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裴德海博士的《断裂与还原——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历史之迷》(安徽人民出版社)的出版,无疑是值得庆贺的事。这是他在博士论文基础上的又一次提升。作者直面近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人道主义的难题进行了深人的研究,对人道主义思想资源进行了较全面的清理,对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进行了深度的开掘,突破了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既成观点,是一本具有重要理论创新的著作。我以为这本著作的理论观点有以下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有着不同的内涵。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继承了历史上作为道德规范的人道主义,又扬弃了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其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不仅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而且在其成熟著作中都有充分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它在唯物史观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它提出了人类解放的伟大目标和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基本原则,它提出了优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它是唯物史观关于人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内容可以做如下的概括:个人的活动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基石,人本身是社会的最高价值,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既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裴德海 《学术界》2006,1(1):137-143
1980年代人道主义争论已近四分之一世纪,但留下诸多理论疑难至今仍未清理。本文旨在调整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解读眼光,消弭传统认识中的“断裂”现象,反对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分离为截然对立的“历史观”与“价值观”,以期还原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原初状态。其论证途径是从历时性维度论证人道主义并非只是资产阶级的“专利”,从共时性维度论证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与共产主义学说的同构性。  相似文献   

5.
<正>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是当代世界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对这个问题都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是,时至今日,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分歧,需要人们对它深入进行探索.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各个流派,都对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给予极大的关注.它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同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究结合在一起的,从本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研究逐步扩展和深入,并形成两个不同的派别,人们称其为人道主义派和反人道主义派.  相似文献   

6.
马捷莎 《河北学刊》2004,24(3):74-78
在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上,目前国内外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截然对立的"对立论";一种是将马克思主义完全纳入人道主义体系的"归结论"。其实,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之间既不是对立的关系,也不是归结的关系,而是一种交集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一个在国内外长期争论不休的经典话题,但它并非是一个没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历史旧案。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早凸显了这一问题,但无论是"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还是"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对此问题的处理和解决仍都有诸多局限。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之重建增添了现实理由和实践根  相似文献   

8.
黄枬森同志的《关于人的若干理论问题》(见北京大学出版社:《马克思主义与人》,经过修改又发表在《人民日报》上),这是一篇使人感兴趣、受启发的文章。我赞成其不少的观点。但是,对于其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基本思想,我则不敢苟同。本文拟就此发表点不同意见,以求教于黄枬森同志和其他同志。 一、不要贬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黄枬森同志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根据  相似文献   

9.
科学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贯穿始终的价值之维。在马克思主义发生、发展史上,异化史观是从人的先验类本质出发的抽象的、不科学的人道主义;唯物史观则在正确把握历史发展的现实条件和客观必然性基础上确立了人道主义的科学理论形态。通向人道主义目标的现实道路是改造世界的革命化实践。  相似文献   

10.
很久以来,对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研究,无论是基于理论本身还是实践域,都显得步履蹒跚,这种状况显然无助于理论的创新。其实,无产阶级专政学说迄今依然是最为先进的国家学说,它也必然承载着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改革的理论先导。那么,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必然性制度存在是否可以逾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与无产阶级专政是否具有天然的矛盾性?答案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存在着两种内涵:一种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联系的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和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另一种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对社会主义革命前提条件的强调。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总的趋势是前一种内涵日益弱化,后一种内涵不断加强。由于种种原因,马克思主义在俄国走上了一条与在西方相反的道路,即唯物史观的内涵逐渐弱化而革命乌托邦主义倾向日益强化的道路。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中国不具备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条件。但在20世纪上半叶前的中国,一方面,资本主义因素与封建性因素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了空前的残酷性;另方面,救亡成为中华民族压倒一切的需要。无论是减轻民众的痛苦还是实现救亡,都必须用革命手段中断西方式的、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俄国化的革命马克思主义正适合了中华民族的这种需要。随着中华民族独立目标的实现,俄国化的革命马克思主义就逐渐失去了功用,而发展内涵的、建设内涵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被逐渐提到了首位。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现实关怀、实践来源与人民大众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其真正意义上具有"大众性"的特点,具备大众化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科学性、人民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走向人民大众,实现理论自身与人民大众的结合."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前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目的,马克思主义既是大众化的产物,又须走向大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就是使马克思主义面向大众的价值取向从理论变为现实,因此,必须以大众为中心,立足于大众的现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3.
30年代中后期,一些英共知识分子党员不自觉地突破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桎梏,形成了一批有刨见的理论成果,开创了一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英国实际问题相结合的优良风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些英国左派知识分子沿着战前开辟的道路,继续致力于英国本土问题的研究,逐步创造出了一种具有鲜明英国特色的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1956年以后,霍加特、威廉斯、汤普森这三位新左派思想家陆续出版了一批影响巨大的著作,最终将文化马克思主义呈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14.
郑国玉 《兰州学刊》2012,(10):17-20
从发展历程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有不少共同点与相似之处,其中最突出的两个方面是:都是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本民族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都与前苏联有脱不开的关系,都受到了前苏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继承、补充和修正的同时,它与马克思主义存在本质性的分歧.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张对资本主义展开生态批判,经典马克思主义则对资本主义展开政治经济学批判,两者在批判对象、批判视角、批判性质及其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上既有共性也有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具有一系列体现自身本质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表现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表现为其所具有的实践性、开放性和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严整的科学体系,表现为其历史传承、主题、主线和体系结构综合揭示出的理论体系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表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高度融合、理论和实践不断与时俱进、内容及体系严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具有实践性、时代性、开放性及发展性的理论体系。这一系列基本特征也呈现出整体性特点。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须臾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实践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前提和基础。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在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中、在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8.
德里达原本是一位哲学家,但他在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界的影响却大于哲学界。尽管在许多方面,马克思主义与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之间的差异多于相同,但德里达至少在三方面与东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持有相同或相近的观点:一是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性,这一点尤其接近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二是马克思主义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尤其在当今时代更是如此;三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中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尤其应当指出的是,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原先的一批左翼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暂时受挫感到失望,而德里达则和詹姆逊一样,却坚定地相信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终结,因为它已经渗透进包括文学理论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若从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的视角来考察德里达的学术思想,应该承认,德里达的思想更多地是被美国的文学理论批评界所接纳。随着德里达的去世,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化批评进入了一个"后德里达时代"或曰"后理论时代",解构的一些主要原则成为一种经典的批评原则和研究方法。解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既相互抵牾同时又有一些共通之处,这一点尤其体现于德里达的专著《马克思的幽灵》。在书中,德里达试图在传统和当代的以及东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与解构之间发现一些共通的东西。在德里达本人的认可和直接参与下,解构理论在美国批评界一度发展演变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一大批评流派,一批解构批评家、新历史主义批评家以及后殖民批评家卓有成效地将马克思主义与解构理论糅为一体,在批评实践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捷莎 《河北学刊》2006,26(2):13-17
本文论述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的关系,科学社会主义与全球化的关系,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与全球化的关系,说明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趋势具有同质性,全球化趋势与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是冲突的,全球化不仅没有否定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相反更加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真理的光辉,马克思的社会结构及其关系的理论在全球化时代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发生了一个决定性的转变,即从强调客观性到强调语境性;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有一个从先验到语境的变化,从强调因果决定到强调政治和领导权实践的重要性;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中,解构逻辑的展开是从“阶级”和“经济基础”等客观主义和先验范畴开始的,“阶级”和“经济”本身受到分析的语境形式制约,具有话语性质;客观性和同一性是政治权力的建构,一切取决于领导权实践和解释的战争,当前的确定性本质上会受到未来的颠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