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叔湘第一部语言学著作《中国文法要略》是我国现代语法名著,加上《文言虚字》等一批近代汉语语法论文的成功,使他成了中国语言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自他担当语言所所长、《中国语文》主编、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以来,领导我国整个的语言学界,成为我国语言学界的领袖人物之一。其成就和影响,使他赢得了世界声誉。先生治学态度严谨,一贯提倡务实与创新相结合。对于培养年轻人,更是尽心指导,竭力扶植。他为我国语言科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公认为是一位道德学问皆为人楷模的语言学大师。  相似文献   

2.
去年十一月有两种在语文刊物上连载的语法印成了单行本,一是‘中国语文’上的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的‘语法讲话’,一是‘语文学习’上的张志公先生的‘汉语语法常识’。这是祖国语文语法教学上两件可喜的事情。‘汉语语法常识’已经由作者张志公先生修订后由中国青年社出版,‘语法讲话’现在正用该刊的抽印本向各方面徵求意见以便修订,推想正式出书跟大家见面日子也不会很远。现在我们站在语法教学工作者的立場,先把我们学习‘语法讲话’的一点体会发表出来,一则向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上世纪 80年代以来《中国语文》所发表的历史语法研究论文的考察 ,我们分析了历史语法研究的进展脉络和基本趋势。我们认为 ,历史语法研究无论在语言观、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等方面都显示出了长足的发展 ,具体表现为 :语言观的系统化、渐变化 ;研究视角的多维化 ;理论体系的多元化 ;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4.
当前对他的语法化研究普遍集中在其语法意义获得的过程,对其变异动因、认知理据等问题却鲜有考察。而从其变异机制和代词类型学特征来解析,他的语法化不仅遵循了第三人称语法化的普遍规律,符合语言变化中的相似性原则,而且还融入了中国文化特征,从而构成其在共时平面上语用意义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高名凯先生在中国语文第十六期上发表的“关於汉语的词类分别”一文,我读到时,以为在我写的“语法理论”上,我已对高先生的主张明白地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即“中国语的词类一般说来因没有屈折形式作它们的标记,辨认自然不如印欧语系语言的词类容易,这是事实,但这绝对不能作为中国语在进入句子之前没有词类区别的论据;因为屈折形式或词的形态只是对於词的性质的确认,而词决不因形态不具丧失着它的不同的性质,英语无数兼性词(同一形体的词具有两种以上的性质)就是明证(傅子见语法理论,(以后简称语法理论)页  相似文献   

6.
语法与文章     
前 言 一提到语法,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名词动词,单句复句,单句成分和复句层次等。我们不否认,这是语法。但我们还要说,这不是语法的全部。我们在这里说的题目是“语法与文章”,要在文章中研究语法,用语法分析文章,把语法与文章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这样做是否太牵强了呢?不是。 语法是什么?语法是语言结构规律。文章呢?文章是各级语言结构的有机组合。张寿康先生在《文章学说略》中说,“汉语是组装型的”,文章是语素、词、词组、句子、句群、  相似文献   

7.
高名凯先生在1955年第一期的《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汉语语法的历史继承性”。在这篇文章內,高名凯先生首先指责了我国语言学界“不从汉语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研究现代汉语的事实,而强调研究汉语不能拿历史的事实来解释,结果就把汉语的研究变成了‘任意捏造和乘兴作说明的场所’”。他举出实例:“年来五花八门的新汉语语法著作的出现正是反映这种反历史主义倾向的一面镜子”。“为着扭转这种局面”,他认为:“历史主义的观点有强调提出的必要”。在这样一个冒头皮下,高名凯先生就从句子、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吉川幸次郎先生与世长辞一年多了。我以深切怀念之情,把吉川先生的遗诗《访昭陵》送到《人文杂志》发表,追忆和先生相识的经过,以及与先生诗、书往还的友情,作为对先生的纪念。 吉川先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日本的文学博士、著名的中国文学研究家。他生前在京都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又是日本中国学会理事。他毕生致力于中国文学的研究,著有《支那人的古典及其生活》、《中国文学入门》、《元杂剧研究》等。他特别喜爱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也善于写诗,并有研究杜甫的专著《杜甫私记》。这些作品,在日本曾经广为流传,影响所及,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目前,对形式语言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语言性质的看法、形式语言学家的任务、研究方法、研究侧重点、形式化手段的实质和局限性等方面,其存在以下问题:语言是社会的语言,不存在独立于社会的语言;语言作为认知系统的一部分,与其他心理系统不可分;语言的形式与功能、语法与语用密不可分;独立的形式语法理论不全面。  相似文献   

