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明清直至近现代,学术界关于长期作为古典诗歌押韵标准的“平水韵”存在诸多争论,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疑点。文献研究表明:《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的刊刻者刘渊并非南宋人,此书实际刊刻于当时蒙古国控制之下的山西平水;而《平水新刊韵略》则是金代官韵的增补本,刊刻地点不是平水,而是开封;刊刻者王文郁也并未如通常所认为的那样,进行过韵部合并的工作。分为106或107部的“平水韵”,实际是金代政府为适应科举中诗赋考试的需要,根据北宋《礼部韵略》合并而成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参考10部宋代韵书,对日本真福寺藏《礼部韵略》和《四部丛刊》本《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反切的差异进行考察,断定真福寺藏本反切有误者15例,《四部丛刊》本反切有误者17例。尤其对两种本子反映宋代实际语音演变11例切语的分析,证明居于强势的口语音系对保守性很大的《礼部韵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拨正了前人认为“《礼部韵略》对音韵学研究来说实在没有什么价值”(《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的误解,为宋代语音史研究提供了一些切实可信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是最能反映《礼部韵略》原貌的重要资料之一。据我们初步调查,传世的《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主要有七种不同的版本,它们都没有经过细致校勘,各有衍误讹夺,尤其是不同版本间若干小韵在反切、又音上的差异,给利用该书研究宋代语音史和宋代韵书史带来了很多不便。我们旨在校正学者们常用的南宋绍定本又音之误,共勘正错讹532处,限于篇幅,仅选取40个颇具代表性的例证,按韵逐条详证。  相似文献   

4.
《东国正韵》序文中的“上去无别”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446年,朝鲜颁布钦定《训民正音》(以下简称《正音》)推广了“谚文厅”所创制的表音文字。第二年,又颁布了“调以四声,定为九十一韵二十三母,以御定训民正音定其音”的韵书《东国正韵》。从声、韵的数目看来,它既不同于朝鲜长期以来备科试用的《礼部韵略》,也不同于《平水韵》。序文中写道:“声韵之变极矣”、“若不正之,则愈久愈甚,将有不可救之弊矣”、“我国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对《礼部韵略》异读研究的方法及异读语音层次做初步的探讨。首先 ,确立利用异读来源考察异读语音层次的方法 ;其次 ,以此为标准 ,将《礼部韵略》异读的语音层次大致划分为 :前代经典中的读书音 ,前代字书、韵书的音切和反映宋代时音的音切三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音韵学角度,采取排列韵谱的方法考察了唐代诗人李白近体诗的韵系及其与隋唐语音和韵书的关系,发现李诗用韵与《广韵》韵目下所注同用、独用的规定基本相符,唐功令和宋景德、祥符年间所定的“悬科取士,考核程准”基本一致,戴震所谓“《广韵》同用独用之论乃唐初功令”大体上与事实相符。李诗支脂之三韵通押,似能说明王力“杜甫时代唐韵中的支韵尚未与脂之相混”之说可以商榷。李诗数处借韵,显示此种押韵法并非如通常所说──“始于中、晚唐”,确切地讲,应是始于盛唐。此外,李诗用韵与《平水韵》极其接近,对我们研究《平水韵》,考明《平水韵》的形成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中华诗词的创作中 ,一直沿用“平水韵”。平水韵是宋代的语音 ,和现代汉语的语言存在很多不同 ,因之 ,必须改革。本文根据现代汉语的语音 (以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编的《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音为依据 ) ,把平水韵由原来的 1 0 6韵归并为平上去三声各 1 5部 ,入声派入三声但仍另立入声 5部  相似文献   

8.
日本真福寺所藏北宋刊《礼部韵略》(简称真福寺藏本),前辈学者据板式、刊工推断"有可能是汴京官板"。笔者将真福寺藏本与《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等相关韵书认真比勘后,发现其正文、注释缺衍讹夺颇多,其质量当在"汴京官板"之下。故不惴浅陋,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稽考相关史实,结合该书正文、注释等,试对真福寺藏本的版本及刊印时间做进一步考证。推断该本并非元祐五年孙谔增补本官版的初刊,乃是元祐五年至元祐八年间,坊间对孙谔增补本的翻刻。  相似文献   

9.
《广韵》《集韵》和《礼部韵略》是宋代官方颁布的三部韵书,它们均以不同的方式记录了俗字和异体字。但是,由于编纂目的和使用范围不同,这三部韵书对于文字的俗体、异体和正体的界别标准也并不一致。相对于唐代韵书而言,宋代韵书皆为官方修纂,雕版印刷,与科举考试制度密切相关,在韵字编排上比较严格,它强调正字,排斥俗字,俗字一般不出现在正文中,或别出注明,或在正字下注释"俗作某"。这种编排体例对文字的社会规范化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从中可以考察唐宋人文字观念的变化以及汉字简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这在汉字史的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公绍是宋元之际的音韵训话学家,力作为《古今韵会》。刘辰翁的序,写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可证《古今韵会》成于1292年以前。关于这部书,《仪顾堂续跋》说:“其为《韵会》也,盖以《礼部韵略》训释简略,博考经史,旁及九流百家,增其注说,又采异体、异义、辨其正俗,以为馈贫之粮而已。”又据熊忠《序》益知是书虽名为“韵会”,而非专言音韵之书,乃广泛搜集文字义训,成为一部资料丰富的文字训诂方面的集大成作品。《古今韵会》未能刊行,今已不传。传世的是《古今韵会举要》,书成于元大德元年  相似文献   

