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俏巴”一词在河南省固始地区使用得非常广泛,因而固始县又被人们称之为“俏巴县”。它的词性相当于形容词,主要表达一种肯定、赞美、表扬的意思。文章对“俏巴”一词及其相关词形变化在固始地区的运用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俏巴”一词的起源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辽北早期青铜文化的时代,正当中国历史的夏商,有的或晚到西周时期,这正是我国北方诸族兴起和活动渐频的一个时期,当时的北方除了商王所封诸侯国,还有不少方国、部族,土方、屠何、邓竹、山戎、北发、肃慎等。在这些方国、部族中,哪一个是活跃在辽北地区高台山文化的主人呢?我认为,应是古史中记载的“发族”,亦即郭沫若先生所说的毅族。中国古文献中关于发族的记载:《管子集校》说:“发,东夷名。”《逸周书》记周成王于洛邑王城建成后,曾大会诸侯及四夷,当时是;“周公旦主东方……西面者正北稷俱大鹿;秽人前儿;良夷在子;发…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后,美国与俄罗斯在南亚次大陆的先后抽身,两极对峙的基础霎时化为乌有。美国为了它的战略利益,一改过去“重巴轻印”的做法,先在南亚奉行平衡的外交政策,然后转向“重印轻巴”——“扶印抑巴”的外交格局。印度利益集团的形成促使了美印关系的改善。美国“9·11”恐怖事件爆发后,巴基斯坦的地缘政治优势再次凸显出来。美巴关系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就是要对冷战后美国对印巴外交政策的变化作一剖析,希望有助于理解美国对印巴外交政策的形成以及现状。  相似文献   

4.
从语义上讲,土家语“Pi35tsi55kha21”与汉字“巴”完全各异,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它们之间又有较为密切的联系。“Pi35tsi55kha21”与“土家”均为该族人自称,但两者出现的历史顺序有先后之分,具体内涵也不尽相同。“Pa55”与“巴”亦非土汉对译。在土家语中,“pa55”可独立成词,但更多时候则充当合成词词素。单音节汉语词“巴”的部分名词义项跟土家族历史文化相关。  相似文献   

5.
车师(姑师)是汉文史籍对突厥语OБUZ(乌护,乌古斯)一词的音译,应读作gūsī/gūzī。OБUZ的本意为“初乳”,鸟孙国为其源头。该部族的得名及其狼图腾文化的形成,与汉代乌孙首领猎骄靡婴幼时为狼所哺养的神奇经历密切相关。其后,进而演变为包含有24个部落的部族名称。其中分布在东部天山地区的8个部落后以“滑”“八滑”“滑国”“八部”或“高车”等名见诸于史籍,民众则以OБUZ的略音便译形式“滑”或“车”为姓。乌古斯属蒙古人种,是部落及人口最多的一个突厥语部族,也是构成前突厥汗国和回鹘汗国的主体部族。  相似文献   

6.
针对中国史前文明“一元发生”论与“满天星斗”论的提出 ,文章在分析了新时期考古、科研工作成果的基础上 ,通过对史前文明部族、方国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融聚轨迹的阐述 ,从而得出中华民族千古共谱、万姓同宗的“多元一体”论实践观点。  相似文献   

7.
说“巴”     
1.性质分类 1.1 “巴”单用可作姓氏、地名,也可作动词(=紧贴)。“巴”还可作为词根与别的动词性成分构成复合动词,如“巴望”、“巴结”、“巴不得”等。上述“巴”都读[pa],阴平。 1 2 “巴”又作名词性后缀,如“锅巴”、“盐巴”、“泥巴”、“力巴”等。这类“巴”读[pa],轻声。  相似文献   

8.
定都重庆的巴国兴于禹夏时期而毁祀于秦惠王,享国1700年.巴部族共奉白虎图腾,立国之初当是有夏属国.入周后巴国臣服姬周,周季在南楚北秦两大霸主挤压下,公元前316年走到尽头.此前,虎巴文化源头仅见于神话,让人感到扑朔迷离.运用新近出土的考古资料并兼采民间神话,整合解读相关文献,昭示巴国由鄂入渝的秘踪.  相似文献   

