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文化核心是儒家精神.以"内圣外王"思想、忧患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为重要内容的儒家文化精神,作用在文学上,使中国文学表现出鲜明而强烈的社会性和政治性.日本文化核心是以"神道"为主干和有选择地融会了佛教的宗教精神.根植于宗教文化的日本文学注重情趣,欣赏超然的文学,突出个人表达和内心告白,忽视文学功利性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
兰宇冬 《文史哲》2012,(3):123-131
佛教的输入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而在佛经翻译过程中,借助中国词汇表达佛学概念不但丰富了中国词汇本身的含义,更促使了中国诗人创造出新的意象和词汇,"色"字的翻译和诗学运用就是其中最为重要但又最容易忽略的一例。"色"字在先秦两汉中所具有的意义较为固定,而随着汉代佛经的翻译用"色"指代佛经中重要佛学概念,"色"字的含义得到扩大,从东晋开始进一步促成诗人创造出新的词汇和意象。通过对"色"字概念的历史梳理,并前后比较其运用的差异,贯穿对具体诗人与佛教关系的探讨,可以从一个侧面把握宗教对于文学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说明在中古文学变革中诗歌所承担的先锋作用,藉此加深对古典文化与文学的双向理解。  相似文献   

3.
吾敬东 《文史哲》2008,(3):51-58
在马克斯·韦伯有关中国宗教的论述里,宗教或信仰与巫术的关系是一个最为关键的核心问题。他认为:(1)中国宗教信仰中有着大量原始巫术的孑遗,或者说,原始巫术在以后的宗教信仰中被充分地保存和延续下来;(2)道教与巫术的关系至为密切,道教是完全彻底"传统主义"的,本质上说,道教就是一个"巫术组织";(3)一般认为,儒家或儒教是非常理性的,但我们也应看到,儒家或儒教同样有自己的巫术传统;(4)佛教的出身是理性的,但大乘佛教已经初步或部分改变了佛教的理性传统,入中国以后,受中国宗教和信仰的影响,佛教同样也变成了一个巫术类型的宗教。实际上,原始信仰和巫术崇拜的遗存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宗教,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和文化。因此,尽管韦伯有关中国宗教与巫术关系的看法难免一隅之见,但其对中国宗教问题以及背后社会和文化问题的洞察力还是令人叹服的。  相似文献   

4.
佛教与中国近代文学聊城师院教授、博导 宋益乔  人类社会之所以得以历经数千年而其精神之树从未枯萎,是因为在每一个人种的每一个世纪中,宗教和文学这两种精神的甘露总是润泽着其精神之树的根本与枝叶。其实,作为人类精神的甘露,宗教与文学在其自身演进的历程中也存在着相互润泽的关系,尤其是宗教对文学的影响,更成了文学界和神学界常谈不衰的话题。以下,我们不妨就佛教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略陈管见,以现宗教与文学之关系于一斑。佛教自传入华土后,便被中国的本土文学所汲取和吸纳,从而使中国文学不断地渗透进佛教的质素。近…  相似文献   

5.
黄万华 《人文杂志》2006,(6):95-102
佛教这一东方宗教一直构成着海外华人社会多维传统中的重要一维,对华人文学也产生着重要影响。佛教拯世救人的现实性使华人文学直接对话于佛教,从亲情敬仰,到家国崇拜,再到佛陀心愿,成为华人作家的一种心灵历程,也形成华人文学特有的现实主义色彩。佛教的慈悲、宽容推动着华人社会的多神膜拜,有利于华人在海外文化多元环境中的生存,体现出文学的超越精神。而禅宗的影响更深地推动着华人作家将人生感受和心灵感悟结合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佛理禅趣。佛义禅理作为一种拯救性力量对华人文学发生潜移默化影响,使华人文学在漂泊境遇中表现出积极乐观。沉潜佛典以构筑艺术世界的努力则使华人文学更以一种自由心在“他乡”寻找到“原乡”。  相似文献   