11.
穷尽考察吴人毛晃父子<增修互注礼部韵略>,钩稽出隐藏于其中的宋代吴音语料,通过历史文献的考证与现代方言的比较研究,揭示宋代吴音的9条语音特征,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早一个有准确纪年的吴音样本.  相似文献   

12.
《中藏经》始载于宋·郑樵《通志·艺文略》“医方”下篇,题曰“《华氏中藏经》”。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录为“《中藏经》一卷,汉·谯郡华佗元化撰”。但关于本书的作者及成书时代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有疑为华佗本人所作的;有疑为华佗弟子作的;有疑为六朝人作的;有疑为宋人作的。从书中的韵文入手,找出押韵的字,并根据历代音韵体系十分严密的特点分析了书中韵字在不同时代的分合,指出“蒸”韵之“证陵”字与“庚耕清”韵字相押,是宋代的音韵特点,从而证明该书很有可能是宋人编辑而成。至于书中某些内容,渊源更早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徐远水 《老友》2013,(11):49-49
本文接上期继续谈谈格律诗的特点。 (二)用韵:古人押韵是按韵书来押的。韵书是由朝廷颁布,南宋时出现的《平水韵》,又称《诗韵》,就是一部这样性质的韵书。律诗(包括律绝)一般用平声韵,不用仄声韵。  相似文献   

14.
郑樵《通志·校雠略》“书有名亡实不亡论”云:“……李舟《切韵》乃取《说文》而分声,《天宝切韵》即《开元文字》而为韵,《内外转归字图》、《内外转钤指归图》、《切韵枢》之类无不见于《韵海镜源》.……”有的学者据此认为《韵海镜源》是比较可靠的早期韵图形式,把《韵镜》类韵图的产生时间上推到中唐时期.对此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5.
东晋陶渊明,有诗文130余篇,用韵近1300次,除《切韵》(本文所用实为《广韵》)“蒸”等少数韵外,其余全部用到。 众所周知,陶诗朴素自然,接近口语。对其用韵(以下称为“陶韵”)进行研究,恐怕对研究魏晋南北朝韵部不无帮助。但是,迄今为止,很少有人做这项工作。就连我老师王力先生,其《汉语语音史》(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魏晋南北朝韵部”部分也因主要用阳夏“四谢”(谢灵运、谢惠连、谢庄、谢脁)而未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简要回顾《切韵》、《广韵》、《平水韵》、《中原音韵》、《词林正韵》等韵书后,对《十三辙》、《中华新韵》十八部、《新诗韵十道辙儿》等韵书作了重点探索,用比较的方法寻求辙间、韵部的分合变化,论证诗韵发展的趋势是宽松、简约和口语化,最终为下文提出九道辙是诗韵改革新成果的命题。  相似文献   

17.
研究任何时代的韵书音系,都必须确定它的语音性质。《韵略汇通》编定时所依据的语音标准,就是它的语音性质。《切韵》系韵书,一般认为是综合性质的,“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剖析毫厘,分别黍累。”(陆法言《切韵·序》)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虽然有人主张《切韵》音系是单一性的,但理由并不让人折服。当然,这里面我们不能否认有活方音的记录(如洛下、金陵),但这也很难确定它的真实性,至多说它是各方音的比合  相似文献   

18.
(一) 《红楼梦》的第一个印本,是程伟元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萃文书屋木活字本一百二十卷。第二年,即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程伟元因为“初印时不及细校,间有纰缪,今复聚集各原本详加校阅,改订无讹”(《红楼梦引言》),出了第二个萃文书屋木活字本。《红楼梦》的印本,因是程伟元所主持的,人称“程本”,为了便于区别,又把辛亥本称为“程甲本”,壬子本称为“程乙本”。一百多年来,几乎所有的《红楼梦》坊刻本,都是以程甲本为底本的;关于《红楼梦》的版本,人们也一致相信程伟元《红楼梦序》中的话:第一,“《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第二,此书开始的以抄本流传,“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第三,此书“原目一百廿卷,今所传祗八十卷,殊非全本”;第四,程伟元数年以来,“竭力搜罗”后四十卷,先是积有廿余卷,又“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  相似文献   

19.
《五方元音》是尧山樊腾凤编撰的一部韵书,书成于清顺治十一年与康熙三年之间,即公元1654—1664年(参见龙庄伟《略说〈五方元音〉》)。《元韵谱》是内丘乔中和撰写的一部音韵学著作。现存的《元韵谱》有两种不同的版本:一种刻于明万历年间,只有韵图;一种刻于清康熙年间,除韵图外,还有韵书。半个世纪以前,赵荫棠就指出樊腾凤十二韵的来源,是沿乔中和十二括而来(参见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笔者也曾讨论过这个问题(参见龙庄伟《略说〈五方元音〉》)。学术界对《五方元音》音系的性质问题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本文拟通过《五方元音》与《元韵…  相似文献   

20.
相约司马迁     
哇,看到了:圆圆白白的脸,中等的个头,却因过于胖显得矮了几分,一身宽大的青布衫穿在身上恰到好处,使他在这个炎热的夏天不致太过难受——这便是写出那本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司马迁吗?怎么看怎么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