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意象是审美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审美目的或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而将主体的情感、意绪和思想融入客观事物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从而形成主客观统一的符号化表象。从语言学语篇衔接的角度看,边塞诗的意象衔接手法主要有描述性意象、抒情议论性意象、隐喻性意象和象征性意象。  相似文献   

2.
都市情歌意象丰富、特征鲜明。通过对都市情歌的意象特质和意象建构特点进行分析归纳,探寻歌词写作中如何达到外在意象结构与内在情感结构相互渗透,抒情主体与轻灵意象合二为一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绘画意象艺术的丰富内涵,是中华民族意象美学意识对客观世界独特的认识,对艺术的独特追求.意象美学意识应用于素描,即是意象素描.意象素描是作者经过物和对象,产生"迁想妙得"、"心物交融"、"不似之似"的意中之象,是传神写意、抒情的艺术.  相似文献   

4.
论唐诗中杜鹃意象及其情感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鹃的生物性特征及其传说,极大丰富了杜鹃的人文意义。杜鹃意象的繁荣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或者是表达故园情怀,或者是表达离情别绪,或者是冤屈的控诉。另一方面,杜鹃意象与明月、杜鹃花、斑竹、猿、蝶等意象组合后,形成了动静交融、多声交响的写景模式,展示了生动、鲜明的抒情效果。  相似文献   

5.
敦煌壁画的独特赋彩设色意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经一千余年创造的敦煌壁画艺术,在色彩领域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敦煌壁画的赋彩设色具有宗教感化与象征意象、抒情达意与平面构成意象、多元兼容与装饰意象、雅俗合一与山水意象等独特意象,显示出敦煌壁画艺术赋彩设色的高度艺术审美价值和其独有的瑰丽之美。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朝诗歌的宣叙意象是以叙事和讲述抒情主体的心理、行为、动作为主的意象,它是对《诗经》中“铺陈其事”的赋象的扩展;它与汉乐府最显著的区别是意象由叙事结构发展为一种抒情结构;同时,以抒情、议论和哲理抒发为主的宣叙意象也在本时期大量涌现。魏晋南朝的宣叙意象是一种具有隐喻功能的音乐性意象,它以叙述的灵动、跳跃形成旋律、节奏的律动与气势,它比《诗经》、汉乐府中直书其事的赋象更加形式化、符号化  相似文献   

7.
论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诗歌美学中的重大命题——意象,刘勰提出:“窥意象而运斤”,以完整概念使诗歌表现领域从直接抒情扩大到间接抒情,表现方法走向形象化;庞德、沃伦等提出“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的意象界定标准,而运用意象的手法则可以是隐喻、象征或其他。中西诗歌理论对意象的阐释不同,但又互补、相通,认真对比研究,于诗美创造颇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分析海子抒情短诗的意象系统及其构成,揭示其诗中地、天、人三类意象群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丰富意蕴。海子对自身、人类和宇宙的思考,通过三类意象群显现于他的诗歌创作中,大地意象是海子精神游历的基点和皈依。  相似文献   

9.
首先从理解“象征型意象”的概念着手 ,分析了“象征型意象”在中国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的成功范例 ,进而阐述了它们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然后结合工程实践 ,探讨了如何以“象征型意象”来沟通传统与现代 ,把“形”与“意”融为一体 ,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的新路  相似文献   

10.
诗歌要抒情述志,情感的抒发忌直露,尚含蓄,借助相宜之景物、意象,将情感呈现出来,这才有诗味。可以说,意象是诗歌的生命。意象包含主体的“意”与客体的“象”,含“意”之“象”不再是现实中的客观物象,而带有主体情志,《琵琶行》借助琵琶、江水、月亮、红色的枫叶、白色的荻花等意象,传达出了作者复杂的感受。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认知视野中,长于抒情之“诗”与长于叙事之“史”既各司其职,又不离不弃,互通互补。自唐代杜甫诗善于叙事,别开境界,被时人誉为“诗史”以来,后人不断地拿各种诗体与编年、列传、纪事等史传交叉匹配,以增强诗歌的纪实性与叙事性。宋代以纪实性、叙事性为内含的“诗史”说再度辉煌。明代嘉靖年间的孔天胤曾将这种笔法概括为“以史为诗”“情事合一”,尤其是明清易代之际经历社会动荡、天下大乱的那批诗人在继承“以史为诗”传统过程中推动了叙事诗进展。期间,也伴随着关于“诗史”说的质疑和争论,直至清代“心史”说出现。一方面,“心史”说在强调诗歌抒情本质的同时,又兼顾了叙事性能,融合了“诗心”观念与“史笔”观念;另一方面,将以“情”为内核的“心”视为特殊叙事的一种,强调了诗歌叙述“心事”的功能,使之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心态史、心灵史、心事史,其实质是强调“情事合一”。因此,“心史”诗学与“诗史”诗学并行不悖,并影响及史学建构,至今人钱钟书便有了所谓的“诗具史笔”“史蕴诗心”之说。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认知视野中,长于抒情之“诗”与长于叙事之“史”既各司其职,又不离不弃,互通互补。自唐代杜甫诗善于叙事,别开境界,被时人誉为“诗史”以来,后人不断地拿各种诗体与编年、列传、纪事等史传交叉匹配,以增强诗歌的纪实性与叙事性。宋代以纪实性、叙事性为内含的“诗史”说再度辉煌。明代嘉靖年间的孔天胤曾将这种笔法概括为“以史为诗”“情事合一”,尤其是明清易代之际经历社会动荡、天下大乱的那批诗人在继承“以史为诗”传统过程中推动了叙事诗进展。期间,也伴随着关于“诗史”说的质疑和争论,直至清代“心史”说出现。一方面,“心史”说在强调诗歌抒情本质的同时,又兼顾了叙事性能,融合了“诗心”观念与“史笔”观念;另一方面,将以“情”为内核的“心”视为特殊叙事的一种,强调了诗歌叙述“心事”的功能,使之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心态史、心灵史、心事史,其实质是强调“情事合一”。因此,“心史”诗学与“诗史”诗学并行不悖,并影响及史学建构,至今人钱钟书便有了所谓的“诗具史笔”“史蕴诗心”之说。  相似文献   