9.
“五院”与“五押”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前者为部族名,执掌本部族军政事务,其职非皇族耶律氏子孙不可;后者为军名,是在各部族或其他部队征集、组编的边境戍兵,归西南面五押招讨司统辖。  相似文献   

10.
巴文化作为与蜀文化交相呼应的古文化,作为西南地区的文化源头之一,有着悠久而漫长的历史,是内涵极其丰富和复杂的文化圈层。笔者对于巴文化的视觉符号展开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概略性地探讨了巴国的历史、巴文化的视觉符号构成、巴文化视觉符号的探讨三个主要问题,旨在厘清巴文化的视觉符号脉络、对巴文化的视觉符号做探源性理论推导、补充现阶段的巴文化研究,为今后的巴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助推力。  相似文献   

11.
巴基斯坦社会的反美主义与美国的对巴政策、反恐战争以及由此引发的巴国内高涨的宗教极端主义密不可分。巴基斯坦普遍化和极端化倾向的反美主义严重困扰着美巴关系的发展,对美国的反恐战略和地区局势产生了消极影响。由于美巴两国互有战略需求,反美主义作为一种公共舆论很难从根本上影响美巴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前巴文化”即指在巴文化产生之前于环三峡地区出现的区域性文化,它以新石器时期为重心,向上涵盖本地区的整个史前时代。该文化大致成体系传承,其考古发掘与古文献记载大体印证,在经济上由采集狩猎发展而为农耕、畜牧与盐业,产生了最初的权力形态,具有浓厚的以巫为特色的原始宗教色彩,且与继后出现的巴文化关系密切。该文化的研究,有利于对长江中上游地区中华远古文明基因的探寻。  相似文献   

13.
巴文化研究活动的开展前后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年~1949年),此阶段里由于考古发现资料很少,故研究者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学方面着手研究,老一辈史学大师吴致华、顾颉刚、徐中舒、董作宾、童书业、卫聚贤等对巴、蜀民族的由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了"巴蜀文化"这一概念,这是巴蜀文化研究的第一个高潮;第二阶段(1950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开展了一些调查和发掘工作,据广元宝轮院、巴县冬笋坝、涪陵小田溪几处战国时期墓葬的发掘资料,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专家们提出了"巴文化"概念,进而认为这些战国时期的墓葬资料当属于"晚期巴文化遗存"。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三峡东部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时期人类居住遗址,对其文化性质,专家们分析认为应属于"早期巴文化遗存"。出版了一批具有影响的研究著作和研究论文,此乃巴文化研究的第二个高潮;第三阶段(1980年~2010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发掘出了大批巴人遗址和墓群,对巴文化起源由过去判断是在夏商时期的认识又向前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建立起了一批巴文化学术研究组织,举办了多次巴文化研究学术活动,创办了一些巴文化研究刊物,这一时期为巴文化学术研究活动的最高峰。文章对巴文化研究活动兴起与深入前后80余年研究活动情况进行了全面概述。  相似文献   

14.
首先对当代学者关于楚灭巴的五种观点以及“巴子五人流入黔中”即迁入今湘西玉溪地区的看法进行了分析、辩论,认为这些观点均与有关史料不符,难以成立。继而对黔中的来源、其最早地理及其地理涵义的演变作了考证,认为“巴子五人流入黔中”是指巴族迁入了川东南乌江流域方黔中,“楚子灭巴”是指灭清江流域的廪君巴。  相似文献   

