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将"新文化运动"混同于"五四运动",这表明人们眼光里没有独立的文化运动,只有政治运动  相似文献   

2.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都是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中的社会改造运动。新文化运动领导者希望沿用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方式进行纯思想文化启蒙,但现实迫使他们在1919年投身于五四运动的爱国行动,开启了把思想启蒙与行动主义相结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这已被此后的历史证明是中国社会现代转型时期社会改造运动的路径与走向。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相互促进,因此,我们一般将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时期称为五四时期.本文对五四时期我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做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六十年前,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掀起了伟大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既是一个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又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新文化运动。它以战斗的姿态,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篇章。“五四”前后,山东人民的革命斗争与全国各地的革命运动紧密相联,是整个五四运动的一  相似文献   

5.
一人们在讨论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时,都更多地强调其政治和思想意义,认为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启蒙运动,它高举“民主”、“科学”这两面旗帜,对封建的、落后的、愚昧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猛烈的冲击。实际上,五四运动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除了上述这些意义之外,我们认为,五四运动反对封建、落后、愚昧的思想文化的实质是抛弃其外在形式,核心问题在于提倡和弘扬传统文化中人的觉醒与人的解放,即人性的复归。回顾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这一段热闹非凡的社会历史,无论其间有多少种思潮、多少种主义,我们都不难从中看出其主旋律…  相似文献   

6.
1伟大的五四运动距今整整70年了。70年前的5月4日,天安门前“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怒吼,划破了如(舟石)暗夜,标志着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到来。五四运动不仅是反帝爱国的政治运动,同时也是近代启蒙思潮和新文化运动所造就的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由于五四运动所开创的马列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政治斗争与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相结合;新文化运动所追求的民主与科学同开创新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五四运动第四十周年。这件几乎经过了半个世纪的事情,耍现代的一般青年们都能够深切理解这一运动伟大历史的实际意义,是比较不容易的,然而却是必要的。为此,应该把毛泽东同志二十年前发表在延安的《中国文化》杂志创刊号上的“新民主主义论”温习一遍,才能有正确的认识。毛泽东同志在这篇著名论文里,论述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并指出了“五四运动是在当时世界革命号召之下,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之不,是在列宁号召之下发生的。五四运动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如千钧霹雳,震撼了中国大地;如万里狂飙,扫荡着几千年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它以彻底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精神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页。“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翼,新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诗,则是新文学革命的第一声春雷。  相似文献   

9.
将近一个世纪以来,五四被认为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形成起点,每年都是从正面欢庆这一节日,却很少人从反面沉思这一起点中蕴涵的消极成分。因此,能否有勇气反思这一节庆的负面阴影,应该说,是检验世纪之交的知识分子是否已经比八十年前更为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首先要强调的是,今天知识分子视为圭臬的“德先生”和“赛先生”不是在五四时期提出的,而是属于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而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却有着明显的历史断裂。用一个强符号“五四运动”来统摄这两个貌合神离的历史时期,是很不妥当的。 新文化运动承洋务思潮、戊戌变法…  相似文献   

10.
董德福  史云波 《学术研究》2003,5(12):95-100
早期革命党人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以“五四运动”为界,前此对之漠然视之,此后则充分认识到其价值,积极参与这一运动。朱执信作为早期革命党理论家中的佼佼者,五四运动后发表了一系列赞助新文化运动的言论。其言论避免了不加分辨的否定传统的弊害,在保守与激进之间谋一中道,为国民党的改组作了理论铺垫。他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尤见功力,至今仍有其价值。  相似文献   

11.
五四运动迄今已有八十年历史。八十年来,中国发生过三个伟大的历史事件: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开创;经历了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延安整风,真理标准讨论。救亡与启蒙的历史脉络境蜒其中,一座座历史高峰巍峨而起,登临于此的历史感悟总该是深沉的。五四运动爆发后五年,1924年,中国共产党发出可能是第一个纪念“五四”的中央文件,强调纪念“五四”的两个要义:一是恢复国权运动,二是新文化运动。恢复国权运动19世纪中叶的近代中国,在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下,陷于…  相似文献   

