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各种文体中,散文无疑是最具民族传承性的一种,它和中国传统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而中国传统文学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就是意境.中国现当代散文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意境体系.这既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在现当代文学领域中的一种传承、一种延伸,也影响甚至决定着新世纪中国散文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2.
现代散文文体观念一开始就表现出文体上的自觉与成熟,注重散文文体建设;但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散文观念的偏差与文体意识的失落,散文文体发展也面临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后,散文观念的多元化倾向,散文文体体式呈现出多种多样.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演变轨迹不仅清晰可寻,而且体现出古今文学的历史传承与现代性延展的整合性.但就目前研究情况而言,对其进行整体、系统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和粗放.鉴于此,本文从古今文学的传承与演变,散文的模糊混用与清晰划一,散文的坚守与破体,以及散文的审美性与自由性等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散文在百年演变过程中的不同文体观念、文体形态、文体特征和文体精神,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现代散文史做出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赵秀媛 《东岳论丛》2001,22(4):125-128
在风云际会的 2 0世纪 ,中国与西方散文曾发生过两次深刻的遇合 ,并由此引发了中国散文文体的现代性革命。余秋雨散文在 90年代出现 ,引领了中国散文文体的第二次革命。余秋雨散文所表现出来的新质 ,诸如文体的自由开放、理性精神、大散文格局、以及散文的世俗化努力等 ,为中国散文在新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资探讨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对底层生存困境与命运悲剧的深沉悲悯,对个体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叩问,对历史长河中一个个鲜活生命的人性深度开掘,构成了新世纪散文精神呈现出的几个新的基本走向.新世纪散文风头正劲且正在酝酿新的精神与艺术变革,我们对此有足够的乐观和期待.当然,在散文呈现出的令人目眩神摇的文体狂欢情境中,创作者还应该坚持住散文的真实品质和自由品格,应该坚持散文的理性思索和诗性追求,更应该葆有悲悯的情怀和坚守住道德的底线.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散文的命运是坎坷的。从来没有任何一种文体象散文这样,历年来始终疾呼“振兴”却又始终振兴不起来。虽然《文艺报》、《安徽文学》、《散文》等报刊已对散文的复兴发表了许多文章,但厄运却始终象影子一样在散文身边萦绕徘徊,以至于一些评论家对这种曾使我们骄傲的文体几乎不屑一顾。去年评坛还出现过这样的结论:散文正走向灭亡;散文本来就是多余的文体;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到晚明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时期,散文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小品文称道于世.小品这种新兴的散文品种,在晚明时期崛起并繁荣,淡化了秦汉、唐宋以来散文“明道”、“载道”的传统功能,而大大加强并彰显了散文的审美内容,使其成为具有现代意义的散文,带来了散文观念和散文文体的大转变.对于这种新兴的散文如何认识,笔者想谈三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每一种文体的发展史都联系着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它反照出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趣味的变化.选择文体就是在选择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写作来说,选择散文这种文体就意味着女性主体面对琐碎平庸的日常生活所坚守的先锋姿态;而在女性散文的终极意义上,则是言说方式与生命形式的等同,从而使散文写作超越文体限制,达到自由之境.  相似文献   

8.
席扬 《人文杂志》2001,(6):89-93
本文从"士文化"与散文表达选择、文体选择的心理动因与情感蓄势,知识分子文化焦虑体验的"现代化"转型与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时代创造诸方面,讨论了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文化心理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散文家从魏晋南北朝起便有着比较自觉的文体意识。这种文体自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散骈并用;二是诗文互渗。中国散文文体裂变的先兆发端于晚清域外游记,但过去的文学史家只关注重大的事件、外在的口号之于散文文体变革的意义,却忽视了可能引起文体裂变的那些处于萌芽状态、混沌一片,因而是更曲折潜在的隐性因素。文章还考察了梁启超的新文体,指出新文体散文仍属于旧文学的范畴。一方面,梁启超将我国杂文学传统的优势和缺点发挥到极致;另方面,他启迪了中国散文的新变,促成了现代散文格局的重构。  相似文献   

10.
近代散文在新旧文化潮流交替中经历了4次重大转变:鸦片战争前后,以龚自珍、魏源等人为代表的散文创作表现出衰世批判者的理性精神,标志着散文近代化初期的最高成就;从19世纪初起,冯桂芬、王韬等人又以改革者的开拓气概,把近代散文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阶段;在与甲午风云结伴而来的近代散文变革高潮中,梁启超等维新变政者的文体创新开创了一代新文风;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前后,秋瑾、邹容等民主革命家散文的语言革新迈出了近代散文带根本性变革的步伐,对近代白话文的形成及文体拓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代散文的这一创作主流与恪守传统却又起着微妙变化的散文流派汇成中国散文走向近代化的多重变奏。  相似文献   

11.
散文文体论     
散文文体论魏饴散文这种文体在我国产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我们今天判断一篇作品是不是散文,却常常很费脑筋。同一篇作品,或云通讯、或云小说、或云散文,这种众说不一的情况并不少见。探其缘由,即在于我们对散文文体的含义、范畴和特征还缺乏明确的把握。本文...  相似文献   

12.
王兆胜 《河北学刊》2023,(4):112-119
中国现当代散文有各种各样的概念,充满丰富性、复杂性、含糊性、矛盾性,呈无序状态,可从散文的文类文体、语体文体、主体文体、时代文体对之进行归类。散文概念中存在不少难解之谜,是易被学术界忽略和遮蔽的,需要从散文理论话语角度进行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更需要以清醒的理性建构意识,运用科学方法与现代意识实现跨越式发展。散文理论话语建构要整合古今中外的理论资源,强调经典化进程,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兆胜 《江汉论坛》2007,21(5):115-118
20世纪以来的中国散文研究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与小说、诗歌等文体的研究相比,它仍然处于较低的层次,尤其在散文理论建构等方面尚处于有待突破的"瓶颈"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研究队伍薄弱、过于倚重西方概念和理念、理论建设有欠自觉等.可喜的是陈剑晖做出了巨大努力,成为新世纪中国散文理论建构的一块界碑,当然他的研究并非无憾,在有些看法和结论上也还有值得商榷和探讨之处.  相似文献   

