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跨国公司收购的迅速兴起要求有关国家承认外国公司收购法规的域外效力,从而导致了跨国公司收购中的法律冲突问题。跨国收购中法律适用的特点是:适用外国法须由主管机构逐案审查、公共政策具有突出作用及缺乏双边冲突规范;跨国公司收购可适用目标公司的本国法及目标公司股东的属人法;跨国收购中的趋势是对适用外国法采取越来越灵活与宽松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论跨国公司收购的法律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公司收购的迅速兴起要求有关国家承认外国公司收购法规的域外效力,从而导致了跨国公司收购中的法律冲突问题。跨国收购中法律适用的特点是:适用外国法须由主管机构逐案审查、公共政策具有突出作用及缺乏双边冲突规范;跨国公司收购可适用目标公司的本国法及目标公司股东的属人法;跨国收购中的趋势是对适用外国法采取越来越灵活与宽松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上市公司的收购与反收购是一体两面的事物。反收购措施的产生、发展与敌意收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法律价值看,收购制度更倾向于保护的法律价值是兼顾效率与公平,以效率为主;反收购制度更倾向于保护的法律价值是兼顾公平与效率,以公平为主。从法律主体看,收购制度更倾向于保护收购方;反收购更倾向于保护被收购方,具体而言,反收购更倾向于保护目标公司及其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利益相关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反敌意收购制度,保护合理的收购防御行为,有利于克服敌意收购的负面效应,保护市场公平。  相似文献   

4.
上市公司收购的关系人之法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市公司的收购中,收购出价人、目标公司、以及出价人股东、董事和目标公司的股东、董事均参与其中,他们虽然并非都是上市公司收购的直接当事人,但各有自己的利益主张、权利和义务,他们都是上市公司收购的各方关系人,上市公司收购的法律制度往往体现了各方关系人之间的利益均衡。本文旨在对上市公司收购中的各方关系人作深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公司收购中,目标公司董事处于利益冲突的中心。为了保证公司收购的公正,目标公司董事应严格履行对公司的信义义务。我国现有法律在规范目标公司董事行为方面,应在充分考虑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对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做出修正:在公司法中增加董事信义义务的一般规定;在收购办法中完善董事信义义务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6.
任何法律制度均有其特有的立法价值取向(即目的、目标)与基本原则,要约收购制度亦然。总体而言,保护目标公司股东利益乃要约收购立法的主要目的。相对于收购人来说,目标公司股东处于弱者地位。这一点可以说是对要约收购进行立法规制的主要原因所在,也可以解释目前的要约收购立法以规范收购人为主的事实。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要约收购立法来看,其基本原则主要有三项,即目标公司股东平等待遇原则、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原则与充分披露原则。  相似文献   

7.
强制要约收购是指当投资者持有某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达到一定比例时,收购人依法向全体股东发出收购要约的法律制度.对于收购人和目标公司管理层而言,股东处在弱势地位,因而需要在制度设计上给予特殊保护.时股东利益的保护需要通过规制收购人和目标公司管理层的行为得以实现.本文对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公司的反收购行为是公司收购立法应予规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目标公司面临可能会损害其长远利益的敌意收购时,其经营者有权利也有义务采取反收购措施。鉴于我国收购立法的滞后和公司反收购的运作缺乏有效的规范和引导,在新形势下通过总结、评述国外研究成果,从法律角度分析这些反收购策略在我国现行法的可行性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9.
上市公司反收购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市公司反收购是与上市公司收购相对应的一种防御行为。通过反收购措施可以帮助被收购公司(目标公司)抵御乃至挫败收购人的收购行为,特别是恶意收购行为,从而达到维护公司控制权或避免公司利益受损的目的。在公司并购已成为一种国际化趋势的今天,反收购制度能够被确立并广泛应用到法律实践中,其制度自身存在一系列的理论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上市公司收购是各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必然现象,在公司收购中,各方利益如何平衡,目标公司股东利益如何保护是十分关键的问题.目标公司的董事负有争取公司股东收购利益最大化的义务.本文分析了公司收购中目标公司董事角色和职能,并通过解读美国法上有关公司收购的几个经典判例,进而对我国的公司收购立法中董事义务规定的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上市公司收购作为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途径之一,受到各国法律和政策的肯定与鼓励。收购市场的活跃引发目标公司反收购的激烈。但是,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规制方面的立法相对粗略,理论研究也不够系统和深入,因此,本文希望通过论述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规制的重大意义,明确上市公司反收购法律规制的重点,从而提出适合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具体反收购措施。   相似文献   