12.
谈到新文化运动,我们往往习惯于罗列几条: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然后把一大堆资料填充进去,形成其内涵,这固然是一种方法,但是它却把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简单化了.新文化运动等同于一场价值重建运动,它所要立的首先是“人”,许多新观念、新价值体系都要人去掌握去拥有,因此,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内涵,其关注的角度和新文化的深度,我们还应换一个方向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价值重建运动,也是人格重建运动,在这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五四运动80周年。五四运动作为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爱国救亡运动,一场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和一次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这次运动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弘扬民主、科学的精神,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  相似文献   

14.
在复古逆流泛滥之时,整理国故运动的首倡者胡适于一九二四年七月专程来到辽宁,?后在沈阳、大连两次发表演说。一是七月三十日在大连青年会馆所作的题为《新文化运动》的讲演。在这个讲演中,胡适一方面极力否认新文化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把它说成是一个“将固有的文化重新估价”的运动,另一方面,又把他早已为李大钊等革命的知识分子所批驳了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谬论重新拿出来贩卖,说什么“新文化运动不是说甚么主义,象马克思主义、布尔雪维克主义……等等,乃是一  相似文献   

15.
对于“新文化运动”,我们不能满足于“是”与“非”、“对”与“错”的叙述与评点,而应把它作为历史参考。因此,应将它置于当时社会的大变局与大趋向之中,如此才能深刻体悟到“新文化运动”何以将“文化”作为运动的核心,何以又冠以“新”之名。  相似文献   

16.
沈升良 《东岳论丛》2004,25(1):154-156
五四运动之前,孙中山忙于革命事业,对新文化运动缺乏关注与了解;五四运动期间,孙中山开始关注新文化运动。其间,他与新文化派进行过联系,对新文化派的一些做法和观点表示出了某种程度的认同;五四运动以后,孙中山开始全面关注新文化运动,并有针对性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但是,孙中山自始至终没有参与到新文化运动中去,更多的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观察、分析、评判新文化运动。总的说来,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基本上是理性的、客观的。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八十年前,我国爆发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群众运动。在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前几年,新文化运动就已经全面展开。把新文化运动称之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因为五四爱国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爱国...  相似文献   

18.
瞿秋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受惠者,也是贡献者。他在五四前期广泛阅读新文化报刊,接受新思想的启蒙;在五四后期则积极投入新文化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作出多方面的重要贡献,而这些贡献至今未被人们充分认识。在纪念瞿秋白百年诞辰和迎接五四运动80周年的时候,总结瞿秋白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贡献,是很有意义的。一1919年五四学生爱国运动过后,瞿秋白与友人创办《新社会》旬刊和《人道》月刊,发表一系列文章,宣传新思想,研究新问题,投入蓬勃发展的新文化运动。当时,新文化运动面临新的发展关头,出现“提高”与“普及”两…  相似文献   

19.
回顾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历的每一场改革或革命,几乎都可以看见知识分子的足迹,从1915年新文化运动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知识分子更是占有主导地位。毛泽东评述说:“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都明显地表现了这一点,而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则比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更广大和更觉悟。”①本文拟就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确定.对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作一初步探讨。一、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成长的环境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变动时期。知识分子是在一种特殊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是清末废科举、…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李大钊对孔门伦理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在这一斗争中,李大钊是一面旗帜。他第一个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对道德现象作了科学分析,因而对封建主义孔门伦理道德的揭露与批判最深刻;他还最先提出了无产阶级的新道德观,为创建马克思主义的新伦理学奠定了基础。他在对孔门伦理道德的批判中,有破有立,步步深入,一直站在斗争的最前列。随着革命运动的发展和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李大钊对孔门伦理道德的批判,也分为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初期)和五四运动后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