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见 《中华魂》2014,(21):61-61
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义理相融、富有人生哲理的千古名篇。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是他自己一生追求的写照,后人也从这里引伸出士大夫应有的忧患意识和为人准则,唤起一代又一代正直的人们忧以天下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幅挂在三一集团执行总裁向文波的办公室右墙上的条幅,显然有座右铭的意思。向文波淡淡地说,这幅用笔如铁而略带拙意的字正是他已经去世的父亲所写。虽然向文波平素放言无忌,但仰视写着北宋中兴名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条幅,他却是一脸穆然和孤独。  相似文献   

3.
每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心潮总是起伏不已。何以如此呢?由于洞庭湖上阴晴剧变,气象迥异的万千风光?抑或迁客骚人时悲时喜的登楼览物之情?这些自然不应排除,但还有更主要的因素在,那就是对一种抱负的感佩: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岳阳楼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我觉得用分号并列出这样三个分句不妥,把三个分句合成一个大句子作前面设问句的答句也不妥。带着这个疑问,我参看了好几家注本,发现问题变复杂了:《古代散文选》是在第一个分句后用分号,而第二、三两个分句之间则用逗号;《中华活页文选》则是在第一分句后用冒号,在“是进亦忧”句前增加一个破折号;其它一些注本有的分别与课本或前两家标点法大致相同,另亦有在第一分句后用句号的。看来,这里是个难点、疑点。 这里只想针对课本的标点来说。我认为,应该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后断句。理由有二:(一)前面设问句的意思是,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有人不同于以上两种,这是什么缘故呢?而“不因外物  相似文献   

5.
《醉翁亭记》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领导的新政失败,被贬河南邓州.积极参与新政的欧阳修,"慨言上书",一度下狱,后被贬为滁州知州.本文作于他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1046).他此时的心情和范仲淹应该同样是忧心忡忡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际上就是以忧愁代替了一切正常的心境,排斥了欢乐.这一点我们在分析<岳阳楼记>时,已经说得很明白了.而欧阳修却没有像范仲淹那样"进亦忧,退亦忧",他在<晚泊岳阳>中这样写:  相似文献   

6.
宋代是继唐代之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又一高峰期。然而,在宋代却出现了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就是宋人特别是文人的心理状态和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社会情况不一致: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可人们的心理却始终笼罩着一层时浓时淡的阴影,有着很强的忧患意识。范仲淹《岳阳楼记》“是进亦忧,退亦忧”正是这种心理的典型表现。宋人的这种心理  相似文献   

7.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终生奉行的信条,也是他“古仁人”思想的核心,史家简称为“忧国忧民”,笔者以为“忧国忧民”加上“忧己”才是真正的范仲淹。 范仲淹虽说出身“寒苦”,但毕竟是中小地主家庭、世代书香门第。只因二岁而孤、母改适,家道中落。他接受的仍是封建儒学教育,又受恩于封建王朝,自然要为封建王朝服务。有人说他“到处为人民着想”。笔者不敢苟同:他一生忧国忧民,目的全在“固邦本”、“免祸乱”、“宗社灵长”,保住大宋王朝宗祚万代。 范仲淹对那些因失意而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之感和因得意到“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的文人骚客不以为然。他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应加倍报效国家,为皇上分忧:“忧其民”;“处江湖之远”,也不应考虑个人恩怨,应以皇上为重:“忧其君”。从任司理参军直到徙青州病故为止,范仲淹从没违反过自己的理想。  相似文献   

8.
《离骚》之「骚」郭维森《离骚》篇名的解释,古往今来已有十余种。追本溯源,最早是司马迁所云:“离骚者,犹离忧也”,之后班固释“离”为“遭”,云:“离犹遭也,明已遭忧作辞也”。今存最早的王逸注则释为:“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已放逐离别,中心愁思...  相似文献   

9.
出处去就,与取予、死生并列,为儒家学者必须面临的三大关口.出处进退,更是被儒家士大夫称为士君子的“大闲”.出处之辨,其中心内涵就是“为己”与“为人”之辨.因深处社会变动相对较为激烈的时代,最终导致明代士大夫的出处观念,出现了一些转向,甚至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当面临出处的抉择时,明代士大夫出现了困惑,甚至出现两大偏向:一是不以高蹈为洁,通过济世立功,藉此表正当世;二是一旦碰到社会动荡的时代,即使具有孔孟用世之心,亦不得不退处山林.  相似文献   

10.
儒家君子风范向来以天下为己任,能大行其道则出则进之用之则行,无法行其大道则处则退之舍之则藏.孟子以道自尊,匡世济民抱负,善养浩然之气.以"大丈夫"充塞天地万物间的一种至大至刚的风骨气魄,出则积极行道,退亦洁身自守,扬弃"贱丈夫"的贪鄙人格,提升"小丈夫"的桎梏格局.其"士"道情怀,相对于动荡时代中的出处进退,更见其承担历史责任的真我气概.  相似文献   

11.
"执热"新解     
《孟子·离娄上》 :“今也欲无敌於天下而不以仁 ,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诗》云 :‘谁能执热 ,逝不以濯 ?’”《孟子》所引诗句 ,见《诗经·大雅·桑柔》。《诗经》郑玄笺、《孟子》赵岐注皆解“执”为“持” ,故把“执热”解为“手持热物”、“持热”。此说或许源于墨子。《墨子·尚贤中》云 :“《诗》曰 :‘告女忧血阝 ,诲女予爵 ,孰能执热 ,鲜不用濯。’则此语古者国君诸侯之不可以不执善 ,承嗣辅佐也。譬之犹执热之有濯也 ,将休其手焉。”墨子将“执”理解为“持” ,故云“休其手” ,因而后人把“执热”理解为“手持热物”。此解近人仍…  相似文献   