14.
"真情实感"论在理论上的十大漏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期散文文体研究笔谈,邀请到四位分别出生于20世纪三十、四十、五十、六十年代的学者参加。四位学者长期关注、从事中国现当代散文创作和理论研究,对于散文文体问题卓有心得。孙绍振教授以黑格尔式的辩证法,对真情实感论的十大漏洞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范培松教授认为一部散文文体的变革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散文写作中自我的蜕变历史;陈剑晖教授将学者散文的文体特征归纳为内敛性的思维方式、生命的本真呈现、智慧写作和自由心灵四个方面;王兆胜编审认为当前中国散文出现了严重的失范,迫切需要解决散文的文体异化问题。四篇论文由于作者的知识背景、学术结构、观照视域、审美经验的不同,构成了令人回味和反思的理论对话空间,我们相信这种对话,一定会促发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进一步深思和争鸣。  相似文献   

15.
本期散文文体研究笔谈,邀请到四位分别出生于20世纪三十、四十、五十、六十年代的学者参加。四位学者长期关注、从事中国现当代散文创作和理论研究,对于散文文体问题卓有心得。孙绍振教授以黑格尔式的辩证法,对真情实感论的十大漏洞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范培松教授认为一部散文文体的变革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散文写作中自我的蜕变历史;陈剑晖教授将学者散文的文体特征归纳为内敛性的思维方式、生命的本真呈现、智慧写作和自由心灵四个方面;王兆胜编审认为当前中国散文出现了严重的失范,迫切需要解决散文的文体异化问题。四篇论文由于作者的知识背景、学术结构、观照视域、审美经验的不同,构成了令人回味和反思的理论对话空间,我们相信这种对话,一定会促发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进一步深思和争鸣。  相似文献   

16.
从"破体"到"失范"——当前中国散文文体的异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期散文文体研究笔谈,邀请到四位分别出生于20世纪三十、四十、五十、六十年代的学者参加。四位学者长期关注、从事中国现当代散文创作和理论研究,对于散文文体问题卓有心得。孙绍振教授以黑格尔式的辩证法,对真情实感论的十大漏洞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范培松教授认为一部散文文体的变革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散文写作中自我的蜕变历史;陈剑晖教授将学者散文的文体特征归纳为内敛性的思维方式、生命的本真呈现、智慧写作和自由心灵四个方面;王兆胜编审认为当前中国散文出现了严重的失范,迫切需要解决散文的文体异化问题。四篇论文由于作者的知识背景、学术结构、观照视域、审美经验的不同,构成了令人回味和反思的理论对话空间,我们相信这种对话,一定会促发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进一步深思和争鸣。  相似文献   

17.
学者散文的文体特征与文体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期散文文体研究笔谈,邀请到四位分别出生于20世纪三十、四十、五十、六十年代的学者参加。四位学者长期关注、从事中国现当代散文创作和理论研究,对于散文文体问题卓有心得。孙绍振教授以黑格尔式的辩证法,对真情实感论的十大漏洞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范培松教授认为一部散文文体的变革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散文写作中自我的蜕变历史;陈剑晖教授将学者散文的文体特征归纳为内敛性的思维方式、生命的本真呈现、智慧写作和自由心灵四个方面;王兆胜编审认为当前中国散文出现了严重的失范,迫切需要解决散文的文体异化问题。四篇论文由于作者的知识背景、学术结构、观照视域、审美经验的不同,构成了令人回味和反思的理论对话空间,我们相信这种对话,一定会促发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进一步深思和争鸣。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散文概念与中国文章内涵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偏角,如果不顾及中国传统特性,就会出现断裂与矛盾.向西方看齐,以西方标准来衡定中国传统散文,并建构具有现代性的近现代中国散文,这是新文学运动以来比较一致的倾向.这固然带来了近现代和当代散文的突围与发展,但也使其离中国传统越来越远.如果站在向传统转换的角度,以中国传统文化流失与保存交织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就会看到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散文有着独特的价值,一直不为人重视的散文文体将会获得新的价值增殖,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传统文化因素的保留以及它与现代文化的张力关系.  相似文献   

19.
<正> 一中国散文的产生远远先于小说,并为小说的产生准备了某些条件,这是文学史上的事实。五四运动以后,当散文发展到现代阶段,它对小说产生的影响就更加广泛了。这种影响,常常表现为一种艺术上的渗透。散文做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文体,也可以说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潜势力”,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的散文批评观形成于东西文化碰撞的时代语境中,融合社会现实、域外文化和本民族传统三个维度的合力而成,表现为旧中寓新、中西交汇、新质萌生,在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带有鲜明的现代转型特征与创新特质。其对"文道"关系、文章之"法"、言文一致、文体概念等都有独到的观点与看法,在散文批评理念上突破传统走向现代;特别强调创作中的"灵感"因素与"自我"品格,在散文创作主体上追求独立性;设定了与古代散文有着不同阅读"期待视野"的读者群体,在散文接受主体上突出大众性;要求散文的表现形式突出"形散"、创作主题强调"神不散"、意境风格追求情理交融,在具体创作方法上体现了现代散文的风格特征,这些已经具备了现代散文批评的理论要素与理论品格,对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独立与理论体系的形成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