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理想国家的构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诗教是其中重要一环.只有高度重视诗人的作用,全方位发挥诗歌审美、教育和政治功能,用"好的故事"教育儿童,培养合格统治人材,才能为理想国家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理想国家的构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诗教是其中重要一环。只有高度重视诗人的作用,全方位发挥诗歌审美、教育和政治功能,用“好的故事”教育儿童,培养合格统治人材,才能为理想国家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柏拉图认为,理想国家的构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诗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只有高度重视诗人的作用,全方位发挥诗歌的审美、教育和政治功能,用“好的故事”教育儿童,培养合格的统治人才,才能为理想国家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孔令来 《理论界》2008,(3):119-121
“男女平等”是柏拉图"理想国"构想中三大根本立法制度之一;男女平等观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柏拉图男女平等观的历史价值和现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两条关于女性的建议,对于古希腊雅典当时的社会环境而言是激进的,具有开创性的。然而在具体的分析两条建议和他的哲学体系后,可以发现看似开明的建议后,仍然具有强烈的父权性质。他对女性的建议是基于理想城邦的建立,另一方面可能是以此来批判当时雅典社会。总之,虽然柏拉图没有摆脱整个古希腊厌女症的思想意识,但无可否认的是他的建议在当时,甚至后世,都是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6.
韩素玲 《东岳论丛》2007,(5):152-154
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集中地表述了他的社会和谐理念。他以讨论国家的"正义"理念为主线,认为在一个理想的国度中,治国者必须要有为国民大众谋福利的"正义观",必须要具备哲学家所特有的宏观视野、博大胸怀和透过表面现象准确把握事物永恒不变"理性"的气质和才能;国家必须要造成一种国民人人恪尽职守、高度和谐统一的"自制"系统;公民必须人人要有"自知"之明并根据社会的正确分工在本职岗位上尽职守责;国家公务人员必须要公正选拔、精心培养并具有勤政廉明的职业操守;必须要重视普遍化的国民教育并因材施教强化效果。  相似文献   

7.
《理想国》对教育的论述除学校教育外,字里行间渗透着公民教育思想。它以正义、善为终极目标,培养精英、教化公民,注意导引、尊重个性,注意节制、勇敢等美德的培养,它与共产共妻的制度一起成为理想国存在的重要基石。  相似文献   

8.
游朋轩 《河北学刊》2014,(2):178-180
柏拉图对于城邦的建构方式并不意味着他必定要偏向于某种政治乌托邦主义而游离于现实的政治生活之外,而是意味着他采取了这样一种基本的理想性态度和方法,即我们不仅要关切和反思现实政治生活的合理性,更要在政治生活的道德应当性和完善性的层面及意义上对政治生活进行建构,予以反思。这种理想并不是通过技术理性或手段而得到的可预知的理想,而是属于一种终极性的反思和关怀。这种理想主义作为永恒的超越精神,对现实的政治生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批判和引导作用。对于当代中国的政治实践而言,理想主义仍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的《理想国》就是一部“正义”论。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从批判个别的、经验的、具体的正义入手,引申出国家正义概念,认为国家正义就是各个等级各守其序、各司其职,正义本质上就是一种秩序与和谐。柏拉图在探寻正义过程中体现的整体主义方法论与国家主义价值观,对西方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王梦湖 《理论界》2008,1(3):101-103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正义”就是个人在服从各自天职的情况下“做自己的事”,其实质就是个人对某种国家秩序的自觉的遵守与维护;“节制”就是服从某种好的秩序,对个人来说就是用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驾驭邪恶的一面,即要求“有分寸的欲望”;而“和谐”就是在追求“正义”的过程中由于遵守了“节制”的原则,从而在社会与国家的层面上形成的一种整体性的意志力以及情感与利益的一致性状态。其实质就是个人和国家通过“节制”的途径对“正义”的最大化趋近过程及其在此过程之中显现出来的一种整体的稳定状态和一致性的发展趋向。因此,在柏拉图看来,“和谐”就是“正义”的实现状态。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几乎涉猎教育领域的所有方面,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其中关于女性教育的思想特别是强调男女平等教育的理念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因此,解读柏拉图的女性教育思想产生的理论溯源和思想内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今天我国的女性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走进柏拉图     
鄂孟迪 《理论界》2006,(10):164-165
柏拉图学术生平概要及其主要哲学思想;《理想国》的框架及其主要运行思想;《法律篇》的社会构想及其主要管理原则。  相似文献   

