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志伟 《领导科学》2013,(17):32-34
领导魅力是领导者的一种软权力,这种软权力是领导者的社会影响力与追随者的认同和回应二者相互统一的产物,这是领导魅力的本质属性。那么,领导魅力的本质属性是由哪些要素所决定的?也就是说,领导者的社会影响力何以形成,以及追随者何以认同和回应领导者的社会影响力?或者说,领导者的社会影响力是由时势所决定的,还是由英雄即领导者自身所决定的?是属于科学,还是属于发挥的艺术?是遵循共性,还是应该发挥个性?这些都是领导科学界长期争辩的问题。一、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  相似文献   

2.
《领导科学》2012,(24):64
有人说,灰色,是黑白混淆;权力,是社会能量。而灰色权力简言之,就是黑白混淆的社会能量。在相对清明的社会中,权力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是用来维护社会公平、消除贫富差距的,它要让社会变得黑白分明。在灰色的社会中,权力成为特权阶层牟利的工具,特权阶层通过干预资源配置、财富生产和分配,以权谋私,中饱私囊,形成了灰色利益,加剧了社会不公,激化了社会矛盾。社会越灰色,贫富差距越大,社会矛盾越激烈,稳定也就成了抱薪救火的奢望。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日前刊文指出,所  相似文献   

3.
公共管理领导责任表现为对公共管理领导者从事公共管理领导工作的职业要求和应尽义务的规定.如果公共管理领导者不履行义务,就要承担相应的公共管理领导责任.作为社会治理者的公共管理领导者,其职位、岗位在社会中的位置,决定了其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公共管理领导责任与公共管理权力交互式的关系,构成了公共管理实践中公共管理领导责任的多样性内容.从公共管理内部体系来看,公共管理领导责任是一种行政责任.而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公共管理领导责任又同时具有法治和伦理的意蕴.  相似文献   

4.
灰色权力指的就是借助公权力的影响,通过一些亲朋好友在暗地里进行的对一些稀缺资源的获取,这是一种非常不公平的交易,以此获得的巨额灰色利益都是非法的,严重违反了法律以及市场规律.因此,要想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完善竞争机制,当务之急就是铲除灰色权力,抑制灰色利益. 一、灰色权力及其危害 灰色权力以及其带来的灰色利益,对于中国市场经济的危害不可估量. 1.灰色权力及灰色权力地带.它们直接影响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我国的市场规则.如果一直让这种灰色权力及灰色权力地带蔓延,将导致市场畸形,为权力经济、权贵经济的出现创造可能,不仅我国市场的整个格局和资源配置作用将会发生改变,而且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5.
所谓灰色权力是指领导干部借助公权力的影响力,自己或者通过子女、配偶、亲戚、朋友等在市场中或暗地里经过权力运作,获取、倒卖稀缺资源,进行不平等交易,获得巨额利益的权力行为.灰色权力及其所带来的灰色利益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种特殊产物,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巨大危害,从根本上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加剧了分配不公,激化了干群矛盾.客观地说,造成灰色权力产生和扩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现行体制、机制安排的问题,有监督、制约不力的问题,也有规章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但其中最重要的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问题,他们头脑中普遍存在的“官本位”思想直接导致了灰色权力观的产生和公权私用行为的发生,从而致使各种腐败行为屡禁不止,各色腐败官员“前腐后继”.因此,找到“官本位”思想这个灰色权力产生的思想根源,有助于我们从源头上防止灰色权力的产生和蔓延,对有效防止腐败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官本位”思想的本质 中国是一个具有两千年封建传统的国家,受传统观念和政治文化的影响,“官本位”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人们普遍认为官员是社会中最重要的角色,因为有了官就有了权力,有了权力就可以按照自己意愿和需要去支配一切.从权力运行的角度看,官本位思想的本质就是权本位,其主要包括以下四点内涵:一是公共权力的运行以“官”的利益和意志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严格的上下层级制度,下级的权力来源于上级,下级必须对上级绝对服从;三是官越大权力越大,可掌控的利益也越大;四是官员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是不受监督和约束的.在这种错误思想观念的诱导下,本应用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权力常常变成了官员炫耀的资本和谋取私利的工具,公权从本质上变成了一种私权,进而给百姓带来伤害,给国家带来损失.  相似文献   