15.
巴文化研究活动的开展前后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0年1949年),此阶段由于考古发现资料很少,故研究者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学方面着手研究,老一辈的史学大师吴致华、顾颉刚、徐中舒、董作宾、童书业、卫聚贤等对巴、蜀民族的由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了"巴蜀文化"这一概念,这是巴蜀文化研究的第一个高潮;第二阶段(1950年1949年),此阶段由于考古发现资料很少,故研究者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学方面着手研究,老一辈的史学大师吴致华、顾颉刚、徐中舒、董作宾、童书业、卫聚贤等对巴、蜀民族的由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了"巴蜀文化"这一概念,这是巴蜀文化研究的第一个高潮;第二阶段(1950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开展了一些调查和发掘工作,据广元宝轮院、巴县冬笋坝、涪陵小田溪几处战国时期墓葬的发掘资料,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专家们提出了"巴文化"概念,进而认为这些战国时期的墓葬资料当属"晚期巴文化遗存",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三峡东部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时期人类居住遗址,对其文化性质,专家们分析认为应属"早期巴文化遗存",出版了一批具有影响的研究著作和研究论文,此乃巴文化研究的第二个高潮;第三阶段(1980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开展了一些调查和发掘工作,据广元宝轮院、巴县冬笋坝、涪陵小田溪几处战国时期墓葬的发掘资料,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专家们提出了"巴文化"概念,进而认为这些战国时期的墓葬资料当属"晚期巴文化遗存",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三峡东部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夏商时期人类居住遗址,对其文化性质,专家们分析认为应属"早期巴文化遗存",出版了一批具有影响的研究著作和研究论文,此乃巴文化研究的第二个高潮;第三阶段(1980年2010年),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发掘出了大批巴人遗址和墓群,对巴文化起源由过去判断是在夏商时期的认识又向前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建立起了一批巴文化学术研究的组织,举办了多次巴文化研究的学术活动,创办了一些巴文化研究刊物,这一时期为巴文化学术研究活动的最高峰。文章对巴文化研究活动兴起与深入前后80余年研究活动情况进行了全面概况。  相似文献   

16.
一、古黄国的建国与灭亡问题 据《左传》记载,春秋前期,在今河南东南部的潢川存在一个古老的黄国。先秦文献对古黄国情况记载不多,特别是春秋以前的黄国情况记载更少。 《太平寰宇记》卷127引《十三州志》云:“黄,子爵,赢姓”。 夏朝时期,赢姓部落发展较慢,活动区域主要在中原一带。直至商初,赢姓部族中才有部分迁出中原,与夷狄杂居。 商朝建立后,赢姓部族受到商的重用,便迅速发展起来,势力发展越过中原。商也充分利用赢姓部族的力量巩固自己的统治,这样,到了商代大戊之世,赢姓部族力量更加壮大,与商关系十分融洽,开始形成邦国联盟,黄便是其中之一方国。甲骨文对此有记载:  相似文献   

17.
重庆的古称谓中,“巴”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也是最古老的一个,既是古国名,也是古族名,既是古行政区划名,又是古地名.与“巴”有关的称谓还有“巴郡、三巴、巴州、巴县”等称谓.历史上的称谓还有“楚州、渝州、恭州、江州、荆州”等.今天重庆简称“渝”.此外,还有一个长期被误解的重要地名“垫江”.本文对这些曾经出现过的历史称谓及其语源进行一一梳理.  相似文献   

18.
利用文献记载与考古发掘资料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对清江流域巴、楚文化进行粗线条的论述,从清江巴、楚文化的祖源开始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从当地原始文化发展变化看清江流域巴文化早期特点;早期巴人首领的考证;有关廪君的传说等。先秦时期清江巴楚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地域内重合交叉,巴楚杂居共处;民族间融合通婚,巴楚通婚互结;习俗上涵化混同,巴楚文化互见。  相似文献   

19.
"三峡考古发现与巴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将重庆这一区域文化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与会专家就巴文化形成的生态环境及历史条件,巴族的起源、发展与壮大,三峡新石器时代文化与渊源,巴文化考古学特征,巴人的遗迹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从而形成诸多共识:巴文化起源于清江流域,巴文化与蜀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有紧密的渊源关系,巴文化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及博大精深的内涵,是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在北方方言中有一个语缀“巴”,一般出现在单音节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的前、中、后位置,读轻声,有造形和造词的作用,并分别成为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的构成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