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文学界开始从人类整体出发呼唤和平、反思战争,并对战争中出现的屠杀、性暴力等创伤记忆进行研究。《天皇的礼物》作为伤痛记忆的文学文本,就呈现了“慰安妇”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被卷入战争并成为男性战争牺牲品的历史。文本背后,作家泰瑞莎·朴也从战争催生出的压迫制度、战争导致的人性扭曲、战争引发的生离死别等三个方面,对“慰安妇”的战争创伤进行多维度的文学阐释,以期将“慰安妇”的创伤记忆转化为人类历史共同的经验教训,进而警醒世人对战争和性暴力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慰安妇制度折射出了日本军人诸多特殊的性心理。在使用慰安妇过程中,日本军人的性放纵心理、占有和征服心理、补偿及校正心理、祈求平安和感受存在心理以及交易心理,有着充分的体现。慰安妇制度的建立,满足了日本军人的这些心理需要,从而起到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日俄战争以后,日本政府就开始向中国东北地区推行移民侵略政策,从1906年到1945年,其农业移民总数约达到27万人。为了达到稳固人心、永久霸占中国东北的目的,日本政府也十分重视女性移民的实施。而与女性移民相关的女子拓殖指导者讲习会、女子拓殖讲习会、爱国妇人会、开拓女塾等组织对日本政府推行的移民侵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向"满洲"实施的百万"国策移民",妄图永久占据我国东北。实际,日伪的"满洲"移民基本就是"北满"移民。主要体现在,在"北满"计划圈地占其总用地的75%,实施掠地占其总数的70%以上,移民数占其总移民的60%强。另外,本文还重点讨论大量失地居民的出路状况。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慰安妇"等战争遗留问题一直困扰着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初,"慰安妇"问题的真相公之于众后,一场声势浩大的、要求日本政府正式道歉并承担法律责任的国际运动在世界各地蓬勃开展.近年来,诸如2000年东京女性国际战犯法庭的模拟审判以及中国"慰安妇"受害者长期不懈的诉讼抗争,使日本政府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2006年,对日本有着极其重大影响的美国国会,开始启动有关"慰安妇"问题的决议,要求日本政府正视历史问题,还受害者以正义和尊严.而今年3月,为了回应美国国会议案,日本首相安倍发表了否认"慰安妇"的不适当言论,激起了各国人民的愤怒."慰安妇"问题已经成为日本无法甩掉的历史包袱.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二战期间日军性奴役"慰安妇"事实日渐广为人知并超出了亚洲范围,而且作为妇女人权问题被国际社会关注.联合国人权机构从1992年开始持续审议"慰安妇"问题,在"慰安妇"受害事实的认定、"慰安妇"问题的法律责任划定以及如何解决"慰安妇"问题上,形成自己的立场和见解并以此一再告诫日本政府.联合国人权机构由此成为解决"慰安妇"问题以及维护历史真相的重要参与主体.令人遗憾的是,日本政府一再拒绝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拒不接受解决"慰安妇"问题的建议.更有甚者,日本一些政客肆意否认强征"慰安妇"的事实,使得"慰安妇"问题的根本解决遥遥无期.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战后日本的战争责任与战后赔偿等克服过去问题,需要考察如下两种趋势:一是20世纪90年代日本扩大国家主义意识及其运动的历史环境;一是战后日本社会持续隐秘扩散的新国家主义问题。考察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和实施殖民统治的根源——国家主义在战后原样传承下来的背景,审视其对战争责任和战后赔偿问题的歪曲认识和举动,就能发现日本忽视政治责任和战后赔偿问题而只专注于本国利益和确立新国家认同性的社会脉络。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初,吉林省档案馆首次发掘整理并对外公布了一批日本侵华时期遗留下来的关于日军南京大屠杀、从军"慰安妇"、"731细菌战"等战争罪行的历史档案,引起中外各界的强烈反响。这批档案的发掘整理和公布,对进一步做好日本侵华历史资料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吉林大学在日本侵华史研究、中日关系史研究方面拥有雄厚的专业力量和丰富的档案文献,有一批优秀的日本问题  相似文献   

10.
日本学者桑田六郎在1925年发表的《明末清初的回儒》文中,介绍了明末清初的“回儒”的略传及其“回教文献”,对“回儒”名词给予最初的解释。目前国内学界,普遍认为“回儒”概念出自于当代学者之手,但遗憾的是,没有一位学者对此进行过系统的研究。笔者为了尝试弥补此方面的学术不足,在本文中,初步把日本的“回儒”研究作为对象,以“回儒”概念的提出之问题、桑田六郎及其“回儒”研究、“回儒”研究的'-3今动向等几个内容来进行了概述,并加以简单的评价,是为了今后更加全面、系统的研究“回儒”概念做初步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东岳论丛》2017,(2):112-120
通过反思西方学界关于中国法律传统的代表性研究,着重指出无论是冷战背景下将中西方法律对立,还是其后"发现"中国法律传统的"现代性"的尝试,其背后都与西方学术思潮和政治有密切的关系,西方学界对中国法律传统的研究无法脱离西方学术本身,亦可看到西方理论及其背后的价值预设对认识中国法律传统的误解。从"实践"出发,关注法律具体的运作,尝试融汇中西并寻求对诸多二元对立范畴的超越,是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西方学术界中国法律传统研究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2.
