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艺术实践的诸多创新和实验使传统美学理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艺术和非艺术界限的模糊迫使美学家们对艺术定义进行重新思考.丹托的艺术界和迪基的艺术体制理论使我们的关注从"何为艺术"的关涉艺术内在属性的本质主义追问转移到"艺术品资格何以获得"的体制性的外部研究上来.美国社会学家贝克进一步发展了迪基的体制论,将艺术世界视为艺术实践的参与者在惯例的作用下反复合作的动态关系网络.无论是在后分析美学还是实证社会学的路径下,"艺术界"理论的演变给当代美学指明了一条新的思路,即摆脱传统哲学思辨的束缚,重新审视艺术与社会历史语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如果我们将人类的艺术能力视为自然进化的结果,那么便可以对所谓"人的本质"乃至"劳动创造人"等命题得出不同于以往的理解和认识,并重新揭示"艺术"与"工艺"之间的深刻联系.艺术制度的确立,将原本一体的"艺术"与"工艺"区别开来,这虽然给人类的想象力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创造空间,同时也造成了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疏远与脱节,从而给康德美学提供了土壤.康德虽然为人类的情感和想象活动开辟了独立的审美空间,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但同时也容易产生两种误导.一是将"美"和"艺术"等同起来,二是将"艺术"和"生活"割裂开来,其结果反而遮蔽了人们对艺术本质和文化本身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现代艺术逐渐丢失了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使一场艺术的"革命"渐渐沦为美学的"骗局".  相似文献   

3.
《求是学刊》2018,(1):24-30
"现代性"是西方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重要概念,对现代性危机中传统形而上学的命运进行思考是近现代哲学共同关切的主题。作为对话形而上学的核心领域,现代性的审美批判话语开启了思辨艺术理论重建形而上学的诸多尝试。然而,这种理路却使其对形而上学的扭转陷入了困境。超越此局限,马克思哲学对艺术之思与思辨之思进行了双重审视,并在更高的理论平台上为形而上学的现代建构寻找到了出路。  相似文献   

4.
关龙艳 《学术交流》2008,43(5):166-169
以温庭筠、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诗歌独树一帜,被称为"温李新声".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人群体用全新的审美视角与价值尺度,将"温李"一派精致绮丽的风格、朦胧迷离的意境、感伤缠绵的情调与西方的诗学理论相结合,开掘出新诗的艺术特质.可以说"温李新声"唤醒了新诗的旧梦,同时现代诗派也用现代的眼光照亮了以温李为代表的晚唐诗歌.  相似文献   

5.
赵霞 《社科纵横》2007,22(1):99-100
乔琪.奥基弗是成名于20世纪初的美国女画家。她生长的时代正处于美国急剧发展的时代,艺术的中心也逐渐由欧洲的巴黎转移到美国的纽约。奥基弗以她独特的才华和对艺术终生不渝的热爱奠定了其在美国现代艺术领域的重要地位。颜色和类似音乐旋律的画面形式是她一生的创作理念,充满幻想和神秘色彩的花卉是奥基弗艺术的代表。她的艺术为以后的女性主义艺术家带来了启发,对美国现代艺术的发展起了开拓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美珍 《学术交流》2013,(1):173-176
陈师曾是民初画坛上的重要人物,其艺术主张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的现代转换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主张"文人画不求形似,正是画之进步",既体现了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坚守,同时也是在"采人之长,补己之短"中对中国画现代转换的理性思考。这种坚守中的变革影响着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现代转换的探索,成为中国绘画寻找现代转换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5,(12):121-125
20世纪初徐州美术与"铜山书画研究会"、"欧亚艺术研究会"、"徐州艺专"密切相关。以"铜山书画研究会"为代表的早期艺术社团的创建使原本松散的徐州美术力量得以整合,为"彭城画派"形成奠定了基础;"欧亚艺术研究会"的建立,适应中西艺术会通和构建美术公共领域的时代需要,促进了徐州美术的现代转型;"徐州艺专"是徐州地区乃至于全国较早建立的现代性专业美术教育机构,其所培养的大批优秀人才不仅为当时徐州美术发展而且为后来中国美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8.
刘素英 《唐都学刊》2005,21(5):128-131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创作及其艺术观念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认识和把握苏轼的艺术观念,并揭示这种观念形成的文化原因,探索苏轼在他的时代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对现代人生的价值取向与创作亦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孟姝芳 《求是学刊》2012,39(2):135-139
民国时期著名的艺术史家滕固对艺术所持的观点与同期的其他艺术研究者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他研究旨趣突破了艺术的外部研究,转而注重艺术本身的研究,将研究的立足点放在了艺术作品自身,看重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强调艺术自身的独立自主.滕固的这种独立自主的艺术观念主要通过其“艺术自律性”的艺术本体论、“敏锐的风格分析”的艺术认识论和审美价值判断的重新确立三个方面来得以体现.这种独立自主的艺术观念,不仅体现了现代艺术学发展的新趋向,而且为现代艺术学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及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党兴 《社科纵横》2008,23(7):87-88
西学东渐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大背景,作为现代作家,林语堂从出生那天起就打上了这种背景的"胎记".然而,林语堂的意义却在于不仅能以其"幽默"超越这种背景,给中国文学注人现代性新质;更重要的是:他以"生活的艺术"为核心,对中国传统文化成功地进行了堪称独步的现代阐释,从而丰富了刚刚诞生不久的中国现代文学的世界性品质,从文学上成功地实现了东学西渐.  相似文献   

