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由于地理环境、自然气候特殊的原因 ,青海农牧区不但现在是而且今后很长时期内仍然将是以养殖业、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经济。从我国改革开放 2 0多年的实践看 ,以农业经济为主的青海农牧区经济 ,其市场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和服务业 ,由此而产生的利弊从上一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显现。一、青海农牧区经济在较长时期内是政府主导型经济从上一世纪 80年代初至 90年代末 ,青海农牧区经济体制发生了三大变化 :一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改为乡、村和农业、牧业合作社 ;二是耕地由集体经营改为承包到户 ,牲畜、草场由集体经营分别改为“作…  相似文献   

2.
青海地名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多康藏区:此区指现在的青海、甘南、川西北、甘孜和昌都地区。青海、甘南、川西北在藏语中称为“安多”,现在一般称为“安多藏区”,简称“多”,安多之“多”藏语即“地位衡要交通便利”之意;安多之语源是——青海巴颜喀拉山之东有“阿钦雪  相似文献   

3.
<正> 胡耀邦同志在《立下愚公志,开拓青海省》的重要讲话中宣布: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我国经济开拓的重点,势必要转移到大西北来。这标志着,开发大西北这件事已经提上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 对“开发大西北”、“开拓青海省”的口号中“开发”与“开拓”两词,应该理解为:按照客观规律,有计划地、合理地、全面地在大西北和青海省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此,需要大量资金、物资和人才;换句话说,必须有足够的财力、物力与人力,三者缺一不可。这中间,我们首先必须依靠我国和西北各族劳动人民的劳动和智慧,充分利用本国和西北的资源,走自己的路。但是,自力更生决不是闭关锁国,孤立奋斗,我们应当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外条件,  相似文献   

4.
(一)梅花盛开向阳红,群英集会武昌城,鼓足干劲争上游,歌颂领袖毛泽东。大江奔流永不停,社会主义方向明,工农立下愚公志,红旗处处舞东风。  相似文献   

5.
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青海要顺利实现这一重大任务 ,就必须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青海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的客观实际 ,笔者认为 :加速发展乳品业 ,创青海“绿色”农业品牌应是实现这一重大任务的突破口 ,也是青海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一、加速发展青海乳品业的必要性分析(一 )牛奶是接近最完美的食物牛奶被人们称作完全营养食物 ,所含营养价值几乎能全部消化吸收 ,并无废弃排泄物。蛋白质 (含量约3.1% ) :含人体一切必需的氨基酸。脂肪 (含量约3…  相似文献   

6.
在世贸组织框架中,与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相比较,青海农业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约束、基础设施落后、装备水平低,科技发展缓慢、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不健全、从业人员素质低等等一些制约因素,使青海农业面临激烈的竞争,为政府今后农业发展决策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如何面对农产品国际大市场,加快青海的农业产业发展,值得思考和研究。遵循WTO农业保护基本原则,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产业经济管理方式,促进青海农业的新发展在WTO框架下,农业保护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广义保护,即政府对农业部门的所有投资或支持。如对科技水利、环境保…  相似文献   

7.
<正> 九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大特点,就是从沿海向沿江、沿边、内陆省区推进,这对青海这样的内陆省区是一个发展机遇。如何抓住这一机遇,适应新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探寻适合青海特点的区域经济格局和发展重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重要课题。最近,我们经过一些调查研究,在充分占有资料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得出这样的结论:沿青藏铁路的“一线经济区”与甘青交界的沿界地区相  相似文献   

8.
14世纪70年代,朱明王朝大肆移民,以南京朱家巷为代表的吴人被迁向西北,移居青海。同时江南籍贯的官兵也屯戍于青海诸边。吴人来,吴歌也随之而来。江南的“花儿”遂也成了西北的“花儿”。二者一脉相传。说“花儿”起于西北少数民族,不对;说“花儿”就是以青海为故乡,也欠确切。  相似文献   

