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刘堂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5)
《红烛集》(“红烛奖”小说征文获奖作品选)即将出版了,祖国的文学园地里又多了一支小花,尽管她还显得稚嫩一些,却也有她自己独特的姿色,独特的馨香,相信读者们会喜欢她的。我这样说,到不是因为我是“红烛奖”小说征文活动的执行编辑,便斗胆在这里“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而是她的确有她的独特之处。我是亲眼目睹这支小花从播种、发芽到生长,开花的。她的成长过程中,有多少人为她培土、浇灌啊!在她的身上;凝聚着多少人的心血、汗水啊!读者如果有兴趣了解她的“身世”,我很乐意将我听知道的情况“慷慨解囊”。 相似文献
2.
施议对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3)
由夏承焘先生亲自审订、吴无闻先生注释的《天风阁诗集》即将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笔者有幸得先拜读全稿,感到非常高兴。 《诗集》按年代编排,从一九二二年至一九八一年,集诗三百篇。 夏先生以毕生精力治词,也在“词之余”写下了大量诗篇。《诗集》所收是其中的主要部分。这些诗篇,描绘了夏先生六十年来所经历过的各种生活场境,从许多侧面,展示了这一时期社会历史风云变幻的图画;这些诗篇,凝结着夏先生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与共的炽热情感,体现了夏先生对于生活的信心和希望;这些诗篇,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技法圆熟,很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3.
张怀荣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本文首先论述了《天问》产生的文化背景及屈原的理想情操,进而从总体上阐释了《天问》这首千古奇诗的思想内容。作者意在说明,《天问》反映了屈原的哲学思想和历史观点,表现了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站在时代前列的勇气,并提出了“天命反侧,何罚何佑”的反“天命”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4.
陈守实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9,(10)
苏州织造局志十二卷,清康熙时吳县孙珮撰。康熙二十五年印行。孙珮曾参加地方志乘編纂工作,此作等于苏州府志之裁篇别出。织造局为当日現存机构,清初且为滿皇族所特别重視,有专属档案可資依凭。所以編者除以私人資格利用公档材料編写吳县志浒墅关志而外,更有苏州织造局志的編輯。(見卷首彭宁求刘滋序文)方志或专志在史料上,有它的独特的价值,虽然这类文献的編撰,有时几成为虛应故事之作。孙珮此书,当然亦不能例外(此书因刻本流傳不多,苏州图书館列入特藏书类)。其內容与体例,不出一般方志老套。但因织造局是一种比較特殊的机构,其記述“机张”、“工料”、“口粮”、“緞匹”各卷,有关劳动組积、工具、成品、各种簡单图案;而第一卷記沿革部分,又大体上把这一机构在各时期的不同形态加以敍述。作为明清间一种經济現象的史料来看,却可借以透視当时的現实,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2)
许大龄教授生前自选论文集《明清史论集》 ,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许大龄教授是著名的明清史专家、博士生导师 ,上个世纪 60年代初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他毕生致力于教学和科研工作 ,而以教学、培养人才为首务。工作认真负责 ,兢兢业业 ,勤勤恳恳 ,自觉地“甘当人梯” ,具有“脚踏板”精神 ,可称得上高校教师的楷模。他桃李满天下 ,仅就中国社会科学院而言 ,该院的历史所、经济所、近代史所、世界史所、考古所和研究生院 ,都有他的学生 ,其中有些已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博士生导师。《明清史论集》分上下两编 ,上… 相似文献
6.
孙作云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4)
屈原(公元前339年—前278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博闻强识”,精通古代的典籍,熟悉民间的传说,以生华之笔,发为诗歌,为我国上古史的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史料。 《天问》是屈原作的重要诗篇之一。它是屈原第一次被放逐期间,参拜楚先王庙中壁画有感而作的一篇咏怀诗、问史诗。 在《天问》中,诗人一连串地提出一百七十二个问题。他问天地开辟,问人类起 相似文献
7.
孙宗英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1(3)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十卷历来被誉为金石学的开山之作,因此少有学者关注其中的文学内涵.笔者认为,《跋尾》具有丰富的多重价值,阐发其文学内涵可以从新的角度扩展对欧阳修的文学观念和文学成就的研究和认识.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文体的复古与变新;文辞的尚真与求工;跋文所呈现的“六一风神”. 相似文献
8.
《天问》解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子展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5)
一、天问与天对《天问》在屈原赋中自是一篇奇作,读起来却很困难。因为它牵涉的问题极为广大,凡宇宙起源、自然界现象以及神话传说、历史各方面,发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即从史前远古一直问到作者的当代。其中有好些是怪问,连我们现代人听了也要瞠目咋舌,却不能说它是愚问。倘若玩索它的寄托深微,倒还要佩服发问者的大智慧,称他是大思想家,至少得把他和他同时略相先后的邹衍、黄缭、惠施、庄周(《庄子·天运篇》、《天下篇》)一流的思想家同样看待。尽管你博学大哲,每一问都有对,总不免有些是多余的愚对,何况所对 相似文献
9.
姚益心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4)
古今楚辞研究学者对《天问》题旨的阐释,归纳起来,大致有三:一、题图抒愤说:二、讽?楚王说;三、为究自然界一切事理说。应该说,这些见解都有一定道理。它们给人们探求《天问》题旨以深刻的启示。但是它们又都只是从一个侧面或表面接触到《天问》的题旨,所以未免失诸偏颇。比如“抒愤说”,就是只接触到《天问》的现象而 相似文献
10.