13.
14.
80年代以来,日本右翼势力及少数政界要人公开掩盖侵略战争罪行,推卸战争责任。联系到冷战后日本为谋求政治大国而进行的的一系列举措,可以认为,日本的这些表现,其实质就是日本军国主义沉渣泛起,为历史翻案,为日本实现政治大国和军事强国做思想和舆论准备,这一切应当引起世界尤其是亚洲人民的警觉。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也使本国国民成为军国主义的牺牲品。战后,日本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制定了和平宪法,宣示与军国主义诀别。但是,仅仅5年之后,日本又与美国结成军事同盟,重新开始再军备进程。战后初期日本再军备重新武装的进程与冷战的开始和朝鲜战争的爆发密切相关,是美国占领政策转变的结果。美国出于称霸全球和反共的需要,对日本的纵容与扶持是战后日本再军备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未得到彻底清除的军国主义余毒,是日本战后再军备以至今日右翼势力猖獗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1946年,平野谦以无产阶级艺术家的战争责任问题为切入点,以臆想出的事实为基础,对左翼文学阵营发起了整体性批判。这一批判应与1934年无产阶级作家联盟解散前后的转向问题,及其对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整体性评价相结合进行关联性考察,据此方可揭示其思想根源。平野谦的左翼批判继承了龟井胜一郎在1930年代中期的基本立场,反对“目的-手段”二元论和文学的“政治主义”。战后初期,这一从思想到路线层面对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批判性回顾,旨在否认因战时抵抗而在战后初期占据道德优势的左翼文学阵营对战后日本文学领导权的独占。在此进程中,战争责任问题在平野谦明确的目的论指向下迅速形骸化,并在“政治与文学”论争中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机能。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来,上至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下至地方报纸杂志,“弱势群体”字眼耳熟能详。学界中人也经常撰写文章要求对社会中有关“弱势群体”进行保护,一些学者甚至提出:在经济长足发展同时,如果社会不对“弱势群体”进行保护,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其实,在学术界,也存在“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差别十分明显,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弱势群体”不仅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而且处处处于不利状态。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学术界亦应给予相应的关注,否则轻则打消广大社会科学学者学术研究的积极性,重则会影响到学术成果的推陈出新,直至我国社会科学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日本战后五十年发展轨迹的基本特征是政治的“低姿态”和经济的“高姿态”。这是日本根据其战败国地位所确定的一种发展战略。天皇晋见麦克阿瑟是政治的“低姿态”的开始,之后,各项民主改革是其继续。日本政府的政治低姿态是服务于先把经济搞上去的经济的高姿态的。其结果,日本经济在战后第一个十年得以复兴。在之后的两个十年间,日本政府有意识地贯彻这一战略使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最近这两个十年间,尽管其间或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要求,但纵观全局,日本历届政府仍基本遵循这一战略。避免同美国正面冲突,在同中国和东盟国家交往中表现低姿态。总之,这一战略促成了日本今天的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休闲问题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伴随着社会生活中休闲热的出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在借鉴西方休闲理论研究成果的同时,结合我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现状,在理论上对休闲问题展开了积极的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20.
在战后初期中野重治与《近代文学》同人平野谦、荒正人之间围绕战争责任问题展开的论争中,论战双方都试图借壳于战争责任问题,试图超越战争、在较长时段中考察自我与论敌的历史位相,并以历史正确者之名提出自我主张。平野将对责任问题上溯至1934年,以人性之名,经由转向问题转化为对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路线的批判,据此否认了战后“民主主义文学”阵营无反思的再起及其文坛领导权的一元化独占;中野所代表的新日本文学会则将战争问题转化成了革命议题,意图将异己者视为反动势力并从革命阵营中予以排除,战争责任问题在双方各自的算计中迅速空洞化。实际上,在多重意义上,1946年的民主主义文学运动都与1930年代前半期原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存在着诸多显见的思想继承关系。战败之初,新日本文学会并非没有表现出对战前道路的省思和战后文学跨阵营联合的意愿,然而,一方面缺乏将其落实的现实方案,另一方面,伴随着论争的展开,双方过剩的情绪、主观臆测架空了原理性思考,最终渐行渐远亦是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