9.
<正> 青海的粮食长期供应紧张,始终是经济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九八七年万里副总理指出,青海的“农业要有个大的发展,粮食不够吃,不能自给是会拖经济发展的后腿的”。为了顺利实现青海经济的发展,认真研究与之相适应的粮食生产,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种草种树,绿化大地,是改变国家面貌的根本大计。林草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利益,也是衡量“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胡耀邦同志说:“林业问题解决不了,国家的面貌是改变不了的”。“七五”计划建议提出,要加快发展林业,提高林业在整个农业中的比重。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进程中,我省林草业建设应该朝着怎样的目标前进,走出一条什么样的发展路子,着重采取那些措施,这些都是我们在研究青海经济战略决策时需要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本文拟就此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正> “部落”是原始社会的人们共同体,藏语称“部落”为“tsho—khag”,其最初的雏形是由一伙人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集体。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部落随人类进入奴隶社会而逐渐消亡。青海的藏族部落制度由于受制于地理、历史和历代中央王朝的羁縻政策的需要等原因,其体制一直延续到1959年民主改革前,这种特殊的历史现象,有必要加以探讨和研究。这对于我们了解历代中央政府对青海藏区的行政管理与施政,对青海藏区的发展都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青海记     
《青海记》1系民国初安定县知事康敷镕所纂,专门记述民国初期青海情况的著作,全书一万余字。著者从本人视角,在书中对青海境内蒙古名称、番种族分、住址所在,户口,畜牧,矿产,垦地,森林,出产,名山,水源,路程,寺院,"名酋"(知名头人、有实力的土司),古迹,气候,方域及蒙、"番"(藏族)强弱等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载。通过是书,读者可对清末民初的青海省情、藏族与蒙古族等多元民族文化有一概览式了解。此外,著者还有《青海志》、《青海地志略》等著述传世,亦很珍贵。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青海人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和发展自己的大好世纪。面对新世纪 ,青海如何发展 ?怎样富裕起来 ?我们有责任去思考、去实践。如何解决生态环境 ?怎样缓解人口压力 ?怎样消除“思想”上的贫困 ?……这些太多的难题需要思索。西部大开发、加入世贸组织将给青海带来机会和空间 ,我们更要认真应对、选择良策。本文就从不同视角就青海发展的相关问题做一些研究和探讨。把握自然规律问题青海素有“三江源”之称 ,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变、自然条件恶劣 ,使得自然灾害具有独特的高原区域特色 :种类多、频次高、强度大。水、旱、冰雹、风沙、霜…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12月10日,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在西宁主持举行了"青海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青海生态环境与智库建设论坛。组建单位有关领导,中心特邀顾问、特聘研究员,青海社科院各部门负责人、正高职称科研人员等参加会议。会议由青海社科院副院长、青海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专家苏海红主持。会上,孙发平副院长宣读了《关于成立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青海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决定》;与会领导向研究中心特邀顾问、特聘研究员颁发了聘书;省林业厅副厅长邓尔平与社科院院长陈玮分别致辞和讲话。随后,陈玮院长和省发改委平志强副主任共同为"青海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揭牌。陈玮院长在讲话中就开展好"中心"工作提出了几点要求:一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和省委精神,进一步提  相似文献   

15.
<正> 青海历史悠久,法制史的渊源流长,且有不少地方特色。需要我们很好的进行挖掘和研究。《清朝时期的“青海衙门”及其对境内重大刑事案件的审判》是笔者对青海近代史、民族史和法制史研究的成果,以飨读者,诚望对加强我省法制建设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6.
青海小城镇起源的几种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小城镇体系是由县(市)级城镇、建制镇、乡政府所在地集镇三部分构成的。本文试图探讨青海这一历史上长期作为边戎之地的地区,其小城镇的形成有什么特殊性。青海目前已有的(历史上曾经存在,后来消亡的城镇不在考察之列)小城镇的形成过程不存在一个一致的模式,而是有以下若干种类型,通过这些类型我们不难从中观察到许多不同于内地城镇起源的特点。一、“塔堡城镇”。起源于政治军事中心的城镇,这是青海东部农业区县城镇和部分建制镇的主要形成类型。“塔堡城镇”是美国学者万斯门.E.Vance.及)在《人类的特定舞台》(1977…  相似文献   

17.
青海汉语方言谚语是老百姓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有着很强的地方文化特色。文章以青海汉语方言谚语为材料,分析了别具特色的青海农业文化、牧业文化和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8.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世居民族就有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六个民族。但在与外地人进行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时,不论是汉族,还是其他民族的人,总是以“青海人的”形象和身份出现于各种交际场合的.而外省人也以“青海人”相称呼。于是,这个“青海人”的称名就具有了特定的内涵和外延,反映了青海各民族的文化所具有的共聚性特征,即在特定的青海这个地域范围里,在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的互相学习、相互交流、吸收汇合和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具有的深层次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心理特征,我们称之为共聚性特征。这种共聚性…  相似文献   

19.
<正> 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面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展示了今后15年中华民族发展的光辉前景,是指引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社会长治久安,胜利跨入21世纪的宏伟纲领。根据《建议》精神,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是重大科研课题之一。本文就青海今后1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谈些粗浅认识。 战略思想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确定战略目标的基础。“九五”和21世纪前10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时期,我们将告别20世纪,迎来21世纪。在这世纪之交,我们担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迈出坚实的步伐,使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再一次腾飞。这应是未来15年的战略任务。 为了实现这三大战略任务,我们必须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的指引下,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9条重要方针,从青海省情实际出发,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确定未来15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要坚持?  相似文献   

20.
<正>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受特定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原有经济基础的制约,同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如何振兴青海经济,逐步缩小同发达地区的差距,已成为全省上下共同关心的问题.80年代中后期,我们在总结历史经验和认真分析省情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开放,治穷致富,开发资源,振兴青海”的经济发展战略,其核心是依托资源优势,加快资源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践证明,这个经济发展战略是正确的,实施也是成功的.要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改变经济发展滞后的状况,减缓和逐步缩小同发达地区已经拉开的发展差距,跟上全国前进的步伐,必须继续坚持这一战略,努力做好资源开发这篇大文章.总的设想可以概括为:把握机遇,更新观念,理清思路,狠抓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