10.
史金波先生的《西夏文教程》是一部介绍西夏学的百科全科。教程重点讨论了西夏语言的语法系统和语法特点,还介绍了西夏文字的性质、结构、书法、文献等。作者主要谈了阅读体会。同时对教程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1.
考察老舍先生早期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语用五个方面的超常规的变异语言,可以揭示语言变异的规律、特点、作用,令读者从中领略到老舍这位语言大师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以纪念<马氏文通>发表100周年为契机,共有110余篇文章从<马氏文通>的历史地位及贡献、语言哲学及语法观、词类理论及对汉语词类的研究等不同角度展现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高校古代汉语语法系统的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13.
浅论汉语修辞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理论是语言现象的总结,因之汉语史的研究应是两线并进:既有语言理论史又有语言现象史。在语言学的分支学科,随着相关学科理论史的问世,已产生了词汇史、文字史、语法史、音韵史,独独修辞学领域的历史研究尚是单线发展:自汉语的第一部修辞学史──香港中文大学郑子瑜先生所著《中国修辞学史稿》问世以来,先后有宗廷虎、李金苓、周振甫、袁晖等著有修辞学史问世①,但研究修辞现象历史演变的汉语修辞史尚是一片空白。故此,郑子瑜先生早在1990年就在《修辞学习》上向大陆学者呼吁:“希望有人研究汉语修辞史,以填补这一空白。…  相似文献   

14.
由《修辞学习》和《营口师专学报》两家杂志联合发起的语法修辞能否结合问题的讨论,在语法学界和修辞学界都是前所未有、意义深远的。它对语法学、修辞学的研究以及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语法修辞能否结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可以结合,以郭绍虞先生为代表;一种认为不能结合,以史锡尧先生为代表。郭绍虞先生在他晚年所著的《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一书中指出:“汉语的语法可说经常与修辞相结合的。结合是正常的,不结合是部分。”①并从语法教学和语法研究两个方面阐述了“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为汉语语法一方面非常容…  相似文献   

15.
乔姆斯基语言观的哲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姆斯基的崛起始自1957年荷兰出版的《句法结构》(Chomsky,1957)。该书的问世在语言学界引起了极大的震撼。与其说是他提出了与当时处于鼎盛时期的美国结构主义语法截然不同的“转换生成语法”,毋宁说是他阐述的语言观——注重人的创造能力的语言先验论与当时的科学实证潮流背道而驰。道理很简单,作为一部专门性语法——“转换生成语法”,其时不成熟、不严密之处随处可见。嗣后,他一方面批判地吸取同行的建议,不断地修改和完善这一语法,从“古典语法”到“标准理论”,到“修正的标准理论”,再到“扩充的修正的标准理论”;另一方面进一步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乔姆斯基语言哲学理论关注的三个古典问题,并概括了他的"语言"观、"语法"观和"语用"观。乔氏的"语用"观可以看作一种关于语言使用的内在主义理论,它和乔氏的内在主义的"语言"观和"语法"观一脉相承。语用内在论和普通语用学的语用外在论在"语言"的内涵、"语境"的所指以及"意义"的描述等方面都有不同。  相似文献   

17.
乔姆斯基在他的句法理论中先后提出过四种语言模式以解释和说明人类的语言能力或知识。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 一、句法结构模式(SS Model); 二、标准理论模式(ST Model); 三、扩充标准理论模式(EST Model); 四、修正扩充标准理论模式(REST Model)。 我们把这些模式加以比较分析,不难看出,它们之间最根本的区别表现在对语义问题的不同处理上。到目前为止,已经发表过不少文章讨论生成语法中的语义与句法关系问题。本文将根据乔姆斯基在不同时期提出的语言模式侧重探讨他对语义的基本看法。  相似文献   

18.
胡寄窗先生在《学术月刊》1964年第一期发表的“关于目前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出了关于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中的体系、对比分析和古人思想现代化等值得探讨的问题。胡先生在文中并着重地阐述了自己对古人思想现代化这一问题的看法,认为在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中: “所谓把古人思想现代化,至少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不遵守列宁所说的‘严格的历史性’,把某些古人在他的历史地位上不可能做和不可能想的东西,无中生有,牵强附会地强加到古人身上。第二种情况是遵守严格的历史性,运用现代科学观点、概念、术语和语言论述古人在他的  相似文献   

19.
吴文藻先生是中国民族学、社会学的奠基者。而早年在留美求学期间,他参加了国家主义团体——大江会。并且,他先后发表了《一个初试的国民性研究之分类书目》、《民族与国家》、《马志尼的国家主义及意大利的统一》等重要论著,亦为其国家主义观之结晶。本文旨在通过对吴文藻先生早年参与大江会的活动及早期有关国家主义的论述来透视其国家主义观。  相似文献   

20.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是8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学的理论热点之一。该理论由胡裕树、张斌两先生于80年代初提出,而在建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复旦大学中文系范晓教授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他和胡裕树先生合作完成的《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和《有关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几个问题》的两篇专论,成为"三个平面"理论正式形成和趋于成熟的标志。新近出版的《三个平面的语法观》更是他孜孜着力于"三个平面"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汉语语法的一部力作。他对"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的贡献.有以下值得称道的创见:1、区别句法、语义、语用三种不同的语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