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国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各地民俗文化又蕴含着独特的本土文化,是千百年来当地群众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一种文化现象。随着博物馆类型与功能的进一步细分,不少民俗博物馆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民俗博物馆的出现既是对历史文物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手段,又是将传统民俗文化展现在大众面前的重要媒介。民俗博物馆的建设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场所,其文创产品在确保民俗文化展示的同时也向大众传达了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承载着传统民俗文化的功能性与文化性。  相似文献   

2.
《今日辽宁》2013,(1):64-65
民俗文化大舞台锦州荟萃众多辽西传统文化,经过长期开发和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上,民俗大舞台主要展演锦州地区和东北地域传统的民俗民间艺术、地方工艺,以及申遗项目等节目。  相似文献   

3.
一民俗,是世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是民众的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作品,尤其是在文学史上闪耀着光辉的文学作品,在它们的艺术真实表现中,往往能真切地再现民众生活的民俗特色,折射出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心灵的祈求,反映出历史的真实本质。同样,作为一个善写乡土民俗的作家,他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往往包含着普通民众的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多种涵量。一句话,透射着深层的文化现象。萧红是一个乡土文学作家,独特的东北地域特色,鲜明的民俗色彩,为她的作品濡染上一层淳厚的生活原汁。她的作品可以称得上是一幅幅斑斓、细膩的东北风情画卷。这里不仅  相似文献   

4.
秦晖 《浙江学刊》2002,(1):33-45
“下苦人”的悲歌———从摄影集《麦客》谈起这些年来各种渲染“民俗文化”的产品可谓铺天盖地了。为了经济 (旅游业 )利益、政治动机 (反对“全盘西化”)以及精英阶层高雅的审美需求 ,“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了口号。从纯粹商业化的各种“民俗村”、“民俗文化风情旅游”和“民俗文化节” ,到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曲阜祭孔大典和黄陵祭祖仪式 ,从文人雅客的民俗采风 ,到文化人类学家的民俗研究 ,各种现存的、已死亡的乃至纯粹是今人“创作”(如“大红灯笼高高挂”)出来的“民俗”让人眼花缭乱。所以当友人推荐一本“民俗摄影…  相似文献   

5.
陈大路  谷晓红 《学术交流》2007,(11):174-177
某特定地域衍生出来的所谓地域文化是不容忽视的,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文化多样的大国来说更是如此。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审视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地域性是对地域文化的本质审视;丰富性是对地域文化的内涵审视;亲缘性是对地域文化的情感审视;稳定性是对地域文化的价值审视;动态性是对地域文化的历史审视。把握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利于正确认识地域文化,促使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在比较民俗学的微观研究领域中是千真万确的。研究者们常常在地域民俗的相互比较中,找到大量风俗的变异现象,用来探索民俗文化发展流变的轨迹。但是,这种变异现象,在民俗传承的宏观领域中,又常常受到历史文化源流的制约,形成大量同源、同形态、同意义的民俗,成为民俗流变的根基。从广泛的民俗文化圈观察,同质民俗是基础,多种变异是形式,这在比较民俗学的宏观  相似文献   

7.
<正>民俗节日是人们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庆祝或纪念某些历史事件、人物或自然现象的文化活动。黄河流域的民俗文化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黄河流域的民俗节日文化,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历史和文化内涵,有助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的特点和内涵,有助于推广和传承地方文化,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从未来发展来看,研究黄河流域的民俗节日文化有助于促进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增进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二人转在全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引起广泛重视,学术界对二人转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且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从历史的角度、本体的角度、审美的角度和文化的角度进行多维探讨.这其中文化研究是最具价值的研究领域,关于东北民俗生活对二人转表演特色形成的重要影响的研究,关于东北民俗神话对二人转的角色设置影响的研究,关于东北民俗语言对二人转的唱词、说口的语言特色形成的影响的研究等,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拓展与突破.这不仅在推动二人转地域文化研究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价值,而且在正确认识、评价、保护和开发东北地区的区域性文化资源,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湖北黄冈C村的清明扫墓习俗,进行了描述和过程事件分析,清明扫墓是寄托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同时也分析了相关的民俗事象的变迁,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结果,其功能和意义也发生了变化。如何更好地传承民俗文化与事象,关键在于对传统民俗的恢复和保持,培养相关的民俗传承载体。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丰富的民俗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明醒 《社科纵横》2006,21(8):130-131
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是在民俗活动中产生,在民俗活动中发展的。中国古典哲学是民间美术造型的理论基础,民间美术造型通过民俗活动传承哲学思想。民间造型艺术传承具有家族的、民族的、宗教的、地域的特征,民俗活动是主要的传承方式。民族、地域、古今、中外差异形成了我国造型艺术审美的丰富性和艺术风格多样性,同时讨论了中外交流和传统保持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户县农民画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它的诞生与发展受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区域民俗文化、社会生活环境以及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纯朴、古拙、粗犷、强烈的艺术特色,它主要以户县美丽的田园风光、逼真的农家生活和丰富的传统民俗等为元素,多以主观性的构图、夸张的造型、强烈的色彩进行画面的表达,增添了画面的装饰性与趣味性,从而使其成为一枝耀眼夺目的艺术奇葩。  相似文献   

