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碎片化"是近年来的一个热词,与之相关的短语包括碎片化阅读、碎片化娱乐、碎片化学习……但在当前以知识经济、数字化、人工智能等为特征的时代,在职场要求工作者精通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学以致用并具备迁移能力的时代,以碎片化知识为对象、以识记为主要手段的浅层及碎片化学习已难以满足人才发展需求,每个人都应学会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2.
随着各种移动终端的普及,数字阅读已进入移动时代.但是,移动阅读所呈现出的碎片化浅显化特征,明显与"深阅读"的要求有所不同.本文认为,读者阅读习惯改变、优质数字内容相对稀缺和新娱乐交往方式的冲击是导致移动"深阅读"出现当前发展困境的三个主要因素,要推动移动阅读不断由浅入深,可尝试从优质数字内容建设、优化移动阅读体验、培养良好数字阅读习惯和加大移动阅读推广力度等四个方面入手,逐步改善移动阅读碎片化浅显化的现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随着网络飞速发展?移动设备普及,碎片化学习日渐重要,文章探讨碎片化学习在成人继续教育中的实施及效果?方法:通过对碎片化学习概念特征及成人继续教育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传统集中教学与碎片化学习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碎片化学习的积极意义及应用于成人继续教育的可行性?结果:南京医科大学构建了集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为一体的?适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的数字化自主学习平台,并开展了碎片化学习应用于成人继续教育的研究?结论:碎片化学习尤其适合于成人继续教育,符合在职医护人员的工作特点,满足其学习需求,能够显著提高学习成效?  相似文献   

4.
正真正的‘学习',既要注重新知识、新技能等的吸纳,更要重视对所获知识、技能等的理解与消化,并不断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使之内化为学习主体的素质与能力,进而促进人的发展。跨入新世纪,人类社会全面进入以知识经济为引领的知识社会。知识社会强调知识与信息的传播、利用与创新,"学习"成为决定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学习型"成为各类组织发展的目标追求。于是以"学习"为核心词素的词语非常火热,"处处学习""时时学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成为人们崭新的生活方式。那么,什么是"学习"?你是  相似文献   

5.
大学英语体验式教学探讨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具体体验'来‘发现'语言使用原则并能够应用到实际交流中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的关键在于体验情境的设计.只有创设合适的情境,才能体现交际教学的原则.  相似文献   

6.
肖夙 《成才与就业》2014,(11):32-32
正微学习相比较传统的学习方式,有许多优势,方便人们学习。微学习的特点是"移动"和"微型",让人们的学习场所更广。由于借助了微型的学习设备和工具,微学习的"随时学"特性更为突出,方便学习者充分利用等公交、乘地铁、坐飞机、排长队等原本无效的碎片化时间,展开随时学习。学习场所也从教室和图书馆等传统场所,拓展到了地铁、公交车、休息室、机场等更多的有效学习场所。微学习的内容也具有普遍性,让人们学习范  相似文献   

7.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读者的阅读行为发生了较大变化,呈现出阅读需求个性化、阅读时间碎片化、阅读方式网络化和移动化、阅读行为自主化和社交化等特点,网络阅读成为了大学生主要的阅读方式。移动互联网发展为高校图书馆服务带来了新机遇和挑战。为此,高校图书馆服务应转变服务理念和模式,集成和整合资源,增加技术投入,大力开发移动应用平台,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以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8.
移动学习已经成为数字化学习领域研究的热点。移动学习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具有的独特优势和特征,被语言学习者广泛接受并使用。本文以沪江网校中的听力酷和开心词场两款软件为案例,对沪江网校移动平台"随时、随地、随身"和"短、平、快"地学习外语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移动学习在沪江网校应用个案,体现了移动学习作为新兴学习途径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沪江网校搭建的网络教育平台,逐渐成为外语学习的重要途径,使更多爱好学习的人感到,网络学习是一件乐事,并让移动学习成为人们学习的一种重要组成方式。  相似文献   

9.
正教育的目标是让每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每个受教育者,都应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易中天先生认为,我们传统的学校教育丢掉了根本:"学校是工厂,院系是库房,班级是车间,学生则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至于孩子们是  相似文献   

