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类哲学是关于现实的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性和类存在的哲学理论,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理论,是一种新的哲学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全球化的发展为人的自由本性的展现提供了现实基础,而对人的这一自由自觉的类本性的揭示与把握只能由辩证思维方式来承担.  相似文献   

2.
类哲学是关于现实的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性和类存在的哲学理论,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由理论,是一种新的哲学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全球化的发展为人的自由本性的展现提供了现实基础,而对人的这一自由自觉的类本性的揭示与把握只能由辩证思维方式来承担.  相似文献   

3.
茶山试图建立一种与生活和行动不可分割的儒学世界观,在他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论中,他对上帝的自然神论者的解释为人事中的道德和善提供了本体论的基础。他以天命赋予每个人的人性作为道德倾向,认为这种人性是人自我实现的必要动力。他用一种他认为可以指导行动,在实践和人伦中完成儒家理想的理论来取代理学,其目的在于理解和发展来自于宇宙和人的理。  相似文献   

4.
康德的道德哲学和中国的儒家伦理有着某种相通性.本文通过分析<中庸>的君子论和康德在<仅论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一书中提出的"善人"概念,指出了君子和善人的相通性.<中庸>在"诚"和"诚之"的说法中分辨了两种善,一种是本性之善,一种是善观念,并认为"诚"这种生存状态是分辨它们的基础.本性之善是与生俱来的,因而作为人的生存出发点是绝对的善;而善观念则是人在不同情境中对本性之善的把握和表达,因而是相对且有待完善的.在"诚"中,人的善观念在本性之善的推动下不断地完善自身.这便是修身养性.作为对比,康德借用了绝对自由这一概念来分析生存中的两种善.人的原始禀赋是向善的,因而在自由中是向善的.这个善是绝对的.但是,人在自由中选择自己的行为规范(有可能选择恶的准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善恶判断.在这里,善恶判断受到一定规范的限制,因而需要进一步完善.可以看到,康德用绝对自由来表达了儒家的"诚".为此,本文从历史和文献的角度简略地追踪了康德在启蒙运动中接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线索,并认为,康德的"善人"概念是儒家的"君子"这一概念的西方表达式.  相似文献   

5.
人类是智慧的存在物 ,认识与评价都是人类的智慧生存方式。在哲学发展的不同时期人们对人类的智慧有着不同理解和把握 ,但或存在着认识论主义倾向 ,或带有非理性主义的片面性。现当代哲学的多样性和人本性为探讨这一问题提供了条件 ,应全面认识并反思人类智慧生存方式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深化对人类精神能力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人学",文学与人的生存相关联,可视为人生存超越之学。从生存论视域切入,人有生存超越本性,需要找寻超越途径,文学可以为人提供生存观照;语言是人的生存家园,也是文学审美场域。文学以语言为场域展开审美创造,让人在想象中构建诗意栖居之所。以语言为场域的文学,在审美方式与艺术表现等方面存在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把握文学话语审美特质,对解读文学文本及发挥文学"人学"功能都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生命现象"的哲学,是一种表达着人的存在不是现存的,而是生成的。人的存在是自我意识到的存在。人的本性是人的生存活动中自我创生的本性。它总是向未来、向新的可能开放,而不会最终完成于某一确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道家哲学认为人类生存危机深藏于人的自然本性与人为生存而人为的内在矛盾之中。人的生存需要"货"和"名",为得到"货"和"名"则必须"人为","人为"产生的"欲"和"智"使人越来越远离自然本性,最后的结果是人类的灭亡。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在心中确立"道法自然"的准则。在现实活动中,一是要做到"上善若水";二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三是"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四是"去甚,去奢,去泰"。  相似文献   

9.
创造社作家成仿吾以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文学论>的基本理论为内在话语,质疑、批评了"五四"文学一度出现的非写实潮流.他不仅以<文学论>关于情绪为文学中心的话语质疑"五四"初期诗坛尤其是小诗热,而且借<文学论>关于智的要素难以引起人之情绪的话语质疑、批评"五四"初期文学注重思想的哲学化倾向,还用<文学论>关于文学的真实性不同于科学真实性的话语质疑、否定"五四"文坛在自然主义文学影响下开始出现的庸俗化写实倾向. 在质疑、批评中,他努力探寻"五四"文学走出困境的方案.  相似文献   

10.
生存命义的现代叙事方案及后现代哲学对它的颠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生存论者立足于马克思实践人学基础之上并凭借西方现代存在主义的人学资源,对人的生存命义谋划了种种叙事方案,凸显了人的自我生成性的内在本质;而后现代主义者则立意消解关于人的生存命义的一切从根本上带有总体性倾向的终极希望和幸福承诺,并由此导致了人的身份迷失与下落不明,使人的生存命义再次陷入晦暗。  相似文献   

