族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 ,现代中国文学形成的世界化与民族化相互变奏的制导性传统 ,在四十年代文学中并没有因为抗战全面爆发而中断历史进程 ,也没有因为向传统文化回归而走上复古之路 ,而是抓住了民族解放战争的契机 ,把中国文学的世界化与民族化推上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虽然“两化”互动规律在不同政治格局的解放区和国统区文学的运行中有明显差异 ,但在创建以农民为本位的人民大众文学上却表现出趋同性 ,这在山药蛋派、荷花淀派、七月诗派等的文学里都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7.
新月派诗歌总体上表现着对精神的自由与形式的完美的追求。新月派诗人的欧美留学背景及其自由主义信仰决定了其诗歌是个人话语性质而不是民族国家的集体话语。新月的这种精神自由与形式完美的追求,是把诗歌当成诗来写的艺术家的态度,而不是把诗歌当作社会改造的宣传家的态度。他们的纷争主要是通过资产阶级文学与无产阶级文学、个人话语与集体话语、诗歌形式与精神这几组概念来具体体现的。  相似文献   

8.
吴井泉 《北方论丛》2007,1(3):36-41
1940年代中国现代新诗体建设呈现出两种走向:即七月诗派、九叶诗派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诗歌流派继续沿着五四新文学所开辟的自由体诗体之路做着优美的飞翔,即以现代化为主体不断地向民族化本土化渗透;二是以延安诗派等现实主义诗歌流派按照毛泽东所推行的工农大众的民族诗体方向前进,即以民族化为主体不断地趋向现代化。这两种诗体建设都是以开放的视角,不断地进行民族化与现代化互渗,并由此促进了40年代民族诗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学的民族化,是处在“当代”的文学艺术在处理与本民族的文化文学传统、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文学经验关系上的一个护持自我、化他为我的丰富和发展过程。自现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力的发展把世界各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置于交往、撞击和互相渗透的大环境当中,文学艺术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也就有了世界文学观念的产生。这一观念所要告诉人们的,是作家在从事文学的创造活动时,应该自觉接受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影响,又应该以文学的民族性为前提,以民族文学的独特性内涵世界文学的共同性和先进经验。鲁迅所谓“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30年代现代派的诗艺来看,显然是和中国早期象征派诗歌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的。当年《现代》主编施蛰存函致望舒:“有一个南京的刊物说你以《现代》为大本营,提倡象征诗,现在所有大杂志,其中的诗大都是你的徒党。”任钧认为“现代派”的名称仅与《现代》杂志有关,他们实际上是象征派。事实上,现代诗派也和李金发一样,都是推崇法国象征主义的,只不过象征诗派并没有完整把握西方象征主义的真正精髓,也没有把象征主义与中国民族生活很好结合起来,因而创作的象征诗更多地停留在外部形式与技巧的模仿上,其艺术成就不能说是很大的。特别是其晦涩、神秘、看不懂的弊端,大大地败坏了象征诗在读者中的声誉。正如杜衡所说的,“我个人可以算是象征诗派的爱好者,可是我非常不喜欢这一派里几位神秘意味的作家,不喜欢叫人不得不说一声‘看不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4,(5):114-118
卡明斯是美国现代派诗歌的创始人之一,他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格式和韵律,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卡明斯式诗歌模式。其诗歌模式的形成受到意象派、达达主义、立体主义等多种新思潮的影响。卡明斯创造出来的诗画诗颠覆了美国传统诗歌模式,做到诗中有画,静中有动,有声有色,体现了诗与画的完美交融,对美国现代诗歌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象征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它的主要载体是诗歌艺术。它最早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的法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已超越法国疆界,波及英、德、俄、西班牙、葡萄牙、尼加拉瓜、乌拉圭、美国和中国,成为国际性文学派别。人们通常把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的这一流派称之为前期象征主义,本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象征主义称之为后期象征主义。俄罗斯象征主义文学形成于19世纪90年代,消亡于十月革命后。在时间上和前后期象征主义上承下启,  相似文献   

