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42年青海牛瘟案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42年秋,青海境内的草原上发生了特大牛瘟病疫。灾情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拨款赈济、抚恤治灾、减免赋役、设置防疫机构等一系列措施。本文依据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料,在重新回顾、梳理、剖析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同时,对青海牛瘟案妥为处置的历史背景及民国政府的赈灾状况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2.
清代设置驻藏大臣简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清朝,西藏实为一行省,其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与其他各省相仿。驻藏大臣受封于中央朝廷,是西藏地方政府的首脑,有自己的办事机构——驻藏大臣衙门。清王朝所派之驻藏大臣大多为副都统、内阁学士、侍郎等二品大员,其品级相当于其他各省的总督、巡抚或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大臣的设置,对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安定西藏地方、促进西藏社会发展等均起有很大的作用,并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清王朝设置驻藏大臣的起因、起始年代以及驻藏大臣的人数、政绩得失等问题,略作评述。  相似文献   

3.
《画外有清音——中国画里的音乐史》是一部融图像与音乐为一体的著作,该书作者运用音乐图像学、文献与文物互证的研究视角,以图像史料为主轴,串联起中国音乐史的发展脉络,呈现出多元文化交流互动与融通的生动历程。这为中国音乐学术研究提供了有益思路与经验,也让读者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本文从该书的多重研究视角、文化多元化呈现、章节标题的严谨设置以及主旨内涵凝练等方面对其进行解读和评述。  相似文献   

4.
明朝经营东北边疆地区,对当地女真和蒙古等族进行招抚,设置了众多的羁縻卫所。这些羁縻卫所,在实施明朝统治,加强边疆与内地的经济和文化联系、促进各族社会发展上,曾起过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有关羁縻卫所和羁縻政策的问题,进行一些必要的考察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吐鲁番维吾尔族部分宗教人士有编撰宗教诗集用以宣教的习惯。他们用四行短诗形式整理主题,收集资料,对各类社会问题进行评述。他们的宣教诗歌主要在清真寺讲经过程中使用,诗歌内容反映了当地维吾尔居民所面对的社会现实,以及宗教人士对待社会问题的态度。他们用诗歌所编织的社会批评话语体现积极维护道德规范体系的责任心和热忱,其实质是伊斯兰教与维吾尔族本土文化的互动融合,也是伊斯兰教本土化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6.
我国湘西地区因为竹林茂密等方面的问题,一直以来竹编工艺都十分发达,尤其是背篓,更是当地工艺技术的典范,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实用性较强、应用广泛,是当地居民生活中的重要工具.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现代工具已经逐步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为了更好地对背篓文化进行传承,就需要对当地的背篓进行转型.本文将对湘西背篓的编制工艺以及种类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对背篓的文化开展阐述,从而对背篓的当代转型途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来到黔城,时间最好是黄昏。在与古城隔江对峙的山上眺望古城,夕阳的余晖映红滚滚而去的江水,也映红了对面的一片白墙黛瓦,还有那高挑的芙蓉楼。古城西临水,南伴沅江,东北两面均依山为屏。县署舞  相似文献   

8.
我国湘西地区因为竹林茂密等方面的问题,一直以来竹编工艺都十分发达,尤其是背篓,更是当地工艺技术的典范,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实用性较强、应用广泛,是当地居民生活中的重要工具。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现代工具已经逐步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为了更好地对背篓文化进行传承,就需要对当地的背篓进行转型。本文将对湘西背篓的编制工艺以及种类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对背篓的文化开展阐述,从而对背篓的当代转型途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编撰体例、研究角度、研究思路等方面对《神秘的东北历史与文化》一书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0.
兰州市流动人口调查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大规模问卷调查基础上,对兰州市流动人口的民族构成、结构特征、生活、就业状况及其社会互动关系等内容进行了逐一描述、归纳,对目前出现的有关表象作出了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11.
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犹太民族以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并为人类贡献了大量杰出人才。犹太人杰的超常涌现与犹太民族视学习为敬神的宗教观念和崇学尚智的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 ,而以家庭、会堂、犹太中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 ,开放的民族心态 ,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 ,备受迫害的民族流散经历所激发的民族意识 ,本民族杰出人物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励作用 ,则共同形成了犹太人杰超常涌现的精神沃土  相似文献   

12.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8年,费孝通先生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文,时至今日已20年了.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尽管在讨论过程中呈现出的是分歧与共识并行的局面,但是这些讨论都促使这一具有结构论特点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本文拟就学术界在近20年里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工作做一个述评.  相似文献   

14.
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法规 )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自治权。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而具有法律性质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要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但自治法规不能规定和约束上级国家机关。制定机关和批准机关对于自治法规都享有“半个立法权”的说法 ,实际上是把报请批准自治法规视同提请审议自治法规案 ,把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法规制定权等同为拟定权。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的规定 ,是一项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一大特点。在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和适用范围问题上的分歧 ,源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5.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民族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其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繁荣兴旺的时期,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多民族的存在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等等.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西藏地方之动乱最先在拉萨爆发,且此后该地一直为主要战场,故而这场以拉萨为主要战场的整个西藏地方的动乱局势被通称为"拉萨动乱".该乱事虽在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下发生,但其性质不同于内地各省响应革命的行为,难以归于"革命"范畴,更不属于辛亥革命起义的一部分.所谓辛亥"汉藏冲突"这一定性并不妥当,称其为清驻藏陆军与藏族民军间的混战更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8.
赵旭东 《民族学刊》2022,13(8):1-12, 153
基于共同性意识构建的铸牢要求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吸附力和统摄力,一多辩证的基本问题关怀容括了人群社会之中“一”和“多”问题的共同存在。费孝通所提多元一体格局有着范围上的伸缩性,从个人到民族,再到世界性的存在,这种伸缩范围所体现出来的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共同性意识的建构需要基于多元一体的理解来构造出一体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未来世界将会朝向一种互惠共荣的文化自觉,这需要从中国文明立场上看世界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多元价值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的可能。从人之向善的共同性追求上寻求共同体价值的实现,这种文化自觉将会有助于以共同性意识构建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下的构造与铸牢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论近代中国海关缉私制度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海关行政管理权也落入代表外国侵略势力的外籍税务司手中,致使海关不能独立自主地行使缉私权.20世纪20年代,随着民族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趁机收回部分海关主权,整顿加强海关缉私工作,逐步确立了近代中国的海关缉私制度.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