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民间寺庙:一种文化景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的大多数文化景观研究主要集中于聚落的格局、土地划分格局和建筑这三方面。关于前者,现已有聚落地理学或者乡村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专门涉及,而中者则构成经济地理学或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只有建筑成为文化景观中最主要也最易见的部分,我们所研究的民间寺庙便是中国传统社会甚至现代社会中独具特色、但却十分常见的一种建筑。我们之所以挑选这样一种民间宗教信仰建筑作为本文主题,是由于我们认为,该种建筑确是中国下层社会(甚至包括上层社会的部分)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现代地理学已经彻底抛弃了那种只注重空间,而把时间这一尺度留给历史学的片面做法。而文化景观恰恰表现了时间留给空间的印痕,正如乔丹和罗文垂所说,“眼睛所  相似文献   

2.
新疆吐鲁番传统聚落人居环境具有特殊性、典型性,是当地人们进行各种社会活动和生活的场所.其“空间”模式已跨越了单纯的建筑功能划分,呈现出当地民族人居文化的演进,是区域性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各类因子的综合体现.本文以考古资料、历史文献及田野调研为依据,从多角度分析思考区域性人居建筑环境体系,溯源吐鲁番传统聚落人居空间模式的成因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文化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具有明显的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产业开发价值.本文按其功能,将传统聚落的物质形态构成要素分为宗教要素、生活要素和自然要素三类,并从空间构成上将其划分为环境空间、精神空间和生活空间,进而从物质层、心物层和心理层三个层次对文化形态赋予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影响进行剖析,归纳出传统聚落的四个文化因子,即水之村寨、越人之村寨、神灵之村寨和佛之村寨.提出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按傣族聚落的文化核心、社会时代特征和相应的民族价值观将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有机地统一了傣族传统聚落发展中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作用,深化了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产业开发中所需的、对传统聚落文化演进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4,(10):239-243
江西是一个文化大省,有着一大批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传统悠久的村落,这些村落的建设和传承都依赖于当地的地域文化。江西村落文化特性与建筑模式与江西宗教、信仰、商贾文化及崇文重教等地域文化密切相关。现代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对江西村落建设产生不少影响,要避免这些影响,必须建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江西村落,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5.
对大辛庄遗址综合分析表明,大辛庄商代聚落的地方社会组织经历了从建立、发展到没落、消亡的历史过程.早商至中商阶段,大辛庄聚落社会组织的发展相对稳定,说明该聚落始终保持着相当的区域独立性且商人、夷人各自有独立的文化系统;到了晚商早段,大辛庄聚落社会组织经历了一次影响较大的社会变迁,其陶器生产模式、农业生产模式、葬俗葬制等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商人和夷人融入到同一的文化系统之中.上述现象说明商人在大辛庄建立聚落,实现商人和夷人等不同文化系统共存,意在实现夷商融合的过程,并将夷人纳入到商人核心社会的政治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6.
在已有的中国传统社会民间信仰与仪式象征研究中,研究作为草根文化的民间信仰,"祭祀圈"、"信仰圈"等理论模式不仅是乡村社会民间信仰体系的重要分析框架,而且还是乡村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研究范式.但面对乡村社会的复杂性和混合性,尤其是乡村社会自身结构的变化,这些理论模式往往又显得力不从心,以至于在现代学术视野中,运用这些分析框架来展现中国乡村社会的面貌或多或少地违背了乡村社会的生活逻辑.  相似文献   

7.
许真君是古代江西人公认的地方保护神.许真君民间崇拜是古代江西地区一种较为突出的历史民俗现象,主要表现特征为民众对许真君这个真实历史人物的传说神异化和崇拜民俗化,在江西人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许真君民间崇拜产生的文化内涵及其主要表现形式,探究万寿宫文化体系,可以进一步弘扬江西本土优秀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8.
驿前明清古建筑群雕饰文化探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传统的民居建筑中,雕刻艺术无处不在.以传统民居为代表的江西历史文化名镇--驿前镇,其古建筑群中的石雕、砖雕、木雕装饰随处可见,堪称江南明清建筑装饰的上乘之作.这些古建筑群文化底蕴深厚,反映了一定时期的传统风貌,体现了民间的风土人情,为研究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民俗风情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
新疆维吾尔族传统聚落作为当地民族民间乡土文化的载体,受到所处地区人文环境的隐性作用,发挥着特有的传承功能和文化记忆功能.以新疆维吾尔族聚居的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从建筑、装饰、民族信仰、宗教伦理等层面,对其地域性的人文价值进行探讨,从而反映其社会文化、精神归宿、情感依托等文化内涵,为整合本土文化资源、挖掘艺术潜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乡村聚落景观的旅游价值研究及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文章从乡村聚落景观体系入手,分析了景观体系中聚落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的旅游价值,提出了乡村聚落景观的旅游开发模式。通过案例分析,从旅游实践角度进一步探讨了乡村聚落景观的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11.
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农村文化建设形势难以适应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求,迫切需要探索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新路径.农村文化建设要突出发展"本土文化",传统民间文化是建设新农村文化的根基.从中国民间传统的特质来看,持中贵和的思想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发展;民间传统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有利于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民间传统文化深厚的群众基础有利于弥补农村文化建设专业工作人员不足的困境,便于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强民间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发展农村民办文化;民间传统文化建设需要的经费投入少,可以减轻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上的资金压力.  相似文献   

