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宫立 《东方论坛》2012,(3):87-96
樊骏先生作为第二代中国现代文学学者的杰出代表,在总结第一代中国现代文学学者的学术经验的同时,积极参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学术队伍建设。他在发现和扶植第三、四代中国现代文学学者的过程中功不可没。他还积极地捐助资金促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正>张恩和上学的时候,我还在军队当兵。他大学要毕业了,我才上的大学。因此他的许多同辈,有许多著名的现代文学研究者和鲁迅研究者,如樊骏、严家炎、林非等,(当然更有我们共同的师长王瑶先生),尽管我可能比他们中的有些人年龄稍长,但他们当年都已是老师的身份,有的还指导过我的学业。  相似文献   

3.
<正>在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常常为人称道的是学者的性情趣味。第一代的唐弢、王瑶、李何林和贾植芳等先生,裹挟着开拓者的气质,以各自的人格学养建立了学术的流脉。稍晚一辈的学者如樊骏、张恩和等先生,以追随者的身份,备尝学科初创期的甘苦。樊骏先生被称为现代文学的守门人,呵护着学科的成长;张恩和先生的回顾与反思,则勾勒了现代文学另一面的风景。  相似文献   

4.
李兆洛是清代中期著名的学者,一生致力于"通"学研究,主张经世致用。他在安徽凤台任知县期间,坚持治世求效的原则,在县治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赫的政绩;他在江阴暨阳书院执教期间,秉持育人求用的理念,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经世之才。他将治学与治世、育人相结合,在从政与执教的社会活动中,践行了博学与致用的学术理念,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功地展现了一代"通儒"的学术风范。  相似文献   

5.
张舜徽对常州学术的理解不同于其前的清学史家。他以常州地区特有的学风与宗尚为关怀来研究常州地域学术,其观察着眼点不在于具体单一的学术形态,而在于常州经世致用的内在学术精神。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张舜徽以"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为标准建构了囊括常州今文经学谱系成员及常州其他学者在内的常州学术谱系。张舜徽对常州学术的独特理解突破了长期以来理解常州学术的"公羊—今文"典范,非常具有启发意义。他之所以有如此理解,原因在于他以"经世致用"为依归的学术旨趣。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是继李大钊之后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有开创之功的史学大师。他的史学,内涵丰富,特色鲜明:一是善于开风气。首先表现于他以唯物史观为钥匙,打开历史科学的殿门,解决了中国古史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在研究范式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其次是他的不断追求、只问攀登莫问高的学术创新精神。他的许多研究引领了当时的学术争鸣和学术繁荣。二是他重史料,尊重考据学。这一特点反映了时下学者动辄以"史观派"称谓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片面性。三是他具有"以情智交融之文笔,传古老历史神韵"的历史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7.
李跃忠的〈影戏研究者李脱尘生平著述考论〉将李脱尘认定为"中国影戏研究的奠基者",并较为全面具体地考论了其生平著述.但李跃忠对李脱尘在影戏研究史上学术地位的评判或有可商之处,由于李脱尘作为"奠基者"根基的薄弱及其作为"研究者"研究的疏漏,与其将他视为一位影戏奠基者、研究者,还不如将他视为一位出色的影戏表演者、记录者与宣传者,这样的定位更为恰当和准确,李脱尘的贡献主要在于将滦州影带入了学术范畴.李脱尘卒于1939年,他的口述资料也可根据记者柱字的〈滦州影的艺术〉进行补遗.  相似文献   

8.
周汝昌从文本研究角度立论的代表性著作诸如《红楼小讲》、《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红楼艺术的魅力》(《红楼艺术》增订版)、《红楼夺目红》、《红楼十二层》、《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等,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他的红学批评观点和思想。周汝昌的红学批评观点和思想是建立在"写实自传说"基础之上的,他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文化小说,《红楼梦》思想与艺术具有中华文化的特殊性。尤其他的"还‘红学’以学"的倡言,曾引起广泛的学术争鸣,这一学术争鸣的深入展开无疑有助于推动《红楼梦》研究的深化和红学的发展。时至今日,"周汝昌专人研究"已然成为红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引起红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9.
莫里森的三重"他者"身份,使得她的叙事在正式场合"难以言说"。在《宠儿》文本中,作家在八个"文化代码"中巧妙地植入"双重声音叙事结构",于是,黑人、白人读者通过对代码的破译,都从其中解读出自己期待的"文化信息"。在白人、黑人读者的阅读和评论中,《宠儿》里的沉默得到不断的"言说"。就这样,莫里森巧妙地在《宠儿》文本中开拓了种族"言说"的通道。  相似文献   

10.
《南方周末》的名牌评论栏目"方舟评论"自2002年开办至今已形成自身鲜明的特色。作为一个以思想和观点为卖点的评论栏目,"方舟评论"因其质疑的精神、敢为人先的勇气、冷静地思考、建设性地批判和强烈的人文关怀,体现出作为一个成熟媒体和社会舆论高端引导着冷静的社会思考。本文尝试以近年来颇具影响的"方舟评论"文章为分析文本,侧重对该栏目的定位特色和评论特色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找寻出评论栏目的规律性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档案学术评论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档案学术评论的本质是对档案学研究进行反思的一种学术活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档案学研究的促进、推广、导向、提高等方面;对档案学术评论类型的划分,笔者认为以档案学术评论者对评论对象的褒贬态度作为分类的标准更为合适;对档案学术评论的标准,笔者提出了评论对象内容的标准和评论对象形式的标准;对我国档案学术评论的现状,本文着重从五个方面指出了其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枉士与名士     
史飞翔 《可乐》2011,(5):57-57
胡适被称为"胡博士"。他一生共获得35个荣誉博士头衔,中外罕见。胡适在现代学术史上的影响力,无人能比,但居然有人敢一而再、再而三地骂他。这个人就是章太炎的弟子,人称"黄疯子"的狂士黄侃。  相似文献   