10.
"碎片化"时代,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受众阅读的首选方式,如何把握"碎片化"阅读的深度和量度,是考究数字出版知识服务的标尺.在媒体融合发展的今天,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最终还是以知识服务为主,如何在知识服务上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是未来出版业商业模式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无线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们移动方式下的学习提供了可能.移动通信设备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使移动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当人们在乘坐各种交通工具时也能在智能手机上进行学习和浏览实时新闻资讯,身在异地也可以利用移动平板电脑进行电子邮件的收发,随时随地进行电子图书的阅读等等,移动学习越来越深入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朱涛 《成才与就业》2014,(19):28-28
正学习要注重传承,觅传承无以获取知识;学习更要追求超越,无超越无以获得真知灼见,也无法获取实践的成功。春日,一位苦读秀才兴致大发,走出书斋到郊外踏青。漫游间,一条两三尺宽的河沟挡住去路,秀才问农夫:"如何过去?"农夫答:"你一跳不就过去了嘛。"秀才双脚并拢,使劲一蹦,"扑通"一声落在沟中。农夫大笑:"你应该一脚前、一脚后地跳!"秀才答道:"书上说双足并起曰‘跳',一足前一足后起曰‘跃',明明是你让我‘跳'而落水,反而笑我‘跳'得不对,真岂有此理!"这则民间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学习要注重传承,无传承无以获取知识;学习更要追求超越,无超越无以获得真知灼见,也无法获取实践的成功。  相似文献   

13.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为推进新世纪我国人才工作,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系统的适应国内外形势需要的人才新观念和新理念,其中包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人才价值观、"以培养能力为重点和深化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素质发展目标观、"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和‘四不唯'"的人才评价观以及"‘按发展需要培养人'和‘以人为本'"的人才教育培养观等.这些新观念和新理念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认真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给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冲击,移动微型学习为填补传统课堂教学与信息化技术之间的鸿沟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笔者介绍了移动微型相关学习理论及信息技术手段,研究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基于碎片化应用的移动微型学习,探究学生碎片时间的微型学习化利用.通过经济可行的技术方案构建新型数字个性化学习模式,课程不再局限于课堂,将英语学习融入生活、贯穿生活,以实证研究的方式探索信息网络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应用创新.  相似文献   

15.
正"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要两‘手'协调、共同推进建设。政府的‘有形之手',既要遵循和运用市场规律,充分发挥‘无形之手'的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加强对市场的监管,保证‘无形之手'健康发展,弥补其失灵。"  相似文献   

16.
正社区教育之本然属性:‘三全'优长;社区教育之人文境界:教育公平;社区教育之活力精髓:共同学习;社区教育之价值追求:人的发展。这些特质决定着,社区教育是终身学习的最佳平台。终身学习理念的落实,要求为"人人""时时""处处""终身"接受教育、实现自主学习提供支持平台。这个支持平台,大而言之是学习型社会;具体来说,则需要对人们所处的教育、学习环境加以分析——人的一生主要在四种环境中度过:家庭、学校、职场、社区。四  相似文献   

17.
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后序>云:"<原道>篇:‘干越生葛缔.'高注:‘干,吴也.'刘本改‘干越'为‘于越',并改高注,而不知‘于'之不可训为‘吴'也."王说似不确.此处"于"当是发语词,也写作"於",<说文·于部>:"于,於也."段玉裁注:"凡<诗>、<书>用于字,<论语>用於字."<庄子·天地>:"於于以盖众."郭庆藩集解:"於、于今同,於于,犹于于也."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学生可以借助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自主阅读学习.文章以教育生态学为视角,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分析了信息技术下新型大学英语阅读学习模式的特点,论述了新型阅读学习模式的建构,最后提出了这种学习模式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正在网络web2.0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Facebook、Youku、Tudou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平台。  相似文献   

20.
小幽默     
《可乐》2009,(3)
下定义观众请一位著名经济学家给衰退、萧条、恐慌等词下个简单易懂的定义。"这不难。"经济学家回答,"‘衰退'时,人们需要把腰上的皮带束紧。‘萧条'时,很难买到扎裤子用的皮带。当人们没有裤子时,‘恐慌'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