13.
刘威 《理论界》2023,(2):43-50
《理想国》第五卷开头以阿得曼托斯“怎么也不能让他走”(449b)开始,众人要求苏格拉底对前文中提出的观点进行解释,回答“你觉得我们的护卫者应该怎样去把妇女与儿童归为公有;儿童从出生至接受正规教育,这一阶段大家公认是教育的最难时期,这一时期应该怎样去培养他们”(450c)这一问题。而苏格拉底的回答引发了三波浪潮即问题:第一,男女在城邦中的地位;第二,废除核心家庭,男性共有妻子,孩子由社会抚养;第三,哲人王。这三次浪潮一次比一次大。其中,前两个浪潮集中讨论了家庭和性别问题,内容庞杂。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与分析,可以厘清柏拉图对于家庭问题和性别问题的思路,并使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理想国》中的正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涵 《南方论刊》2009,(4):46-47
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系统的论证了其正义观念。柏拉图从城邦的分工起源出发得出了什么是城邦正义,而后推出个人的正义。在城邦社会里,统治者、辅助者和生产者各守其序、各尽其职,国家就实现了正义。由城邦推及个人,个人灵魂的三个要素达到和谐有序的最佳状态便实现了个人的正义。  相似文献   

15.
“摹仿”一词大概起源于远古希腊时期宗教祭祀、典礼的秘仪活动。公元前五世纪,这一术语的应用范围从祭典领域转移到了哲学和技艺领域。“摹仿说”两大奠基人——古今的哲学巨匠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其在认识论中和叙述字中都拥有相同和不同的解读。柏拉图认为诗人画家的摹仿只触及灵魂中的低下部分,与理念世界的真实存在相去甚远,无补于城邦治理和公民道德,败坏社会风气。而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迥异于柏拉图。在他看来现实事物包括人的活动,就是真实存在,诗摹仿人的活动,也就是在创造艺术真实。摹仿不只是映现外在形象更是人的一种求知活动,以形象方式获求真理,形成关于人自身的创新知识,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是对柏拉图摹仿说的一种扬弃。  相似文献   

16.
“桃花源”原型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距今已逾一千六百年,早为人们知晓,由此而产生的成语“世外桃源”更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该文描述的是一奇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记述诗人发现的由山口小洞而入,“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洞内人生活落后、守旧、封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道德知识、道德情感与信念和道德实践的角度对柏拉图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一书中所提出的德育观进行了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8,(11):47-52
《理想国》是哲学史和教育史上具有伟大意义的作品。在该书中,柏拉图以追寻正义的本质为线索,以辩论的形式,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理念世界,并提出理想城邦的设想。在理想城邦的设想背后,是柏拉图对世界本质、灵魂和教育的认识。在柏拉图看来,人类认识真实世界需要灵魂进行一次关键的转向,理想城邦的建设则需要灵魂进行第二次关键转向,而教育则是实现灵魂两次转向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孟子与柏拉图是世界思想史上同时代的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有显著的差异:前者主张伦理政治,后者主张民主基础上的道德城邦。以民为本与抨击暴政则是两人的共同点,也是世界思想史上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20.
希腊大哲学家兼教育家柏拉图的名著《理想国》,蕴涵着丰富的、迄今仍熠放着启示光芒的教育思想。在这本著作中,柏拉图广泛涉及并讨论了包括哲学、道德、民主、国家、教育等在内的许多问题,其中教育伦理思想尤为突出,对我们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