12.
一般说来,中国传统文化可划分为上层文化和民间文化,各个地区的民俗是形成民间文化的重要源泉。民俗内容丰富,举凡平民百姓的信仰崇拜、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岁时习俗、娱乐演唱等等均可列入,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故也有称之为民俗文化的。北京的民间文化(或民俗文...  相似文献   

13.
萧红作品审美风格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作品审美风格刍议王秀珍每个有作为的作家都要按照各自的审美选择,寻找自身的归属,并且以独立的特色而自居。萧红也不例外。萧红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充满着忧郁的灵性,但又不囿于忧郁和哀伤,在忧郁中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一说起忧郁,人们马上就会将...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数字化与民俗研究的结合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它以数字信息理念和技术手段,构建数字民俗文化环境,把传统的民俗资料和人文研究转化成数字程序、数字典藏和数字研究,有效地解决传统民俗保护、传承和分类的难题.本文旨在总结数字民俗学在具体实践中的经验,试图从方法论的角度思考数字化在民俗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由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青海省民俗学会会长赵宗福先生主编的"青海民俗文化论萃丛编",于2016年11月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套"丛编"以物质民俗、礼仪民俗、岁时民俗、信仰民俗、口承民俗、艺术民俗、田野民俗、理论与应用民俗等8个民俗专题,以及"河湟"花儿、昆仑神话2个具有青海特色的民俗事象,分卷编纂,共选编250多篇学术论文,编纂成近300万字的10本论文集青海是民俗文化的富矿区,民族众多,文化多元,青海民俗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魅力,深入调查研究各类民俗事象,既有现实  相似文献   

16.
贺晓武 《社科纵横》2010,25(11):90-92
洞头的"灯舞文化",是少有的独特民俗。从审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这种仪式化的表演,确实给予渔民情感慰藉,更满足了他们的审美需要。它的传说、仪式表演,其实根植于当地人们的现实需要和审美需要。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温州,要发扬洞头"灯舞文化",应该保留民间的元素减少商业气息,这样才可以增强人们的审美交流,建立真正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与传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俗文化伴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它一经产生就规约了特定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并呈现出群体性、传承性、地域性、寄托性和形象性特征.鉴于民俗文化具有社会认知功能、启蒙教化功能、道德规范功能和心理调适功能,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必须重视民俗文化的传承.实施传承的策略与举措为:甄别评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传承适应人民群众多元文化需求;舆论引导,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辨识力,使之自觉地做到知与行统一;资源开发,构建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壮大我国文化产业;树立典型,推广其先进经验,促进优秀民俗文化传承扎实、快捷、卓有成效地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18.
徐海翔 《社科纵横》2006,21(1):122-123
从女性民俗文化的起源和在民俗艺术中的表现形式及内容,论述中国女性文化的重要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曾应枫 《探求》2023,(4):78-83
广府所处的地域是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千百年来形成了既传统又开放,既守旧又包容的礼数,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特别在丰富与发展广府民俗方面更是表现了时代的传统性、即时性和创造性。本文以民俗文化中民众参与程度最多的波罗诞(南海神诞)、北帝民间信仰、扒龙舟等等,诠释广府民俗文化礼数的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北京歌谣的价值有重新审视之必要,就其地理叙事方面而言,除具有地理意象、地理图像和城市空间的广泛蕴含外,还具有审美和“召唤”的功能。北京历史文化的记忆,以歌谣而展现;北京独特的地域特质和文化空间因歌谣而丰富。从北京歌谣的地理叙事中可以见出,其地理意象的跳跃性、地理蕴含的多义性和文化空间的交错性,充分体现了北京城立体的、层叠的人文景观。地理叙事的介入,在审美上为北京歌谣增添了质朴活泼、清新灵动的地域特色,从而也丰富了既往历史向度研究的单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