6.
<正>领导者在对组织实施有效领导的过程中既需要权力性影响力,也需要非权力性影响力。优秀领导者不仅要能发挥硬性的权力性影响力,而且还要能灵活运用非权力性影响力,现今社会对领导者非权力性影响力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非权力性影响力同组织目标达成与领导  相似文献   

7.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创办人松下幸之助曾对领导者的影响力和群体凝聚力有过形象的比喻,他说:“群体就像一个需要‘箍’的水桶,有了‘箍’,各部分才能聚合在一起,才能达到群体预期的目标。”这个“箍”就是领导者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领导者影响力的大小对其履行领导职能、做好领导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非权力影响力的大小,直接决定着领导效能的高低。在现实的社会组织中,有的领导者虽然拥有较高的职位和权力,但是他有权无威,所以往往指挥不灵;而有的领导者,虽然职位不高,权力也不大,但却指挥自如,很有号召力,干群关系也很融洽,成效当…  相似文献   

8.
高保生 《科学咨询》2003,(21):13-15
领导产生于人类社会的群体活动之中,是一个或一个组织运用权力影响或支配他人,以确立或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领导就是在指挥过程中,对人们施加的一种影响力,这种力量的产生和发挥作用,既要依靠一定的组织、制度、权力,又要依靠领导者的综合素质.素质是指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身心发展总水平或基本品质.领导者素质是指领导者具有的内在因素、基本条件,包括精神的、心理的、思想品质的、智能的和体质的各方面因素的总和.在进入21世纪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我国加入WTO后,现代领导者必须结合新形势、新任务的实际,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才符合新世纪对领导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正>科学地认识和分析领导者,需要从领导行为中所凭借的权力进行探析,因为领导者及其行为的中心是权力和影响。对于权力、权力基础的内涵及作用,实践中不少领导者存在片面认识,影响着权力的运用,进而难以实现领导目标和组织绩效。澄清权力与权力基础,发掘权力基础的丰富内涵,是领导者正确认识权力和运用权力的前提。一、领导者的权力基础一般教科书认为,权力是指影响他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种潜在的或现实的能力。完整的权力内涵应包含  相似文献   

10.
政绩,是领导干部行使公共权力回馈于社会的礼物、向百姓交的答卷。领导者追求政绩,如同企业家追求利润、运动员追求荣誉一样,是证明自身价值的一种职业动机。但领导者如果不顾社会的实际需要,不考虑国有资产投入所产出的社会与经济效益,而追求仅以开拓个人政治疆域为主要目的的  相似文献   

11.
黄军昌 《领导科学》2015,(10):34-35
领导科学研究成果表明,领导者的影响力通常由两方面构成:一是权力影响力,二是非权力影响力.权力影响力是组织授予的,具有法定的强制性,也称“硬实力”;而非权力影响力是指在领导职权以外由领导者的政治素养、道德人格、能力水平等因素而派生的影响力,也称“软实力”.在领导活动中,这种“软实力”是一种无形财富和潜在资源,较之权力影响力更具有感染力、吸引力、凝聚力和号召力.那么,领导者如何才能提升“软实力”?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D.麦克利兰,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致力于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如何激发人的潜力,曾归结出三大类社会性需要:对成就的需要,对(社会)交往的需要和对权力的需要。 对权力的需要是领导者的主要性格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3.
领导从来不是领导者向下属发号施令影响下属的单向过程,而是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交换的双向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下属的需求、价值观、个性特质和能力等状况会或强或弱、或明或暗、或积极或消极地左右着领导者手中权力的运用. 一、下属的盲从、逢迎和依赖是领导者权力腐败的重要促成因素 安弗莎妮·纳哈雯蒂的权力腐败循环理论认为,私欲膨胀是领导者权力腐败的开端,而导致领导者私欲膨胀的除了个人因素和组织结构因素外,还有来自下属的因素. 首先是顺从型下属.顺从型下属被罗伯特·凯利看作是“积极的但却没有任何批评精神的依赖者”,是领导者的“应声虫”(yes people).他们缺乏独立性,唯命是从.只要是上级命令,无论是否违反组织原则和规范,他们都毫不犹豫立即去执行.他们行为的动机并不复杂:可能出于对领导者手中权力尤其是强制权和奖酬权的畏惧或期待;可能因为卑躬屈膝和自我轻视的个性倾向,也可能为不想给自己找麻烦而避免与领导发生冲突.无论哪种情况,他们的总是服从让领导者产生“服从的幻觉”——相信自己总是英明正确的,否则下属为什么总是没有异议地服从呢?于是,领导者变得飘飘然而逐渐自我膨胀,滋生并不断强化自我特殊性的意识,越来越轻视下属,从心底认为他们无能并进而无视他们的参与权,直至无视组织规范,大权独揽,独断专行.  相似文献   