11.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Marcus)是20世纪法国著名文艺理论家,他直面西方发达工业社会深刻的异化现实,提出用"新感性"美学作为救世良方来医治西方现代文明病症.艺术--审美如何实现拯救人类的任务?他通过对艺术异在性本质的深入研究,建构起审美乌托邦大厦.本文试图对他的艺术异在性理论作具体探讨,以期准确把握其文艺、美学思想的合理内核.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艺术本源论以其独特视角,探讨了艺术理论的根本问题,尤其他关于物与艺术作品、艺术与真理的关系之论述独到深刻,为我们研究及探讨今天艺术理论所面临的新问题,提供了艺术本体论意义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通识艺术教育是聚焦人文、审美及素质的教育.具有"美德"育人、"人文"育人、"大美"育人的功能与意义.针对目前通识艺术教育在实际教学落实中的课程内容、结构、设计特色等存在的问题,探究通识教学实践改革与创新策略,进一步提升艺术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核心引导力、文化素养与艺术审美、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4.
原始艺术被人们称为"亚艺术",是人类艺术发展史的早期阶段.它的无拘无束的模仿,简单纯粹的情感,抽象、简约、程式化的艺术特点,让无数当代艺术大师叹为观止.艺术虽然在不断向前发展.但是在光速一般变化的世界里,现代人对原始艺术仍然有一种感动和迷恋.这是对现代和后现代社会所缺失的东西的一种弥补,是一种精神的回归.这种回归并不是重新返回到起点.而是从更高的层次和认识上去体验最初的精神追求.自20世纪,艺术家们已经开始启程,野兽主义、表现主义、达达主义等不同流派用自己的风格来重新体验原始艺术精神,但是这种精神的回归并没有完成,它需要在回归中去寻找人类更高的精神享受.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从其一贯关注的"存在的遗忘"这一最根本的哲学之思入手,考察现代性问题。关于现代性问题,虽然他只是简短地概括过其主要的五种表现形式,并未专门著文探究,但其对技术主义的批判、对文化的反思却是贯穿于其哲学思考的始终,显示出海德格尔对现代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力。对现代性问题的概括与关注起于对"物性"探索的迷误,对现代性问题的解决则依赖于艺术的拯救。  相似文献   

16.
温庆新 《求是学刊》2020,47(2):163-171
"为人生而艺术"作为现代文艺批评与创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对现代读者品读《红楼梦》等古代小说亦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为人生而艺术"的视角,现代读者往往从特殊的时代背景重新挖掘《红楼梦》的文本内涵与艺术魅力,最终形成借品读《红楼梦》进行自我情感或思想宣泄的个体阅读体验,并促使现代读者在理想实践与社会变革的双重压力下进行人生意义的探索"。为人生而艺术"与《红楼梦》现代品读的双向互动,表明一种社会文艺思潮的流行可以借助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品评进行细化,以便推动个体接受者通过具体作品展开相应的人生思索。而读者个体对人生价值探寻的过程,有助于细究文艺思潮形成社会影响的方式,探讨文学经典作品如何借助一定的文艺思潮来影响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文化趣味与艺术品位。  相似文献   

17.
柏格森美学有许多不同寻常的地方,其中最令人诧异的是:他既认为艺术是揭示现实的主要手段之一,又从未全面阐发他此类的美学思想;他的美学专著<笑>对艺术的作用做了详解,①也不过用了二十页的篇幅.或许正是因为柏格森在这一方面没有做过集中专门的研究,他的艺术观念至今还罕有人知;T.E.休姆是英国一位唯一有影响的柏格森美学研究者,写过<柏格森的艺术理论>(1924)这本大作,②对柏格森的思想却有些误解,这点容后细说.  相似文献   

18.
艺术的终结 ——阿瑟·丹托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下,阿瑟·丹托从艺术哲学的角度讨论了哲学与艺术、叙事与艺术史、意识形态与艺术界的关系.他认为,西方艺术史就是哲学剥夺艺术权力的历史.伴随艺术自我意识的到来,那种不断进步的、以叙事结构的艺术史终结了.而在某种意义上,"艺术的终结"恰恰表明了艺术的解放."后历史"的艺术为艺术转向人性的目的提供了可能,但这种艺术终结的叙事,是否又是一次乌托邦的精神想象.  相似文献   

19.
刘世文 《阅江学刊》2015,(2):114-120
借助于新媒体技术之威,新媒体艺术成为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形态。与新媒体艺术实践的活跃相比,新媒体艺术批评显得滞后和不尽如人意,亟需建立一套有效或恰当的新媒体艺术批评机制。建构新媒体艺术批评理论,需廓清艺术批评、媒介批评和艺术媒介批评几个重要概念,阐述其内涵及相互关联。新媒体艺术批评需要建立在"五要素"即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媒介的基础上,以适应当代社会文化的变化和新艺术实践。  相似文献   

20.
赵江滨 《浙江学刊》2005,(2):109-114
<无名书>是现代著名作家无名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倾注毕生思想和艺术才力创作的大书,蕴含了他的大文化追求,渗透了他独特的艺术主张.本文从<无名书>的创作过程、艺术结构、主人公印蒂的形象蕴含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这是一部充满生命骚动与思想深度的"诗与哲理"小说.它的现代文学史的开创性贡献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