12.
孟称舜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戏曲家,但他的生平事迹已难详考。他入清以后的著述亦散佚殆尽。当今的研究者经过悉心搜讨,发现了孟氏的诗文若干篇。最近,我翻阅清人周亮工的《尺牍新钞三集》,见其中收有孟称舜《答人言谤书》一文,并有“子若子塞,浙江会稽人”的注释。此文迄今尚未被人提及,故迻录于下,供研究者参考。承示云:“韩子曰:‘道高而谤至。’今子谤言日闻,意子道高所至欤!”呜呼!足下之言,其谀我耶?抑讥我耶?不佞无退之之才,而同其阨,命坐磨蝎,动与谤俱。退之云:“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斯言若不以得谤为恨,而以得谤为喜。夫人之谤我者,将以毁我之名也;谤至而名随,则其谤我也,不滋以益我乎?顾舜但有其谤耳,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深沉的忧患是唐代咏史诗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它包含了双重意蕴:一个指向外部世界,表现为“忧世之思”,一个指向内在生命,表现为“忧生之嗟”。“忧世之思”的生成是以时代使命感的自觉为前提的,集中表现在以忧君为主的忧君、忧国、忧民的三位一体。“忧生之嗟”在初、盛唐表现出来的多是忧世者的忧生,在中、晚唐咏史诗中则多为对自我人生价值、人类终极意义的忧郁。   相似文献   

14.
李退溪是韩国李朝时期著名哲学家,其学宗朱熹,为李朝“朱子学”之集大成者。本文从三个方面略论“退溪学”之形成及特色。一、考察从13至16世纪前期“朱子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和流变,以明“退溪学”之所以诞生的条件;二、从退溪本人的经历、个性、学识及修养等方面,论述“退溪学”形成之过程;三、以退澳关于“四端七情”的理论为例,论述退溪如何在朱熹思想的逻辑基础上补充和发展“朱子学”,进而展示出“退溪学”本身之特色。  相似文献   

15.
量力而行     
【典源】《左传·昭公十五年》:“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典义】“量力而行”,亦作“量力而为”。意谓无论办任何事情,都要先估量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后量力而为之。【典实】这是晋国人攻打鲜虞引发的一则典故。公元前528年,晋昭公派大将中行穆子领兵去攻打鲜虞(狄人一族,谓白狄,在今河北正定县东北),包围了鼓国(亦白狄,在今河北晋县西)。鼓国有人暗自向晋国请求,带着城邑里的人叛变投降晋国。中行穆子不答应。左右随从很不理解,私下议论纷纷说:“军队不打仗,不损失一兵一卒,便可得到城邑,这么好的事…  相似文献   

16.
欧阳修的思想及其与北宋理学思潮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以往学界对这一方面的具体研究颇有欠缺。本文从哲学、经学、排佛道三个层面论述了欧阳修的思想,认为:其“不绝天于人,亦不以天参人”的天人观充满儒家的理性精神,是北宋理学“理本论”的直接理论先导;其以理性精神为标准衡量儒家经典传注的是非真伪,为经学中义理之学学风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修本胜之”的排佛道思想,虽然尚无法真正战胜佛道二教的影响,但却为稍后的理学家们加强儒家心性之学建设揭示了方向。因此,作者的结论是认为欧阳修是北宋理学思潮的最重要的开创者之一。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在探讨学问深有体会时说:“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蜜。”又说:“吾道一以贯之。”学问深远,善学者,通其理,从宏观着眼,扩展观察,可以弥六合;博而知约,从微观着眼,能一以贯之,退藏于蜜。宋朝大学问家苏东坡勤披汉书,读到后来,只以一字概括一段文,捻此一字,全段文便在胸在口。大数学家华罗庚说:“书要越读越薄。”即要博而能约,放之又能卷之。用普通话说,小中见大,大可化小,是探讨知识的重要方法。这里,且从中学数学里,谈两个系统知识的微观与宏观。1.非负数在二次函数y=ax2+bx+c(a≠0)…  相似文献   

18.
攻马双相     
《老友》2008,(5):50-50
着法红先:1、车四进三将4进12、帅四平五象3退1如改走马7进8,则车四退二,马8退7(如马8进7,则车四退二),车四退二,象3退1,车四平五,象1进3,车四平六再平七吃象,红胜。3、帅五进一…………进帅停着,引黑方飞高象而退车擒之。  相似文献   

19.
释四方     
东南西北四字作方位之名,除南皆非本义,许君未尽知,知亦未尽明也。退处多睱,聊事论释,愿与同好一商定之。东《说文解字:“东,动也,从日在木中。”以动训东,谊犹近是。渭“从日在木中”,则不免望文生义,而与五  相似文献   

20.
《联对作法》一书之理论部分集中阐述了蔡东藩的联律观。其“偶句”主要讲对联应讲求传统对仗 ,个别地方为“不以文害词”可以适当放宽 ,但对“自对”未能认识完全 ,容忍某些因“集古仿古”而失对者亦不妥。“修词”讲对联之写作应切题切时切地切人切事 ,兼及“文境”。“谐音”揭示了对联声律规则马蹄韵的锥形 ,只是每边一到四句贯彻尚不彻底 ,五句以上的规则则完全没有弄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