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要经过意识形态的培育、认同、强化和践行四个阶段。在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面临着重大挑战:新兴媒体促使社会要素发生质的变革,网络信息全球化解构了现有意识形态传播模式。面对这些挑战,需要在尊重意识形态领导权形成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强大的经济支撑,增强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敢于发声、"亮剑",丰富意识形态传播载体,培育高端人才,强化意识形态领导权。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是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实现的先决条件,其价值性话语有助于民众形成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其目标性话语有助于民众形成理想认同和目标认同,其策略性话语有助于民众形成制度认同和政策认同。网络化条件下,西方话语的渗透削弱党的意识形态话语的理性权威,大众话语的冲击削弱党的意识形态话语的文化引领作用,意识形态话语表述上的政治术语化降低党的意识形态话语的社会认同,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滞后于实践导致出现一定程度的话语困局。从意识形态话语建设层面实现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需要构建面向国际传播和社会大众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系统。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社会运动典型的代表,绿党认为人们政治认同的变迁与“阶级政党”的衰落,必然带来政党的阶级基础和行为模式的变化,并根据西方社会结构的改变和深受绿色意识形态理念浸染的人们价值观的变化,提出了“新政治”,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坚持非深度性和平面化,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多元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4.
东亚价值观中"以人为本"的道德取向,对"集体价值"的认同和对"和合"精神的倡导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东亚经济腾飞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由于历史上西方侵略造成的历史隔断、东亚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因素,妨碍了东亚文化认同。东亚各国应意识到主体文化对于政治文化、经济形态、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把文化中相同的、相似的价值体系作为沟通的基点,取得认同,达成互信,以形成超越民族、国家、阶级、地域的文化内容与文化认同,进行全球公益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认同”是美国修辞学家肯尼斯·伯克新修辞学的主要观点.他认为,认同就是借助一定的外部手段联合他人并形成合作,“修辞活动的本质和标志是认同”.伯克提出了三种认同类型:同情认同(identification by sympathy)、对立认同(identification by antithesis)和错误认同(identification by inacc uracy).同情认同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情感、体验和利益以实现听众与说话人的认同.对立认同是通过与共同的对立者对抗以获得合作团结.错误认同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人们对自己所处情境的错误认同.  相似文献   

6.
当前,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面临引领力被销蚀、阵地被占领、话语权被削弱的难题,以及主流意识形态与个体意识、科学意识形态与虚假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对此,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通过网上群众路线来解决主流意识形态与个体意识之间的矛盾,同时加强网络监管来抵制虚假意识形态入侵,以求实际有效地进行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  相似文献   

7.
政治文明概念的形成,有一个艰辛、漫长的探究过程.对于政治文明的界定,可以应用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的两种方法.所谓政治文明,系指一定历史阶段中代表特定阶级利益的政治主体,通过政治认知和政治实践等方式,在特定社会关系中所创造和推动创造的全部积极的政治行为成果、政治意识成果和政治制度成果的总和.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理念之后,全国各地掀起新一轮旨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社区建设与体制改革浪潮。但边缘与主流、个体与群体、异质与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和意识冲突,增加了政府推进基层治理的难度。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基础平台,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基层政府要着力加强社区认同建设,通过文化认同,在基层多元治理网络中发挥其价值引导、规范约束、组织动员等功能,鼓励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共治。  相似文献   

9.
学术创业背景下学者角色认同演变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攸立  薛婷  周宏 《管理学报》2013,10(3):438-443
科学领域与经济领域的交叉融合,使得越来越多的学术主体开始涉足市场,创办经济实体,由此便引出了“学术创业”这一崭新命题.以学术创业的微观主体——学者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的学术创业导向,将学者分为4种类型:新兴型、守旧型、勉强型和正统型,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角色认同理论构建出学者学术创业过程中角色认同的演变模式.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领导权与加强党的建设和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但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历史中形成的领导地位,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导权,并不意味着在新的历史时期会自动生成和强化。随着经济新常态的生成,意识形态领域正在并将继续产生新变化,因此党需要准确判断时代的变动规律和意识形态的变动趋势,根据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要求,切实加强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从而为"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凝聚强大的社会正能量。  相似文献   

