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以《南方都市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的相关文字报道,研究媒体对企业家群体的形象再现。研究发现,报刊媒体对于企业家形象再现的充分性和真实性有待提高。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谢天勇 《江淮论坛》2013,(4):158-162
文章以《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创刊以来总计203篇同性恋群体报道为例,考察发现同性恋群体媒体形象由过去长期被贴上"性变态"、"精神问题"等标签,被认为生活方式混乱,传播艾滋病,是一个被极其边缘化的群体,正在向"时尚群体"、"出色人群"转变,同性恋者不再默默无闻,逐渐频繁走入人们的视野,并成为公共事件、公共决策中的重要角色。文章分析了产生这些新特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就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小说创作来看,每一个文学潮流代表性的作品中都存在着生动而丰富的"大众形象",然而以"大众形象"为视角的小说研究却少之又少。"大众形象"虽在不同时代语境的小说作品中体现出相异的涵义,但他们具有匿名性、静态性、文化逼真性等共同的特质。在文学作品中,"大众形象"主要以文本难点或者文本"顽症"的曲折方式来协助完成文本主题意义的建构,这首先在于"大众形象"身上交织着复杂的集体无意识与社会意识。同时,"大众形象"在事件冲突所支撑起的意义场域具有一种驳杂的动态性,这也是构成"难点"与"顽症"的重要原因。"大众形象"不仅丰富地体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新旧力量的相互交叠、重合、对抗以及妥协,而且还如滤镜般折射了作家审视和反思历史现实的价值立场与基本态度,成为解读转型社会特征的另一种独特方式。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率先倡行婚恋自由的新式知识群体具有怎样的大众形象?通过分析陈济棠治粤时期广州报纸的学界婚恋纠纷报道,显示这时期新式知识群体组成的"学界",因为主张、实行婚恋自由特别是性爱自由,在拥有最多读者的社会新闻版面上呈现出整体负面形象,不仅未能成为继传统文人失去楷模作用之后的社会新表率,反而成为当时政治当局与社会大众眼中的异端。  相似文献   

5.
刘克杰 《阴山学刊》2007,20(2):58-60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背景下,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农民工也逐渐成为当代艺术家所描绘的对象。通过对“89后”的美术作品中的农民工形象进行分析,关注农民工的心态,可以揭示在当代艺术家笔下的农民工形象所承载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6.
靖鸣 《学术论坛》2005,(2):157-160
文章主要论述异常群体、弱势群体、越轨群体等特殊群体社会问题的媒体运作。异常群体社会问题媒体运作关键是要了解采访对象的性格和心理;打消采访对象的顾虑;报道不能煽情、炒作。弱势群体社会问题的媒体运作既要反映问题,又要解决问题;报道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越轨群体社会问题的媒体运作不宜过多过滥。  相似文献   

7.
论大众媒体对消费文化的建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燕道成 《中州学刊》2005,(6):239-242
随着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大众媒体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大众传媒对消费文化的建构作用不容忽视.媒介文化促进了消费意识形态的生成,大众媒体在消费文化和消费生活方式的形成中扮演了"共谋"的角色.大众传媒通过媒体文化左右着消费观念和消费时尚的方向,传播消费文化,建构消费意识形态.大众媒体以引导和刺激消费为切入点,利用自身颇具诱惑力和煽动性的宣传,使人们在休闲、消费和感官满足的快乐之中接受了新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催生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通过制定相关基本公共服务的最低标准,确保不同地区、城乡、不同群体的居民享有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具有自由选择权的基本公共服务。政府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就要使弱势群体与其他群体享有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在弱势群体中,农民工所占比例最高,存在的问题也最为突出。分析农民工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推进农民工与其他群体享有均等的社会保障服务、公共就业服务、义务教育服务、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政策建议,有助于推进我国不同群体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9.
彭飞 《理论界》2005,(11):107-108
目前大众媒体对女性形象的表现和传播,已经与女性的现实存在、生活状态有了相当程度的弥合,但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仍存在男性话语霸权的环境特征,并表现出女性角色的传统化和商品化倾向,以及评判视角的刻板模式化,对女性的价值体现及自身发展有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大众在阿诺德笔下呈现出不同的形象。在阿诺德看来,他们是无政府主义的代名词和社会动荡与不安的根源所在;也是游离于文化概念边缘之外、远离光明的社会渣滓,既受不到文化的熏陶,又得不到美好与光明的眷顾;还是国家亟待教化的对象,需要将其从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提升至较高层次的发展阶段,以适应文化的要求。阿诺德对于大众形象的界定对于我们理解他的文化理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民工群体的分化及其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民工群体的分化,直接关系着“三农”问题的解决、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谐社会的建构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深入分析农民工群体的分化特点与现状以及当前农民工群体分化的主要障碍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当前应从改革户政工作,加强农民工就业培训,依法保障农民工权益,消除市民对农民工就业歧视心理和行为等措施,合理促进农民工群体分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突发性群体事件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和对抗性,极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社会管理带来严重危害,甚至引发公众恐慌和社会动荡。面对突发性群体事件,新闻媒体应当在维护国家利益、服务社会稳定、满足公众需求的前提下,及时、客观、全面地报道事件进程,并通过有效的新闻监督,促进社会矛盾和危机的化解。与此同时,新闻媒体还要找好角色定位,正确处理好事件报道与接受管理、履行社会责任与扩大自身影响、工作热情与理性思考、单兵作战与分工协作等关系,使公众舆论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共同促进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圆满解决。  相似文献   