13.
艾青的诗歌包容着丰富内涵的意象。诗人认为意象是主体情感与外界事物的契合。意象的运用,使我们既看到了现代派象征主义诗歌对诗人的影响,又看到艾青的诗歌同我们民族文化的渊源关系。由于艾青的诗歌中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意象,因而使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4.
台湾现代派诗歌独特的文化内涵刘红林台湾现代派诗是追踪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发生发展起来的,具有西方现代派诗歌的一般特征:承袭其以个人主义和反理性主义为基础的世界观,标榜自我,走向内心,强调表现潜意识,等等。但是,它毕竟是生长在台湾特殊的土壤里,无论怎样...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不同形态的现代诗歌在接受西方诗潮影响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西方象征主义意象艺术的影响。无论是20世纪20年代浪漫主义诗人,还是30年代现实主义诗人,对象征主义意象艺术皆作了有选择性的吸收。象征意象的最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形态方面。李金发第一个自觉地从形式本体层面上接近象征主义意象艺术的本质。30年代现代派诗人体现为意象的意境化以及对后期象征主义意象的生活化、智性化的成功借鉴。40年代的冯至与九叶派诗人建立起了一种意象象征的深层模式。中国现代诗歌形成的意象的象征化潮流,体现了中国诗歌现代性建构的必然要求,为中国诗歌的艺术传统与西方现代诗歌艺术形式的融合提供了最有效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6.
前些年,在有关文艺民族化的讨论中,一些人把民族化与现代化对立起来,一谈文艺的现代化,一谈走向世界,就必然与西方现代主义挂钩,并把我们民族文化传统贬得一无是处。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并认为反思文艺界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进一步予以探讨,是有其现实意义的。文艺创作中的民族化与现代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并非对立的双方。然而,一些人却认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实现“现代化”的唯一办法,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彻  相似文献   

17.
明代万历间刊《万用正宗不求人》、《妙锦万宝全书》等日用类书的"诗对门"和"笑谈门"辑录了众多的诗歌。这些诗歌在选材倾向、欣赏旨趣及文化属性等方面都体现出悖逆传统诗学观念的特征。它们奉解颐、娱乐为最高原则,形式上竭力迎合市民大众的欣赏习惯。这些诗歌对娱乐、谐谑价值的公然肯定,是晚明城市"幽默"文化精神的折射,是对"庄重"诗学传统的一种颠覆。在我们建构明代诗歌史的过程中,复古派、性灵派等文人诗歌的主导地位固不可削弱,但曾流行于晚明城市文化背景下的诗歌资料也是不可偏废的基石。  相似文献   

18.
穆旦诗歌文本的晦涩标志着现代派含蓄追求发展的极致,他创造的意象不仅新颖而且自成体系,其诗在具有哲理性的同时又充满了强烈的抒情性.穆旦对诗歌形式的选择或他诗歌艺术形式的特色与他诗歌的内容密切相关.诗歌内容的思辩性是穆旦诗歌的晦涩难懂的根本原因;他诗中大量的意象是他灵魂的追逐、艰难与痛苦的显现;也正因为穆旦反复倾诉着自己无法排遣的痛苦,其诗才具有了强烈的抒情性.  相似文献   

19.
李翠萍 《理论界》2008,(12):141-142
戴望舒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蜚声文坛的诗人,他一生留下的作品只有93首,但他的诗作却产生了经久不衰生命力,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他成功借鉴和移植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方法,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他对传统的纵向继承。本文试从意象选择、题材与情调、思想内蕴入手分析戴望舒诗歌的传统意蕴。  相似文献   

20.
近百年来的中国诗歌因其发生机制、传播途径,特别是其内在生命体验、思想意蕴和书写方式所呈现出的与民族古典诗歌极为不同的新质,故而被命名为新诗。这一命名,使得它与民族诗歌传统的关系在特定历史时期不断地被人提起。特别是以世界性眼光评说其特征与成就时,有人责难它因切断与民族诗歌传统关系而失去民族个性和汉语独特的张力,有人则认为它的现代性活力正是由于摆脱民族诗歌传统束缚后向外国学习的结果,也有人看到了它与民族诗歌精神之间难以言说的关联所带来的复杂性。与民族诗歌传统的关系确实是考察、言说新诗最重要的角度与话语平台,然而,这一关系因长期以来许多言说者过于激动的情绪而一定程度地被扭曲或膨胀了。言说者个人的许多情绪性话语被阐释到了这一关系之中,不仅使这一关系在评说新诗时的有效性没有被充分利用,而且关系本身也因情绪化阐释而变成了一个问题。 所谓对新诗与民族诗歌传统关系的重审,就是要剥离长期以来积淀、附着于这一关系上的多余话语,回到关系本身,以新诗既有的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未来发展为目的意识,用现代眼光对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重新追问。诸如,新诗发生之初,诗人们到底是以怎样一种姿态面对、审视民族诗歌的?他们言说、择取民族诗歌传统时遵循的话语逻辑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