6.
刘菡 《河南社会科学》2003,11(3):166-168
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是一种异质文化融入本土文化的典型过程。儒家思想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主导和中心,其他思想形态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它的影响。儒家思想自西汉董仲舒之后成为“儒教”,是一种伦理型的准宗教。在儒教的影响下,中国文化重综合、重直觉、重教化、重人文。佛教在独立发展的过程中,不得不适应中国文化的特点,改变自身的某些伦理观念与宗教习惯,形成了中国佛教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7.
经典是宗教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宗教经典往往兼具宗教性和文学性,既是特定的宗教文化载体,又是异彩纷呈的丰富文学宝藏。随着佛经被汉译后涌入中土,儒、道、释渐成中国传统文化之三大支柱,其经典遂为文人士子所重视和喜爱,成为人们最重要的精神食粮,正如鲁迅所言:“晋宋以来的名流,每一个人总有三种小玩意,一是《论语》和《孝经》,二是《老子》,三是《维摩诘经》,不但采做谈资,并且常常做一点注解。”①唐宋时期,三教融合成为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文人士大夫不仅尊崇儒家元典,而且喜爱佛、道经典。相对而言,这一时期的佛教比道教更加兴盛,各地寺庙林立,僧侣众多,大量佛经开始广泛流布,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佛经作为佛教思想的重要载体,是信徒和沾染佛学者,尤其是文士接受佛教的最直接、最主要途径之一。因此,阅读、抄写、研习佛经便成为唐宋文人士大夫日常重要的精神活动,这一现象对唐宋文学产生了较为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宗教与文学历来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倘若不了解基督教,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西方文学;不了解佛教,也不可能准确把握中国古典文学,而文学同样也对宗教的传播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宗教与文学之间存在着一种隐秘的关联。近年来宗教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相当的重视,佛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道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基督教对西方文学的影响、基督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等等,都成为学者们所热衷的有价值的学术论题。然而,对宗教与文学的相互关系作理论上细致深入探讨的专著却寥寥,蔡毅、尹相如的《幻想的太阳——民族宗教与文学》就是难得的一部深入探索宗教与文学间的隐秘关联的、有理论深度和建树的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宗教与文学历来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倘若不了解基督教,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西方文学;如果不了解佛教,也不可能准确把握中国古典文学,而文学同样也对宗教的传播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宗教与文学之间存在着一种隐秘的关联。近年来宗教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相当的重视,佛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道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基督教对西方文学的影响,基督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等等,都成为学者们所热衷的有价值的学术论题。然而,对宗教与文学的相互关系作理论上细致深入探讨的专著却寥寥。蔡毅、尹相如的《幻想的太阳——民族宗教与文学》就是一部深入探索宗教与文学间的隐秘关联的、有相当理论深度和建树的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10.
外来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开始发挥重大影响从东晋"十六国"时期开始,在文学发展历史上这正是"文学的自觉"时期。佛教追求现实背后的"诸法实相",提出不同于感官常识认识的另一种"真实"观念,对于文学创作,这种观念直接关系到如何区别"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实际也关系到如何认识"文学"的本质。佛教教理中有关真实、心性、形象、语言等观念、理论,其内涵多方面涉及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的内容、思维方式与表现形式,推动了"文学的自觉",对于中国文学思想与创作实践发挥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宗教在人类发展史上,是一种带普遍性的世界历史文化现象,深深地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从抽象的哲学到人伦日常,无一不打上宗教的烙印。中国自然也不例外,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既有传统的宗法性宗教和土生土长的道教,又有中国化了的外来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它们对中国文化影响之深之广是不容忽视的。本文试图对儒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借鉴佛道宗教文化的历史必然性作一简略的述评。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降,中国佛教由出世向入世转向,对中国现代文人的精神生活发生着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五四"现代文人近佛是一个普遍而又特殊的现象。这种特殊的宗教文化现象,一方面说明佛教自身不断世俗化的历史趋势,另一方面则说明中国现代文人在情感心理、道德伦理、政治思想、人生哲学等方面存在一种潜在的宗教势能,即他们的文化背景和心理因素中存在着多维的宗教向度。  相似文献   

13.
郭延成  李建珊 《社会科学》2007,63(12):107-114
从宗教维度对李约瑟问题进行探讨,李约瑟问题所关涉的西方文明于近代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是西方与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与借鉴。李约瑟问题是一个复杂性哲学问题,社会系统中宗教子系统对科技发展的作用,必须考虑其他子系统对宗教子系统的非线性作用。佛教对中国社会和科技发展的作用要经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子系统的过滤、转换、折射等过程,但佛教在其可能的范围之内对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努力。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与佛教世出世间相统一思想充分结合并在现当代发挥积极作用,正契合以太虚法师为代表的佛教有识之士所倡导的"人生佛教"的理念,这将为中国科技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梁呐 《理论界》2013,(11):126-128
二十世纪美国“垮掉的一代”文学运动领袖艾伦·金斯伯格的诗歌创作受到来自中国为主的东方佛教思想的影响,从诗歌书写内容到艺术表现形式都可以看到禅宗思想和藏传佛教对诗人的启示,同时金斯伯格特定的文化身份又使他对佛教进行了个人化和美国化的改造.  相似文献   