13.
徐叶彤  康健 《兰州学刊》2014,(3):181-185
现代社会女性参与体育的数量和程度都较之以往有了大幅的提高,不论是在规模宏大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还是在地区性的小型运动会中,女性运动员靓丽的身影和矫健的身姿都随处可见,也正是女性对现代体育的广泛参与,才使得现代体育更具活力和生命力。但与此相悖的是,在大众媒介的体育传播中女性体育并未得到与其贡献相称的关照,甚至大众媒介体育传播中对女性形象还进行了刻板、扭曲的塑造和再现,这种失范化的再现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王霞 《南方论刊》2020,(4):77-79
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被媒体所笼罩,网络舆论场的力量无处不在。党的形象更多是靠媒体的传播来形成的。党在各类媒体传播中树立的形象,基本上就代表了党在当下的大众形象。"媒体是政府的梳妆台",各级党组织须将媒体"形象营销"视为扩大党的影响力、树立党的良好形象的新机遇。党的媒体形象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强化互联网思维。党要善于发挥媒体管理优势,主动设置议程,积极策划各种"塑形"活动;主动发布信息,牢牢抓住话语权,抢占舆论制高点,助力党的媒体形象建设;精心准备每一场新闻发布会;抓好舆情分析,建立预警机制;提高领导干部的媒体素养,积极培养魅力型的党员领导干部群像。通过精心筹划,积极构建党不忘初心,执政为民;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媒体形象。  相似文献   

15.
苏奎 《兰州学刊》2010,(9):154-157
当下文学受社会农民工潮流的影响,对进城农民的描写形成一个创作的潮流。当下小说从不同的角度以及不同的场景设置,构成了相对完整的农民工形象心理流变的历程图。作家并没有单纯描摹进城农民生存境遇,而是把农民工放在城市与乡村两种文化的冲突下,进行叙述,展现了进城农民在两种文化夹缝中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6.
一个群体的社会称谓反映了主流社会对该群体的总体认知和评价。在历史长河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外出人口拥有众多的社会称谓,如流民、盲流、打工妹打工仔、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等,这些社会称谓与主流社会对其的接纳程度相吻合,因此形成的农民工社会形象是在农民工主体缺位的背景下由主流社会根据自身需求而进行的一种适应性塑造。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核心,亟须通过社会的全力合作,引导农民工主体回归,最终实现农民工相关社会称谓的消亡。  相似文献   

17.
以现阶段婚姻杂志的有关女性第三者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在其中女性第三者被主要描述成无可奈何的受害者、惟利是图的吸血鬼、破坏家庭的祸水形象.这三类形象是媒体通过事实框选和话语修辞两种手段建构起来的,它反映出中国大众传媒中新闻报道的意识形态虚拟表达和对女性形象的消费与浪费.  相似文献   

18.
董昕 《河北学刊》2020,40(5):163-167
<正>引言相比于其他国家,当代中国乡—城人口迁移的最大特点是迁移的不完全、不彻底,实现了人口从农村的流出,却并未实现人口在城市的定居[1]。住房已成为影响乡—城迁移人口在城市定居主要因素之一,农民工作为乡—城迁移人口的主体,解决其住房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2007年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发布为标志,中国住房保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来自农民工群体的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聚军 《人文杂志》2006,(1):128-133
中国的农民工并非一个高度同质性的单一利益群体,而更像是一个“潜在性”的大利益集团。相应的,农民工群体对城市化存在着明显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认知态度及政策需求,也正是这种显著的差异性事实上将中国的农民工群体区分成了三级四个“隐性”群体。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指出: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跳出“身份城市化”陷阱,对各种与二元户籍制度相联系的福利制度进行同步的改革跟进,否则,由此引发的其他政策并发症将会严重冲淡、甚至导致改革与其初衷背道而驰;再者,城市化必然会涉及到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在这一问题上,应避免先入为主的将农民工视为改革的天然阻力,恰恰相反,如果国家能够提供必要的政策供给,甚至大部分农民工可以成为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20.
何英的《美国媒体与中国形象》是一部具有很高理论素养的著作.该书着重分析了美国媒体名记、专栏作家与中美关系结构中的基本要素(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价值观等)之间互动的情况,以建构主义结构互动观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威胁论”为平台,分析了冷战后美国媒体对华负面报道的理论根源和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