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从古希腊哲学产生以来,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本体理论经历了古代的自然宇宙本体论、中世纪的宗教神学本体论和近代的实体理性本体论的漫长历史。终因其超验的、还原式的本体论范式,西方传统本体论在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中走上了一条没落和淡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高云鹏 《社科纵横》2014,(3):114-118
在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中,一方面他用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的概念代替其前期哲学中所强调的逻辑分析方法,另一方面他通过对科学与宗教的考查,也表明了对其前期哲学中所推崇的科学主义的反思。这两个方面都是其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表现,也都体现出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本文尝试对上述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评析和回顾。  相似文献   

3.
正义问题一直处于西方政治哲学、社会哲学以及伦理哲学研究的显要地位。赫勒认为,以往的正义观主张的是静态的正义,造成了正义的伦理维度和社会政治维度的分裂。在赫勒看来,正义的最终目的是要超越正义,回归多元的善良生活。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探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倡导合理的生活、消费方式的内在联系、意义和重要性,以及需要采取的措施;认为转变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中国发展方式的转变、执政党的先进性和国家的未来。文章首先论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的转变及其四个显著特点。其次分析了在全社会倡导合理生活、消费方式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提出应倡导能够确保绝大多数人生存、发展的中国特色小康式生活方式,以及相对理性的消费观念和适度的消费方式;这样做能在五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最后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倡导合理生活和消费方式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人的精神生活全面发展的个体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人的精神生活全面发展,不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而且对个人也具有重大的个体价值。它是人完善自身的重要内容,精神需要及其满足对人更带有本质的意义;它能有效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克服主体异化,发挥首创精神等,都需从精神生活中级取营养;它还能有效促进人的社会化,促进个人能力的最大发挥。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具有支配性影响的"马克思学"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做了偏重"物化"观的解读,在实践上产生一系列偏颇和失误.实际上,马克思在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时,有一个"生活的生产"的重要理论预设和理论命题,强调了"生活"的本源性和生活与生产的互动生成关系,从而把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起来.因此,生活、生活方式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生活的生产"命题构成最具解释力的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架构.发掘马克思"生活的生产"这一重要理论思想,对于重构科学的社会理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构中国的新型现代性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体论不仅仅是哲学必须给予回答的问题 ,更是一种哲学解答问题的方式。作为哲学所独具的思维方式 ,本体论并没有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立足于实践开拓的哲学新视野而消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没有在一般意义上去弘扬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而是攫取了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 ,将集中反映了物质与意识对立统一关系的“人”作为理论观照的焦点。正是这一理论视角的转移 ,充分展示了新唯物主义既根本区别于唯心主义 ,又完全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的全新致思理路。基于这一全新的人学本体观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现实的人”的活动即实践出发 ,建构起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大厦 ,在“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新的理论层面上更进一步地展现出了深刻的人学意蕴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中西哲学两个方面的历史发展阐明了本体诠释学形成的过程与条件,并论析了本体诠释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表明了作者本体诠释学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因塑造受教育者健全完满的道德人格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校道德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主渠道,既要让学生了解道德规范,又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实践能力,让学生健康的享受生活.因此,回归生活是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趋向与形态重构.道德教育应与生活世界密切相连,以生活世界为基础,在生活世界中进行.  相似文献   

10.
于桂凤 《社科纵横》2007,1(9):24-26
本体是哲学的核心范畴,确立本体观念曾是哲学的最高目标。无论哲学家们所确立起来的本体观念是什么,其含义都可归结为本体与境界两个方面。这是由人的矛盾本性决定的。西方传统哲学充分发展了本体之维,并试图在意识领域内消解本体与境界的二元对立。但其固有的知识论立场反而使这种对立得到强化,并导致哲学的"异化"。马克思哲学诉诸于人的感性活动,不仅消解了本体与境界的抽象对立,克服了哲学的"异化",而且为本体论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赵丙祥 《社会》2019,39(1):37-70
在田野民族志和历史编纂学中,传记法是一种重要的叙事方式。本文从分析林耀华的作品入手,将其置于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社会学和人类学思想脉络中,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传记法在中国历史和社会研究中的潜力与可能性。本文将谱系法、个人生命史和社会生命论归纳为“传记法三角”。在(扩展)谱系法和社会结构论的基础上,生命传记法可以呈现一个或多个人的生命历史,作为大历史中的片段。不过,现象学路径有其自身的限度,不能离开对中央政权本身和总体结构的考察。在“时势”和“社会结构”的变迁过程中呈现生命传记,才不会只是个体的故事,而有希望成为一种对中国“总体”社会生活的有力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7.
Rankings of internal rates of return to education hav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education expenditures with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lending priorities of multilateral institutions. It is widely suspected, however, that estimated education returns are subject to systematic bias. The direction and magnitude of this bias are hotly contested.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in the presence of systematic bias, idiosyncratic properties of the internal-rate-of-return mapping may cause a ranking reversal. An explicit analytical test of return-ranking legitimacy is developed and applied to select African and Asian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8.
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在接连不断的“转向”和对各种新潮理论的追逐中,越来越远离文学实际,远离文学的基本问题,远离当今社会人们的文学诉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文学理论的合法性危机。面对这种现实,有必要呼唤回归对诸如文学存在论、文学价值论、文学特征论等文学基本问题的研究,联系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学实践,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新的探讨阐释,从而对现实发展作出应有的回应。  相似文献   

19.
陈成文  陈立周 《社科纵横》2007,22(12):116-118
在社会学研究中,如何确定研究对象,如何确立研究关系,以及如何才能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些是社会学研究领域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从实证主义到人文主义,再到"另类"范式,社会学并未获得统一的方法论体系,对方法论进行探讨的目的是要在反思之中对研究方法保持足够的警觉,避免"为方法而方法"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面临的主要诘难是:实践作为一经验事实不能成为逻辑在先的初始范畴;自然界对于人的活动具有前提性,对于人的存在具有时间上的优先性。其实,实践不同于一般经验事实的独特性在于它对一切可能的"在者"的开启性,正因如此,实践才有足够的资格成为本体范畴。自然界的前提性和优先性不足以成为物质本体论赖以成立的理由,相反,实践范畴之原初性的凸显,使其在本体论语境中失去意义。实践本体论所昭示的是"第三条道路",即介于思辨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与现象学—解释学具有相类似之旨趣的独特进路。它的确立宣告了那些未曾与实践"谋面"从而未能真正回归于实践的哲学的寿终正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