15.
谢惠媛 《船山学刊》2003,(4):97-100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思想。作为外来宗教和文化,佛教进入中国后,必然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从而建构起与印度佛教相异的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理伦体系。本文将以三国两晋至唐代为时间域,通过忠孝之辩,分析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的对话、争辩和契合,进而阐释儒家思想对佛教忠孝观的影响和佛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六朝僧侣:文化交流的特殊使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古代中国 ,不论是官方往来、民间交流 ,或是其他方式的交往 ,终究受制于一定条件。而且 ,由于政治制度、文化背景乃至风俗习惯的差异 ,各地之间的交流往往存在着很深的隔阂乃至偏见。惟有佛教文化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绝大部分统治集团 ,多视佛教为神明 ,顶礼膜拜。因此 ,各地的佛教文化交流几乎是无条件的。六朝僧侣作为文化交流的特殊使者 ,纵横南北 ,往来东西 ,在传播佛教文化的同时 ,也在传递着其他丰富的文化信息。其影响所及 ,不仅渗透到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从长安、洛阳、建康、凉州四大文化中心的兴衰及其文化交流的若干途径看 ,从僧侣自身的文学创作、佛教思想对于中古诗律演变、中古文学题材、中古文学思想的巨大影响等方面看 ,六朝僧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传播过程中 ,的确起到了特殊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佛教于辽朝的传播极盛,契丹人的佛教信仰普遍而且强烈,佛教文化浸润到辽朝社会的各阶层,成为契丹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鹘人的佛教、中原地区的佛教以及佛教中的末法思想对辽朝佛教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由于辽朝佛教的来源和辽朝文化具有多元性,所以契丹人信奉的佛教与中原佛教存在着很大差异,并且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吸收其他文化成果,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18.
《文史哲》2016,(6)
佛教的传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思想的演进,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普遍的生命困顿与心灵焦虑使得佛教蔚然盛行。汉唐时期,中国思想经历了从重视宇宙论,到重视本体论,再到重视心性论这一转变,心性论的凸显促使唐宋元明时期中国思想文化整体性内转。佛教本身就是一种内向型的关于心性的宗教,唐代禅宗的出现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运动的完成,佛教完全变成了一种关于内心如何觉悟的宗教。在佛教与禅宗心性论思想影响下,唐宋道教完成了由外丹向内丹的转型,宋明新儒学也从主张"性即理"到主张"心即理",变成了一种注重内在超越的心性化儒学。内在化、心性化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们的个体化独立意识与人格的尊严意识,对人们思想的解放与自由、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起到了推动作用,这在禅宗与泰州学派那里都有着鲜明体现。但是内在化心性思潮过于强大也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人们对天道自然、机械技术的好奇与探索精神。明代中期以后,儒、佛、道在心性思想方面的汇通达到一种平衡,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中国思想全面僵化。明末西洋历算击败中国传统历算,天学的失落意味着中国文化的深层次危机。晚明传入中国的西方天主教与自然科学都有明显的外向性,西方文化推动了中国思想的外转。在内外之间,寻求一种中道,是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论傣族村社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世俗化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傣族是一个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也就是小乘佛教的民族,自传入我国傣族地区以来,南传上座部佛教对傣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宗教影响渗入到傣族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建国以后,傣族社会的民主改革改变了封建的政治经济体制,傣族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经历了开始的被压抑后,伴随着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宗教情感得到空前释放,但同时也日益呈现出不断世俗化、实用化的变迁特征。那么,傣族社会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意识形态从近现代到当代社会历史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经历了怎样的世俗化过程,不断世俗化了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村社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如何,本文拟寻找出一些答案。  相似文献   

20.
与马郎妇相关的佛教故事的流传与改写,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它其实还与观世音菩萨的中国化关系密切。马郎妇故事的不断被改写,无论在宗教、文学还是文化上都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在接受观音信仰过程中对其形象解读的分歧是马郎妇故事不断被改写和形象演变的深层原因。中国僧人的主动适应对文化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使得佛教文化更加广泛传播且具有民间信仰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