13.
陈修斋先生作为我国20世纪知名哲学家、西方哲学史家、莱布尼茨专家和杰出翻译家,留给后世的不仅是他的非凡的哲学成就和哲学事业,更为重要的还有他那崇高的哲学人格。陈修斋先生"完全摆脱自然机械作用"的"独立自由"的哲学人格铸就了他圆满的哲学人生,不仅体现在他对哲学道路的自由选择上,体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铁肩担道义"、唯真理是从,对强势左倾教条主义的自由抗争上,体现在他在哲学研究中毕生不懈地自由践履他的老师贺麟先生的"以学术培养品格,以真理指导行为"的哲学观上,而且还体现在即使在其生命的最后时刻面对死亡依然以一个哲学家的身份存在着。他的哲学成就有一天或许会被超越,但他的哲学人格将作为难以逾越的道德标杆,永远被追随和仿效。  相似文献   

14.
新10年以来,在我国的新闻发展中,出现了传统形式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不断弱化的情况。在报纸新闻中,许多时候新闻评论(言论)甚至出现了缺位。相伴而来的则是:一种"边叙边议"、"又叙又议"、"叙议结合"的"第三种新闻"现象。本文所说的"第三种新闻",是一种以评论为中心组织起来的新闻样式。这种"评论化"既表现在"新闻标题评论化"方面,也表现在"新闻内容评论化"方面。用了差不多10年的时间,"第三种新闻"初步完成了向"新闻评论化"的写作转向,而作为新世纪发生的"第三种新闻"现象,"评论的新闻"要走的路还很长。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是20世纪中国第一学人,他的学术成就包括哲学、美学、文学、史学、考古学、甲骨学、教育学等诸多方面。他是我国最早用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文学的学者,首次在中国文学研究中提出了悲剧、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典型、典型化等概念并阐述了其意义。他的《红楼梦评论》第一次给《红楼梦》以美学的评论,可谓前无古人。《宋元戏曲考》也破天荒地将在我国历来受贬损的戏曲提高到与诗歌等高雅文学相并列的地位,确立了文学体裁的类别,并将元曲列入世界悲剧名著之林。这些都是王国维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董钻教授深谙作物栽培学,博古通今,对学科的发展有着丰富的理想。在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一边教书,一边进行作物产量生理方面的科学研究。他对作物栽培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付出了极大的努力,贡献颇多。在科研方面,对高产栽培中株型和群体光合效率的关系进行过深入研究,他以大豆高产栽培为目标,始终不渝地从事大豆产量生理研究,内容涉及大豆的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量形成、光合生理、养分代谢、水分生理等,特别是在大豆株型和群体结构研究方面独树一帜,提出调控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过程的新观点、新方法。形成和推出了作物"器官平衡"的概念,对于大豆育种和高产栽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对大豆高产、超高产的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将"高产群体生理参数"概念引入作物栽培,提出栽培必须以品种为基础,栽培在于发挥品种的潜力,品种、环境、措施是作物生产的三要素。他不但在学术水平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在学术道德上有很好的修养,他求真务实、坚持真理、尊重前人与提携后辈。  相似文献   

17.
自2005年以来,"重返八十年代"文学研究逐渐成为一种在现当代文学研究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的新型学术思潮。"重返八十年代"文学研究以知识考古学和文学社会学作为研究方法,强调文学"周边"语境对文学的控制,历史化地、"有距离地"研究1980年代的种种文学问题。这一学术思潮重新清理了1980年代的重要文学事件以及相关文学史叙述,重读1980年代的重要文本,使得那些曾经是不证自明的观念呈现出一种"陌生化"的新面貌。"重返八十年代"文学研究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带来了一场重大变革,它必将催生出一种全新的中国当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18.
洪迈在《容斋随笔》一书中多有对历代史书的评论,通过这些评论我们可以看出洪迈的历史编纂思想。他强调在撰写史书时要坚持"据事直书"的实录精神,并且在广泛占有史料的基础之上"去粗取精",同时对史著语言提出了自己"精益求精"的要求,最后回归于"辨明正统"的编纂原则,实现其作为一位优秀封建史家的历史诉求。  相似文献   

19.
"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学术界的一大难题,对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解读聚讼纷纭。梳理马克思恩格斯相关理论的学说发展史是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有效途径。通过探寻他们研究原始社会史的学术轨迹可以找出"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形成的学术理路,从中揭示出"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是他们从所有制角度考察印度等国遗存的农村公社而抽象出的公社公有制的一个假设概念。他们后来虽然不再用"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表述人类早期社会的公社公有制和早期社会形态,但其内涵并没有本质变化。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在"三农"问题意识的引领下,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现象中国乡村研究积累了大量一手的资料,凭借这些通过实地田野研究而搜集上来的直观经验信息,一些研究者的自信心也在不断地攀升,认为借助这些调查,我们完全可以抛开既有的与西方学术成理论对话的研究架势,单单凭借着他们自己给自己贴上的一份标签,即"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直白的文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