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解释学的理论来看,郭沫若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中的考证明显观念先行,说明艺术史研究对史料的考证与风格的判断不可能脱离主观的前理解,以及由此而展开的循环论证。前理解在艺术史研究中的影响使艺术史研究必须意识到自身方法的限度,从而更客观地探索艺术史研究的方法,更谨慎地下判断。事实也证明,古史辨派的诸多辨伪其实均非古书为伪,而只是现代人不懂得古代的书体。就中国艺术史而言,善意的前见远比彻底颠覆传统的前见更为可靠与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代表作。他所书的《兰亭序》心手欢畅,毫无凝滞,天人融合,一气呵成。笔笔跳荡随性,倚斜偏正,一任自然。本文就他的笔法参差使转纵横、字型变化自然、同中有异、美丑兼备、整幅作品和谐统一、变化多端等方面做了探讨;同时,还对《兰亭序》中用笔方圆互用、藏露巧拙相参、横有俯仰、竖有相背等艺术境界做了一定的思考和探究。  相似文献   

3.
熟背经典对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和语言素质,乃至对人的终身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可是长篇内容的背诵对于人的记忆力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不仅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背诵,而且还容易遗忘。地点记忆法的功能强大,即使长篇幅的文章、诗词、歌赋,都可以采用该方法来记忆。  相似文献   

4.
该文对长期流传的王羲之醉后写<兰亭序>提出质疑,认为<兰亭序>的风格"不激不厉,风规自远",这种风格不是醉后所能书之,并从历史文献记载和<兰亭序>的书写风格、行笔要求、点划特征等多方面,说明王羲之创作<兰亭序>时心态平和,没有醉意.  相似文献   

5.
“长句”,这是唐代以来诗人们习用的一个名词。旧版《辞海》对它的解释如下: 长句,谓七言古诗,唐人惯称之。如李白诗“苦心不得申长句”,杜甫《简华诗》“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 东李白好”是也。宋亦然,如《石林诗话》称“张侯海内长句”是也,张侯谓张潜。所引李白诗句见于《江夏赠韦南陵冰》:“……宁期此地忽相遇,惊喜茫如堕烟雾。玉萧金管喧四筵,苦心不得申长句”。其中“长句”一语宋刊本《李太白文集》、清康熙缪日芑刊本《李太白文集》俱作“一句”,注云“一作长”,王琦辑注本作“长句”,注云“一作一”,(《李白集校注》七四五页)究为“长句”为“一句”,尚难确定。故李白不一定是“长句”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施蛰存与上海文艺出版社合作,历时十一年主编了六集<外国独幕剧选>.其间经历了复杂的人事变动和市场沉浮,施蛰存默默肩负起这项艰难浩大的文化工程,以独特的艺术眼光挑选外国独幕剧和译者,又以精细周详的编辑思路和策划方案使得这套书获得生动美丽的面孔.他晚年的编辑活动.既延续了其早期文学期刊编辑活动的思路,同时又融入新的时代元素.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陆《兰亭序》真伪论辨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兰亭序》传为王羲之的千古书法名作.宋人开始对传世《兰亭序》是否为右军所作表示怀疑,但因缺乏出土文物的印证而不得深入.清代乾隆年间至民国时期,学者对此进行考证,主要立场是否定此帖为王羲之所作.20世纪60年代,南京近郊出土的东晋墓志为《兰亭序》真伪之辨提供新线索,中国大陆学界开始进行比较严肃的学术争论,史称"兰亭论辨".这场论辨继承了明末清初兴起的实学思想和清代乾嘉学派的传统,围绕隶书笔意、文字出入、文章风格、智永依托《兰亭序》等焦点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20世纪80年代的论辨呈现出一种维护传统、驳论否定论者的走向,学者们不仅考证兰亭真伪,而且把反思的视角投向前期论辨,使学术研究趋于客观冷静的分析.20世纪90年代后期,新出土的《高崧墓志》为全面认识六朝书法提供实物资料,"《兰亭序》国际学术研讨会"对兰亭现象作了综合探讨,真伪之辨日益深入.《兰亭序》真伪是关系到书法史、汉字发展史的问题,意义重大.围绕此帖展开的真伪论辨涉及了社会科学学术探讨的种种层域,对已成定论的学术观点进行新的探讨,体现了学术的开放性和独立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近现代及其之前书法名家临写《兰亭序》现象进行梳理,发现很多书法名家都视《兰亭序》为珍宝,表现为雅玩和如痴如醉地临写。有的一生、半生临写,有的终日、半日临写,以此享受笔墨与生活乐趣。同时名家们还临写《兰亭序》馈赠宾客,以此来维系友谊。无论是雅玩性质的缩临还是游戏性质的扩临,都是经意的优秀之作。  相似文献   

9.
也正是在现代生活困境的映衬下,"魏晋风度"便以它那种"器范自然"、"师友造化",即"模仿大自然豪华与严肃"的独特魅力展示了一种精神性的自然的生活方式的价值与境界!"魏晋风度"不独为一种人的风度、文化的风度,也更是一种源于"天地境界"的大自然的风度,是我们民族与世俗、与物质拉开距离的风度!这种生活方式典型地代表了古代中国人追求幸福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针对陈振濂先生关于“代表作”的见解,提出商榷和争鸣。  相似文献   

11.
西晋时期的金谷园会和东晋时的兰亭会均有诗文存世,比较《金谷诗序》及《兰亭集序》可知两晋文人的生存选择与文学选择有着本质的差异。金谷园会昼夜宴游的侈汰与石崇的务竞功名及金谷园的奢侈豪阔一致,兰亭会的高雅潇洒与王羲之的坦荡超逸及会稽山水的自然清丽相得益彰;石崇笔下的山水更多堆砌雕凿,更具富贵气象,而王羲之笔下的山水则纯然一派自然清丽,更具有审美意味;石崇的“感性命之不永,惧凋零之无期”是对生命短暂、富贵易逝的恐惧与忧患,是生命的感性体验与忧患,而王羲之的兴怀生死之叹既有对生命的感性体验,又有在对宇宙的仰观俯察之中的哲理性的思考,它体现的是对生命的高度理性和清醒的超越意识,更具哲理意味和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12.
晚明诗论家许学夷以精于辨体著称,其《诗源辩体》通论先秦至晚唐诗之演变。所论汉魏六朝诗部分,力求调和七子派宗汉魏黜六朝与六朝派嗜好"偏奇"、公安竟陵"诡诞相尚"之间的理论对峙,通过对诗歌体制中俳偶、声韵等因素的详尽考察,把握汉魏六朝诗歌的流变轨迹,并对此前"诗溺于陶"的辨体命题予以修正,为该段诗史研究确立了系统的辨体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3.
许敬宗奏请《切韵》窄韵“合而用之”,一直被认为是出于科举考试规范用韵的需要。但史料比勘与初唐诗文用韵的统计分析表明:许敬宗对《切韵》的改革,并非为科举制定官韵,而是为宫廷诗歌创作提供用韵依据;其时间也可上推至唐太宗贞观年间,而不是通常认为的高宗、武后时期。  相似文献   

14.
日本歌论《古今和歌集》两序 ,受魏晋南北朝《诗品》、《文心雕龙》的影响 ,强调个人主观情绪的表现 ,在创作风格及思想主张上都有魏晋南北朝文论的影响痕迹。和歌正是吸收了当时中国文论中的丰富营养 ,经过消化、改造 ,奠定了日本歌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