11.
人类正处在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要求对人和人类社会有一个总体的、本质的、更符合于时代发展精神的理解。马克思说,一当人们开始生产他们必须的生活资料时,人就把自己同动物区别开来。这就意味着人虽也是生命体,却根本改变了"生命"的生存方式、存在本性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此,生命的自在本性变成人的自为本性,本属环境组成部分的生命体反转来使环境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以自身为中心的封闭生命变成与万物一体的开放性存在,与他物相区别的局部存在变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性存在,有限的生命体获得了永恒无限的价值意义。这种关系,用人们熟悉的认识物的"种"的观念以及与之相应的"形式逻辑"已经无法把握,需要一种新的理念、新的意识方式去理解。这种关系应属内含了"种"而又超越了种的"类"关系。  相似文献   

12.
人的本质和"不完整主体"理论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人的"本能"是为了活着而具有的先天能力,由此,人的"本能"决定人的"本性"是"自私"。个体的"自私"本性只能在群体的竞争关系中才得以实现。个体对集体既依赖又抗争的态度,决定了"自由"是人类的本质。个体无法脱离群体以实现"自我"的特性,使任何意义上的个体都是"不完整的主体",都必须在与他者构成的关系中确立自身的主体性。关于人的"本能、本性和本质"的新认识和关于主体的新的"不完整主体"理论,对于阐释宗教、文学等文化现象,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列宁关于唯物辩证法观念的形成绝不是一种事先谋划好的、先在的"构想"或"计划",它应当在一种历史发生学的意义上被重新确认.通过对列宁"伯尔尼笔记"的研究,我们发现列宁唯物辩证法思想的两次逻辑飞跃:第一次转变标志着整体理解框架的转换,第二次的认识转变是在新的理论中获得唯物辩证法真谛并将之进行创造性发展的过程.由于对黑格尔哲学的态度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列宁对辩证法总体结构的把握也随之转换,从而突现出一个崭新的辩证法理论视界,即客观的、现实的实践辩证法.列宁最终领会了人的能动的、客观的实践辩证法在人与对象的关系和外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进而达及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呈现的哲学新视界的深层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把"平等"作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要素,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事实上,一方面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确立的"平等"概念有着深厚的人本学意蕴,另外一方面看是对人之生存本性的现实规定与存在价值的现实确认。在当代的历史背景中,从时代精神发展的维度出发,可以进一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平等"现实含义及其发展的路径,切实落实"平等"价值观本身所蕴含着的对人的价值和权利的尊重,进而推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价值观系统整体的建设。因此,只有深入细致地搞清楚这些关于平等的基本问题,才能牢牢把握"平等"价值观的理论导向,从而使得整个社会向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目标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15.
辩证法作为一种独特的理论思维,有其存在的"本体论承诺".辩证法也就生成于对其"承诺"的"本体"的寻求、批判之中,因而辩证法总是与本体论纠缠在一起的.批判性是辩证法的内在本性,但这一批判本性,决不是一种对事物的简单否定和反驳,而是对其所承诺的"本体"所内含的"矛盾"的反思和批判.正是这一反思和批判,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以人的生存方式为"根本"的实践批判的辩证法的本体论革命.  相似文献   

16.
究竟以何种方式把握"政治哲学"的本性、如何深入理解马克思的政治思想真义、结合当代中国人的政治改革,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创造性转化?这是当代中国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民主政治制度、实现政治正义的关键问题.以"人的观点"把握人的"政治问题","政治哲学"实质表达为哲学活动、哲学之思的一种基本立场、意识方式和价值理念.马克思政治哲学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实践的唯物主义精神,它是一种关于无产阶级应当采取何种政治组织形式、怎样实现政治统治权力以及如何完善政治运行机制,最终实现"人类解放"的实践智慧.在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指导下,推进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不仅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政治文明的成功经验和政治哲学的思想资源,而且要珍视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优秀政治文化传统,结合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实际,不断增进中国人的"政治自觉",提升中国人的政治人格,努力实现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7.
准确地概括现代西方美学的总体倾向既有利于把握20世纪西方美学的特点,也有利于在美学史研究中把美学与文艺学和艺术学区分开来。当前学术界对现代西方美学的总体倾向的几种理论概括,都失之于偏颇,科学化与非科学化的对立和融合才是现代西方美学的总体倾向  相似文献   

18.
"需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大厦中的一块基石,是马克思考察分析全部历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逻辑起点。深刻理解把握马克思"需要理论"之价值指向,首先必须深入发掘这个理论的切入点,而马克思的"原创形态"的相关论述,恰恰是其出发点。马克思还进一步抽象规定出"人的需要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人的需要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要以人的本性需要为最终价值尺度"三大理论维度支柱,并以此搭建"需要理论"的逻辑架构。显然,重新认知马克思"需要理论"的价值指向,对于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进路显得异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哲学价值论论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哲学价值论的研究可从评价问题入手,首先确立价值与"应该"的本质联系;在人类主体的生存本性中寻求价值统一性的根据;在适当区分理想的"应然世界"与复杂的"实然世界"的基础上,再展开对它们的辩证关系的探讨;其中,要把社会制度的价值问题确定为最重要的价值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关于莎士比亚人性观念的探讨,是莎评史上一个争论的聚焦点,有的认为莎士比亚对人的本性是肯定的,即人性是善的;有的则认为莎士比亚对人的本性是否定的,即人性是恶的。那么他对人性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看法呢?这需要从总体上来把握他的创作,从中探索他整个人性观念的发展和变化。一、莎士比亚早期人性观初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