12.
布朗族拜认干亲习俗与人际关系网络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民间信仰与中国普通民众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及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对当地的社会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拜认干亲习俗在布朗族民间信仰及其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布朗族拜认干亲这一民间信仰不仅是布朗族为了祈求儿孙康健、子嗣绵延的方式,也是布朗族乡土社会中构建人际关系网络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3.
文字产生后,我国就有关于傩的记载。傩舞广泛流传于农耕文化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是传统文化中独具一格的复合文化体——集多元宗教、祭祀仪式、民俗、音乐、舞蹈和面具艺术于一身。江西南丰傩舞由此传承数千年并相沿成习,遗存了大量的上古文化信息,是不可多得的民间传统艺术珍品。从南丰本土文化的角度,重点分析南丰传傩时间最长、宗教文化最盛以及与戏曲艺术有着不解之缘的典型村落是广大学者们正确认识南丰傩舞价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试从考古发现探索百越文化源流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伟大国家。百越文化是构成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来源之一。关于百越民族史问题,解放前已有论著。①解放后更有新的广泛研究。本文拟以考古资料(尤以本省的)为主,结合文献,试就百越文化的源流(侧重在源)中的若干问题,作一些粗浅探讨。 (一)经济生活的特点在百越诸族团中,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和历史传统的差别,至少可以分为以种植水稻农业为主和以渔猎捕捞经济为主的族团或国家。以种植水稻农业为主的,如西周时期的杨粤(分布于今湖北至江西的长江沿岸),于越(分布于今浙江绍兴一带)、春秋时的吴、越两国,战  相似文献   

15.
杨智 《江汉论坛》2001,(7):45-49
:城市作为人类生和产生活的聚落,是新石器文化同旧石器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从其形成至今已有5500多年的历史。在这5500多年中,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生产技术和组织形式的发展,以及居住方式的变化,城市作为人类居住的载体,不断处于变化之中。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古老的乡村文化逐步向新兴的城市文明退让,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逐步被现代的机械化工业生产所取代。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化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贺宾 《阴山学刊》2006,19(1):84-90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不仅存在以正统教化伦理为代表的"大传统",而且还存在以民间伦理为代表的"小传统".后者作为植根于民间生活土壤中的民众不加矫饰的价值观念,更为真实地展示了民族伦理生活的生命律动.在国家与社会互动的格局中,民间伦理与正统教化伦理之间既矛盾对立又相生相长,构成了传统社会伦理生活的真实景观.  相似文献   

17.
自1986年西递发展旅游产业以来,其由传统农业村落转变为旅游型村落,政府、本地居民、资源禀赋、消费需求等多因素相互作用使得建筑景观呈现出:功能旅游化、建筑现代化、建筑聚落景观稳定性发展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河神信仰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在东方有着悠久的历史。河神信仰其实质是一种对水文化的崇拜,滥觞于农业社会对于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景。因此,不论是中国、日本、朝鲜抑或是印度古代社会都有对于河神的崇拜。佛教大量吸收了古代印度的河神信仰体系并赋予河神更多的利益众生的功能,逐步将其佛教化。佛教传入中国后,其河神信仰、龙王信仰、天王信仰与中国传统民间宗教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佛教特色的河神——龙王——天王信仰模式。  相似文献   

19.
自 20世纪 80年代“文化热”席卷中国大陆以来,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探讨的热度历久不减。人们更衷情于卷帧浩繁的典籍文化,却疏忽了活生生的生活文化;多蔽于观念层面和理想型态,对日常生活社会和人生似有一种隔离的感觉。尽管早有学者呼吁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研究必须深入至民间社会、基层人群,但至今少见力作问世。因而,王学泰先生新作《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甫面世,便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被称誉为“发现另一个中国”。 鉴于目前研究背景和情状,本刊旨在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志趣更多地引向中国文化中小传统的民间文化(“大传统”“小传统”的提法受到一些学者的价值学意义上的质疑。但在未找到更为中立合宜的词之前,我们姑妄用之),展开对诸如小传统的实质、结构、功能,小传统与大传统的关系,小传统在民间社会的传承、传扬及其对民间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知识分子与小传统,小传统与国民性,小传统与区域文化,小传统在现代化转型社会的文化建构中的命运以及小传统之于未来中国的命运等问题的深入探讨。 为此本刊特辟“小传统与中国社会”专栏,诚邀对此类问题有兴趣的各界方家不吝赐稿。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先从聚落生态位研究的新视角,尝试提出聚落空间生态位的新概念,基于这一视角对聚落景观的分布及特征进行了新探索。其次借助聚落形态学和景观意象的研究方法,将闽台传统聚落景观分为5个景观区和18个景观亚区,并分析了各景观区的文化及景观特征。最后依据闽台传统聚落景观的区划结果,提出打造福建区域传统文化圈;开发闽北的综合文化观光休闲游、闽西的客家文化探秘体验游、闽南的台湾同胞入闽寻根探祖游、台湾的大陆同胞访台品渊源访亲游和高山族文化访古体验游等闽台区域传统文化旅游精品;推进传统聚落在保护中的合理开发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