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只有主体之间法律地位平等才能保证公平竞争,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各类经济主体的自主性、创造性、灵活性,确保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现有的对市场主体法律调整的基本依据是所有制形式、行业形式,按此种形式立法并未真正从法律意义上体现市场主体之间地位的平等。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是同一经济活动的两种表述方式,是同义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和发达市场经济或商品经济有机结合,现阶段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商品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仍表现为市场主体在市场上谋取各自的最大物质利益,我们必须在承认、尊重和保护人们谋取自己物质利益权利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机制,充分利用物质利益这一原动力杠杆,推动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这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立足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创新的必要性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考察制约科技生产力、土地自然生产力和分工协作生产力作用发挥程度的中国现行农村经济组织形式。通过规范分析的方法指出中国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怎样导致逆向替代,使社会资源的配置产生扭曲和失衡,使市场竞争机制难以发挥作用,使国家管理成本上升,资源严重浪费。其原因在于它是一种非市场的制度安排,既不利于微观市场主体的重塑,也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与中国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游离与分割的,它的存在也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难以为继,对其进行适时的改革具有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市场——熵——宏观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发育如何直接关系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有效运行。就当前来讲,我国的市场发育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如市场主体缺乏自主性、市场运行规范化程度低等。对此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提出有利于我国市场健康发育的可行性对策,正是本文之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市场主体、商品以及契约关系三个方面探索了市场经济的文化内涵。文章认为,市场主体是理性文化人,商品体现了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文化本性,契约文化作为市场经济独有的文化形式是契约性社会关系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诚信的品质在古今中外备受尊重,诚信的基本含义就是诚实守信。诚信不仅具有伦理意蕴,而且具有经济意蕴。诚信是市场经济体制健康运行的内在机制,也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资本。当代转型期的中国遭遇诚信失落,重建一种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中国现代的诚信是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性历史地实现自身并全面占有自身本质的过程。这一过程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核心,以多元建设主体与具体建设任务的整体协同为执行机制,以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性由自在跃迁到自在自为为完成,此即文化强国建设“一核多元,三面协同”理论—实践复合体模型。具体而言,在党的核心领导下,国家主体、社会主体、市场主体和个人主体作为多元建设主体,整体协同推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这三个方面的重要任务。超越自然同一是文化强国主体的自在,文化自觉自信是文化强国主体的自为,实现知行合一是文化强国主体的自在自为。由此“一核多元”与“三面协同”之间的互动互促,既描绘了建设文化强国的路线图,更跃升为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性历史运动的辩证法,既回答了我们要建设怎样的文化强国的问题,又回答了怎样建设文化强国的问题,从而体现了实践与理论、实然与应然、具体与一般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对市场主体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下大力气解决市场主体的层次与素质低下的矛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任务之一。提高市场主体素质的途径主要是培养主体人的自我意识;合理开发和配置人的能力资源;规范市场主体的经商行为.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  相似文献   

9.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的存在,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视角,对红色文化存在的具体形式、客观形式、体制形式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市义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也绝非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在它的背后,总是保留着一定时期社会文化的背景。这就是说,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经济形式的产生和发展,需要由传统的文化精神的支持和某种“文化力”的驱动。正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蕴着深刻的文化精神,包含着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指向,所以,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文化实践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活  相似文献   

11.
能力本位论与21世纪中国的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革命。它不仅要打碎旧体制的障碍机制,而且要革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艰难和最重要的,是变革与旧体制相适合的文化价值观念,建立一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价值观。这种文化价值观的核...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一些国外学者认为,当代中国正在从社会主义走上技治主义的道路。因为定义不清,数据和论证存在问题,以及对中国政治精英选拔理解偏差,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技治主义对当代中国政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远未到影响社会根本制度的程度。对技治主义的评价必须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不能一味追随西方的观点。作为一种工具,对中国政治进行适度的技治主义改良在现阶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面临着中国“复关”的压力,传统的“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体制下的横向经济联合的历史使命已经终结,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全新的横向经济联合。这种横向经济联合将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地区性、部门性的一种市场体系,它是市场机制的一种新的作用形式,其主要功能是促进市场发育、发展及向开放型经济、改造差异性经济、提高地区与部门间的资源优化配置效率、推动政府职能转換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面临着中国“复关”的压力,传统的“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体制下的横向经济联合的历史使命已经终结,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全新的横向经济联合。这种横向经济联合将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地区性、部门性的一种市场体系,它是市场机制的一种新的作用形式,其主要功能是促进市场发育、发展及向开放型经济、改造差异性经济、提高地区与部门间的资源优化配置效率、推动政府职能转换等。  相似文献   

15.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果这一判断井不错误的话,那么,考察精神文明建设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就可以转题为考察精神文明建设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的集中表现,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角度透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或许更加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能接近或展示二者关系的本质。为了深刻揭示精神文明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联系,在考察二者关系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文化和文明两个概念作出区别和界定。应该说,文化比文明的范围宽,它泛指一切人类现…  相似文献   

16.
西方艺术从古典艺术(精神艺术)到现代艺术再到后现代艺术的演变过程,是一种必然的逻辑结果。中国现代艺术直接“嫁接”自西方现代艺术,并不具备西方艺术的逻辑演变过程,是一种在短时期中对西方各种艺术形式并融汇合与快速流变的掺杂样式,从产生的那天起,本身就是模糊和非流派性的。中国现代艺术承担了西方现代艺术所无须考虑的使命感,这是原本现代艺术所不能和无法承担的,这种虚假性的使命感所形成的文化误会构成了中国现代艺术的所谓“前卫性”以及内在的欺骗性。  相似文献   

17.
成本核算作为企业经济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有效地"嫁接"到医疗服务与医院管理之中,是医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化医院管理水平的象征和医院经济管理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地域性文化体系是高位与低位、应然与实然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岭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岭南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和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具体到包括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具体落实到包括体现岭南特色。岭南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具体的文化载体和实践形式;通过与岭南文化结合可获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民众基础;岭南文化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丰富、鲜活的养分。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岭南文化整合引领,使之超越地域和历史局限,成为适应新的历史要求和人民需要的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企业伦理文化的走向是,在借鉴西方的和东亚的两种不同模式的基础上,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伦理文化模式;这种模式既不应该是西方模式的简单照搬,也不可能是东亚模式的直接承续,而必定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并将充分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三者结合、三位一体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继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后不久,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提出的宪法修正草案,把党的十四大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以立法程序固定下来,使其上升为国家意志,庄严地载入根本大法。今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的第一年,有关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市场经济改革的探索和创新,获得了最具权威的法律保障,从而标志着长期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开始依循法制轨道实行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市场经济法制建设,开始提到议事日程。在北大95周年校庆之际,法律系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这一主题,进行了专门研讨。现将研讨会上的部分获奖论文刊载如下,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关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一文认为,只要我们坚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标准,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实质内容,定会在法律领域里真正协调统一起来。企业法律制度重要内容之一的股份制,即是这种协调统一的例证。《关于市场经济和法律文化的一点思考》一文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与特定的文化相伴随的社会活动,因此,不仅要加强市场立法和执法,而且还要加强对法律、法学研究和法律文化中“形式理性”问题的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市场主体立法》一文认为,市场主体立法十分必要,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及自我约束等方面必须得到法律的确认;在生产活动、分配活动及交换活动等方面必须得到法律的保障。《论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建立我国完善的企业整顿制度》一文认为,系统借鉴西方各国公司重整的立法和司法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整顿制度势在必行。该文在对中外企业整顿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就系统地建立我国的企业整顿制度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