周禾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天问》探真周禾《天问》是说不尽的。这不仅在于它的句读艰深,神话传说的本事难寻,错简严重,而且更在于有两个不同的《天问》,即屈原心目中的《天问》和后来的人们所理解的《天问》。历史以巨大的时间跨度留给了昨天。今天的人们一方面创造新的历史,另一方面又必然... 相似文献
11.
冯天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5)
本书以《中华文化史)拟题,意在研讨中华民族文化的生态环境与发展历程,因而,首先应当对“中华”和“文化”两概念作一简要界定.“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华夏先民因建都黄河流域,四裔环绕,故自称“中华”,它指华夏族及后来的汉族,“是故华云、夏云、汉云,随举一名,互摄三义.”中华之“中”,意谓居四方之中;又有“以己为中”之意,与“以人为外”相对应.中华之“华”,意谓具有文化的民族.《唐律名例疏议释义》说: 相似文献
12.
肖兵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4)
“重泉”和水牢“汤出重泉,夫何罪尤? 不胜心伐帝,夫谁使挑之”?(《天问》) 王注:“重泉,地名也。言桀拘汤于重泉,而复出之。夫何用罪法之不审也。”洪补引《汉书·地理志》说“左冯翊有重泉”。引《史记·夏 相似文献
13.
柯伦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
自汉迄今,人们对屈原《天问》的研究,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论著之多,不可尽述。其中杨万里的《天问天对解》、毛奇龄的《天问补注》、丁晏的《天问笺》和游国恩主编的《天问纂义》等,颇能代表前人研究的丰硕成果。这些专著虽然大都偏重于考订、诠释和评判,但到目前为止,恐怕很少有人走出他们所开拓的范围。本文当然不敢说是另辟蹊径,然而从问句这个“细胞”入手,却应该说是过去被人们所忽略了的一个角度。笔者试图解剖,去认识这首诗的句型和语意之间的对应规律,从中找出这种问句体文学的语言特点和艺术风格,并通过中外原始文化的广泛比较,进而探索这种特殊文体赖以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张宏生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6)
朱彝尊的《茶烟阁体物集》对乾隆词坛的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茹敦和的《和茶烟阁体物词》主要着眼于朱集延续《乐府补题》唱和、追求创作难度、追随特定的写艳风气三个方面,是清词走向学人词的重要表现之一。茹敦和对朱彝尊咏物词追求传形、展露才学以及比兴寄托等特点都深有领会,但其学习或模仿并非亦步亦趋,而是努力表现出自己的个人特色。同时,乾隆年间朱彝尊的地位更加明确、稳定,茹敦和的和作不仅顺应了这一趋势,也促使朱词更加深入人心。在中国文学史上,唱和往往是引导探索深入、促进风格形成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乾隆词坛的唱和活动,在当时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茹敦和的这卷和作,也就具有了多重含义。 相似文献
15.
胡山源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3)
古人说:“食、色,性也”;又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再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食是重要的,“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也是重要的。按理,“天生万物以养人”,应该大家都有饭吃,而“花花相对,叶叶相当”,应该人人有配偶,“内无怨女,外无旷夫”,而各得其所,过着幸福的日子。却不料在旧社会里,人剥削人,人压迫人,弄得一部分人吃之有余,弃之不可惜,而一部分人却又时常饿肚子,驯至饿死,成了“饿殍”;同样,一部分人姬妾满堂,周旋于“群雌粥粥之中”,而另一部分人却讨不起老婆,一辈子 相似文献
16.
唐祈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1988,(1)
《九叶集》在一九八一年出版以后,我收到一些远方读者的来信,对我们经过了很长的岁月以后又回到诗坛,寄来了亲切的关怀和祝愿,我表示了由衷的感谢。两年后,《八叶集》由美国秋水杂志社和香港三联书店联合出版,在海外发行。有的读者在美国芝加哥、纽约等地的书店看到这本印刷精美的诗合集,有的说只偶尔在国内书展中买到过,这本诗集收录了九叶中八人解放后的新作(诗人曹辛之从事美术工作了),这两本诗合集的 相似文献
17.
18.
庞石帚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9,(4)
《万层野获编》三十卷,《补遗》四卷,明秀水沈德符景倩著。清桐乡钱枋尔载辑。此书在张之洞《书目答问》云:有明刻本。孙殿起《清代禁书知见录外编》亦云:据说旧有明刻本。但据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云:“惜其书未刊行于世。”德符五世孙振《补遗序》云:“惜未及梓。”姚祖恩《棱刊弁言》亦云:“当时藏诸枕秘、弗以问世。……传钞既久,讹脱滋多。”这好像姚刻以前,都系传钞,是没有刻本的。两说未知孰是。自道光七年,即一八二七年,姚祖恩刻于扶荔山房,同治八年,即一八六九年,祖恩之子德恒重校刊补。一九五八年,中华书局重印出版。其说明云:“参考了若干种清代抄 相似文献
19.
崔楠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3):97-99
在前人之说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观点。认为"天问"包含三种涵意:首先,此"天"是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自然界,涵盖世间万物,即宇宙的总称,也就是文中所涉及到的对天、地、历史、神话传说的概括;其次,"天问"即"问天",动词后置,其语意是向天进行发问;再者,作者内心情感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宣泄,故把天作为倾诉对象,对天来借以表达。指出只有对《天问》题旨有了清晰的理解,才能正确把握屈原思想与《天问》的中心主旨。 相似文献
20.
郭毅玲 《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
《天问》精神二题郭毅玲屈原《天问》堪称绝世之作。据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所说:“屈原放逐,忧心愁悴。仿徨山泽,径历陵陆。嗟号是,仰天叹息。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礼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及古贤圣物行事。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呵而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