14.
领导权力具有管理学、社会心理学、法学三重属性,其实质是法律心理社会化。在法律心理学视域下,领导权力的心理机制主要表现为增加社会距离、激活趋近系统、诱发控制错觉三个方面。社会距离使领导者容易对他人产生刻板印象或偏见,激活趋近系统则会使领导者更关注奖酬目标而低估或忽视风险的存在,控制错觉常使领导者高估自己的价值、能力而导致决策失误。从外在特性来看,领导权力心理机制具有不确定性、双刃性、强制性、主体间性、用益性等特点,暗含了领导权力扩张和领导权力滥用的条件。因此,对领导权力加以规制具有正当性。领导权力的规制路径有:贯彻落实领导权力观,以法律制度规范领导权力,以伦理道德规训领导权力,使领导权力的行使既有合法性依据,又有以伦理道义为基础的合理性支撑。  相似文献   

15.
正权力既意味着一种强大的影响力和支配力,也意味着一种平衡的力量。领导者一旦清楚地了解自身有什么样的权力,能干什么样的事情,以及要负什么样的责任,那么,他就应该知道权力是有限制、有边界的,这就是领导者必须要有的权力边界意识。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领导者因为缺少这种意识,出现权力越界、权力寻租等行为,最终走上违法乱纪的不归路。一、提升领导者权力边界意识的基本途径提高领导者的权力边界意识,对于领导者来说,不  相似文献   

16.
彭春燕 《经营管理者》2013,(24):117-117
中国有句古语,"良禽择木而栖"其主旨就是说追随者在选择领导者的时候。往往会有选择性的选择那些具有影响力,个人人格魅力突出的领导。这种领导的身上往往具有一种神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潜移默化中影响追随者。使别人参与到他的工作中,一起迈向成功。这种影响力并不是由于权力和地位而带来的,而是领导者本身的人格魅力所带来的影响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非权力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升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对加强领导者的能力建设具有核心作用。那么如何提升领导的非权力影响力,本文将从内、外两个方面来谈谈如何提升领导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正组织内部权力运用是为了使组织在有效的领导下,正常高效地运转,将组织权力赋予领导者,由领导者对组织资源进行分配,确保组织目标全面实现的过程。领导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采取的计划、决策、控制、沟通、激励等措施就是权力作为,而权力作为必然产生一定的后果,这一后果对组织目标造成的正负影响即为权力实施效果。我们通过对领导者的权力作为和权力实施  相似文献   

18.
领导者获得非权力影响力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凌彬 《领导科学》2003,(23):44-45
非权力影响力是相对于权力影响力而言的,是指在领导职权(权力影响力)以外由领导者的品质、作风、知识、能力、业绩以及榜样等非权力因素对被领导者形成的影响力。在领导活动中,非权力影响力是无言的号召、无声的命令,较之领导职权更具有感染力、吸引力、凝聚力和号召力。那么,领导者怎样才能获得非权力影响力呢?以“品”为本,打好基础“品”就是品格,指领导者的道德、品行、作风。品格是领导者获得非权力影响力的基础。综观那些领导有方、成绩显著、有较强影响力的领导者,无一不是有着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领导者要完善自己的品…  相似文献   

19.
<正>现代社会,领导者靠什么领导?怎样做才是合格的领导者、优秀的领导者甚至卓越的领导者?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靠职位权力、简单命令,越来越不好领导了。因为现代社会越来越民主,传统的奴性文化渐渐褪去,被领导者的参与意识、民主意识越来越强。现代社会,控制与民主的博弈天平越来越倾向于民主。靠性格领导,到处挥舞着权力的大棒,随性而为、乱发脾气,看似威风凛凛、不可一世,实则这样的领导在"新常态"下已是穷途末路。  相似文献   

20.
信息权力是领导者诸多管理权力中最为特殊的一种。领导者的信息权力具有主体直接性、来源多样性、影响隐蔽性等基本特征。领导者在运用信息权力的过程中经常会陷入以下误区:信息掌握不全面导致决策失误,个体意识太强盛导致主观臆断,权力依托太单一导致顾此失彼。提升领导者的信息权力,可以通过提升领导者科学分析信息的能力、健全多主体参与协商决策机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信息权力等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