12.
论上市公司敌意收购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司敌意收购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是经过收购者与目标公司股东之间的意思表示一致 ,而引起股权变更的一种法律事实。由于每一起敌意收购都涉及多方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因此世界各国都对敌意收购作了较为严格的规制。本文对信息披露、最高价原则、强制要约、反垄断等几个方面的规制作了分析 ,同时亦对我国《证券法》对敌意收购规制的不足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标公司反收购的决策权模式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收购是一个公司获得另一公司的控制权而使之成为自己附属的法律行为,面对公司的收购,目标公司采用反收购措施时,究竟是由董事会决定还是由股东决定,目前有英国和美国两大决策模式,我国应该在保护股东利益的同时,还要保护公司的利益,采取由董事会行使提议权和股东大会行使决议权的双层决策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上市公司收购立法中应坚持以证券法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即"三公"原则为前提和基础,充分有效地保护上市公司收购中目标公司中小股东的权益,本文分别论述了目标公司所有股东平等原则、充分信息披露原则、目标公司控股股东的诚信义务原则、确保目标公司经营管理者忠于股东利益原则.以上四项基本原则,既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融合,共同体现在上市公司收购中的中小股东保护的各项具体制度中.  相似文献   

15.
股权出资之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公司运作实务中,股权出资之典型个案引发了诸多困惑,由此产生了对股权出资进行理论分析和立法构建的必要。既然股权出资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实践中的现实性、立法上的适法性,被公司立法接纳为法定的股东出资形式就理所当然了。而要将股权设计为一种出资形式,就必须明晰股权出资与股权转让、转投资、循环持股、公司分立、公司收购等相关法律制度的关系。鉴于股权作为无形财产,其价值的不确定性较大,为操作之必要,应在股份评估、股权移转、与股票发行公司之关系等方面做出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16.
现代西方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的主流学派认为,在由公司各种内外部控制机制构成的控制权市场上,公司内部控制机制不能发挥其主要作用,需要作为外部控制机制的收购才能形成最为有效的控制机制,因为通过公司间的收购能给目标公司股东带来利益。本文以这种理论为背景,研究在我国现阶段要约收购这一外部控制机制对目标公司股价产生的影响。通过对南钢股份被要约收购事件进行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在我国目前的市场条件下,要约收购能够为目标公司股东带来超常收益。但这种影响是相当短暂的,并会在随后的时间里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17.
关于公司收购的价值,国外存在有益说和有害说。对于公司收购价值的定位,直接影响到立法的价值取向。公平是公司收购立法的动因和基础,是立法的首要价值;效率为公司收购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立法的终极关怀。在两者不可或缺的情况下,关键是建立起两者的均衡机制。  相似文献   

18.
我国规范公司并购的基本法律有《公司法》和《证券法》,以及其后颁布实施的《收购办法》和《信息披露办法》。我国公司并购立法存在三个方面不足:法律制度的设置过于简单笼统,涉及面较窄,缺乏可操作性;某些规定不尽合理,不切实际;立法存在空白点与漏洞。由于立法的不缜密,法律的价值目标出现偏离。公司并购立法应有的价值理念为:公平理念、效率理念;公平促进效率,效率体现公平。我国公司并购立法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完善公司并购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制度;完善公司并购中债权人保护制度;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健全民事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9.
社会企业是同时兼顾社会目标和利润目标的一种组织类型,美国越来越多的商业企业在向社会企业进行转变。在美国各州原有的公司法律框架中,公司董事必须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不能以社会使命为首要目标;在非营利法律框架下,机构不能分配利润和进行过多的商业活动;调整公司法律框架和承认社会企业的法律地位,成为美国各州立法或法律修订的一个重要趋势。低利润有限责任公司、共益公司、弹性目标公司、社会目的公司等四种社会企业法律形式的设立,解决了限制社会企业发展的制度障碍,完善了原有的公司法律框架。  相似文献   

20.
管理层收购(MBO,Management Buyout)即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使企业的原经营者变成了企业的所有者的一种收购行为.MBO作为一种便利的所有权转换形式和可行的融资形式兴于欧美.MBO作为降低公司代理成本和管理者机会风险成本的可行手段,可以引入国有企业改革之中,以建立起对经理人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在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中实施MBO仍有一些政策和法律障碍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