11.
阶级是总体性的,是个体人经济、政治权利及文化观念的集合与分层次规定。处于相同权利层次或社会地位者,就构成一个阶级。从阶级的存在、阶级地位和阶级意识,到阶级势力、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阶级概念体系,成为唯物史观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12.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正规课程)相比,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间接的,因而具有独特的施教机制.作为隐性课程施教主体之一的教师——教师的人格通过隐性课程施教机制(暗示、感染、模仿、认同等)对受教主体——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旨在以隐性课程施教机制理论为基础,分析教师人格通过暗示、感染、模仿、认同等方式对学生成长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孔青 《领导科学》2002,(15):40-41
领导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体现着领导活动本身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动态性,并且还在不断地发展.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几乎所有的领导活动都是在一定社会阶级的活动中存在,而阶级关系又决定着权力的拥有和使用,权力成为领导活动的基础,领导活动必须依靠权力来进行;伴随权力的使用,责任的担当又构成领导的又一内容.  相似文献   

14.
基于资源依赖理论与管家理论,从内部治理层面探讨董事会社会资本在企业研发战略中的作用.首先构建董事会社会资本模型,同时引入董事会领导权结构,探讨董事会社会资本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机理及边界条件.通过对2010~2012年制造业主板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董事会社会资本对企业研发投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董事会领导权两职合一时这种促进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党的意识形态要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其理论体系必须具备令人信服的理论感召力,不仅需要将意识形态广泛传播以让人民群众认可和接受,还需要付诸符合意识形态理论内容的政治实践。因此,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实现需要满足三个必要条件: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具有理性权威、意识形态传播合理有效、政治实践与理论内容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民族构成上较为复杂的国家,国家认同机制建设也是建立在不同民族的基础上。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国家认同状况会影响到社会发展主体积极融入社会建设的态度和行为。要使各民族的大学生产生国家认同,首要就是保障大学生的自主权利。因此,加强各个地区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公共信息交流平台增强彼此感情,缩短地区距离,构建统一的国家认同机制,这是新时期维护国家稳定发展,实现国家战略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乡村文化日益边缘化、破碎化,乡村面临巨大的社会认同危机。档案具有原始性、真实性等特质,与信任天生相连。因此需要在社会认同理念下,将乡村文化和乡村档案结合起来,以建设出人民认同的乡村档案文化,在人民心中构建起认同的桥梁。本文以四川省什邡马祖村为例,调查分析该地乡村档案文化建设情况,在社会认同视野下分析其建设效果,期望为我国乡村档案文化建设提供启迪。  相似文献   

18.
价值观冲突是指价值主体因价值取向不同而造成双方的碰撞、摩擦、对立和对抗,表明了价值主体的利益诉求、文化等不同。其产生的根源,从主观角度看,主要在于价值主体的认知存在差异;从客观角度看,主要在于社会结构变革、文化差异和利益驱动等因素。价值观冲突往往体现着社会进步,是社会发展过程的必然。对价值观冲突进行合理管理,有助于社会发展和不同文明的互融。解决价值观冲突应采取三种方式:有差别的协调,统一融合,降低冲突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树立决策主体多元化思想提高领导决策科学化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社会决策的不确定性、模糊性、随机性特点使决策的复杂化程度大大提高,凡重要决策都需要进行周密繁复的方案论证和遴选,领导者个人已无法单独胜任.由于群体决策具有知识集结、思维互补、预案优化、认同便捷等优势,组织决策必然大量地向群体决策转移,决策主体已超越领导者个人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决策主体多元化改变了领导者在整个决策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对领导决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何认识和适应这一趋势是每一位领导者应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农民工与城市的融合为研究主题,以社会认同理论作为分析的理论基础。根据社会认同理论,把农民工分为三大主要类型,即滞留型、徘徊型和返乡型,分别从三个方面,即身份认同、城市认同和乡土及未来归属认同来分析这三种类型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农民工与城市融合的因素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