13.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诗学观念、相异的生命体验,他们在诗歌创作中采用了不同的抒情方式——直白抒情和意象抒情。不同的抒情方式源于二者对客观与主观的不同认知,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二者思维方式的分歧。  相似文献   

14.
诗词的语言,是感性的语言,是感觉的语言,是充满形形色色的具象的语言,是由视觉类具象、听觉类具象、触觉类具象、嗅觉类具象、味觉类具象、动觉类具象、心觉类具象、等各种具象独立或组合配置而形成的语言。由视觉类具象、听觉类具象、触觉类具象、嗅觉类具象、味觉类具象、动觉类具象、心觉类具象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感官具象,组合配置而形成的具象,可称为“联觉类具象”或“合觉类具象”。词句的具象,尤其是词篇的具象,往往是“联觉类具象”。  相似文献   

15.
俄国意象派是俄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四大流派之一 ,在俄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突出特点是承续了西欧意象派 ,并加以发展 ,形成了其诗歌“形象第一”的特点 :只重意象而否定内容 ;强调意象的独特性 ;诗写得更长 ,意象的跳跃更大 ,反映生活的面更广。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文学术语,"深层意象"既指代崛起于美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流派,又表示诗歌创作中用来表现诗人情感与意义内涵的意象,它还代表一种具有独特审美方式以及创作方式的诗学观.它有别于英美"意象派"的意象观.它认为,诗歌是通过意象刹那间渗透到无意识中去的艺术."深层意象"来自深邃黑暗的无意识心理;其诗歌往往表现独特的主题反映"孤独、黑暗"的深层心理.它要求诗歌关注人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17.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指出:"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迄今,学界对"汉音"和"魏响"的内涵和区别仍属不甚了了,因而对曹操诗文的艺术精神及文学史意义和地位也就言之不确.文章认为,就艺术表现看,"汉音"与"魏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俗"、"虚"、"溢"、"质"与"雅"、"理"、"实"、"丽"的不同,曹操的诗文在这方面"犹是汉音";就情感特征看,"汉音"与"魏响"的区别又体现在由大众性到文人化、由政治性到抒情性、由客观性到主观性、由社会性到个性的转变上,曹操的诗文在这方面又"纯乎魏响"。因此说,曹操的诗文具有徜徉于"汉音"与"魏响"之间的独特艺术风范。  相似文献   

18.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指出:"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迄今,学界对"汉音"和"魏响"的内涵和区别仍属不甚了了,因而对曹操诗文的艺术精神及文学史意义和地位也就言之不确.文章认为,就艺术表现看,"汉音"与"魏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俗"、"虚"、"滥"、"质"与"雅"、"理"、"实"、"丽"的不同,曹操的诗文在这方面"犹是汉音";就情感特征看,"汉音"与"魏响"的区别又体现在由大众性到文人化、由政治性到抒情性、由客观性到主观性、由社会性到个性的转变上,曹操的诗文在这方面又"纯乎魏响".因此说,曹操的诗文具有徜徉于"汉音"与"魏响"之间的独特艺术风范.  相似文献   

19.
从"文"、"象"的空间性看中国古代的"诗画交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与画的关系在中西美学史上都是一个倍受注目的问题 ,但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中西传统却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在西方 ,不断有人对诗与画的界限进行区分 ;在中国 ,“诗画交融”却一直是衡量诗歌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古代时间意识的空间化是“诗画交融”的深层思维基础 ,“文与画”、“书与画”、“诗与画”之间以空间化、视觉化的“象”为核心的同源性关系 ,则为“诗画交融”提供了内在形式依据。通过对“文”、“象”的原始空间含义的考察 ,可以清楚地认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