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典文学风格论奠基于先秦。先秦的“诗言志”理论为中国古典文学风格论向着抒情的风格论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石 ,诗乐作用方式的理论则进一步促成了这一趋势的定向化。在先秦时期 ,季札、孟子、荀子等人对中国古典文学风格论的形成立下了肇创之功。  相似文献   

2.
译文能否再现原文的风格是翻译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文章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认为风格是可译的,并借鉴风格标记论,以刘士聪先生翻译的萧红的散文《永远的憧憬和追求》为例,对译文的风格进行了赏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作者<语言风格学>有关风格学史概述的基础上,分析归纳了中国现代史上语言风格论的源流和相互影响,提出了"中国现代语言风格学史"分期的初步构想,为编撰此类教材和专著勾画了一个轮廓.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讨论的是古代诗歌风格批评中的若干理论问题。古代风格批评在重直觉、重感悟的背后存在一定的思维理路 ,其理论视角包括个性风格论、文体风格论、文本风格论、美感风格论等诸多方面 ,其思辨所达到的深度远非西方风格理论可以比拟。认真加以发掘 ,不仅对现代风格理论建设大有助益 ,而且对古代作家的风格研究 ,甚至对文学风格史的研究也会有极大的促进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体性》认为作家个性与风格之间有因果关系 ,其论述个性与风格关系的方式 ,或相辅相成式 ,或似离而相成式。《体性》与《才略》不同之处 ,在于前者以作家整体“性情”论风格 ,后者以作家后天“才略”论风格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的是古代诗歌风格批评中的若干理论问题。古代风格批评在重直觉、重感悟的背后存在一定的思维理路,其理论视角包括:个性风格论、文体风格论、文本风格论、美感风格论等诸多方面,其思辨所达到的深度远非西方风格理论可以比拟。认真加以发掘,不仅对现代风格理论建设大有助益,而且对古代作家的风格研究,甚至对文学风格史的研究也会有极大的促进。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风格论是修辞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格主要取决于作家的气质、才华以及后天的学习、熏陶。印度的风格论是在庄严论 (即修辞论 )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独立的诗学体系 ,注重地方风俗习惯、语言特色对风格的影响。中国修辞论追求自然含蓄的审美意境 ,而印度庄严论则注重惊奇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先秦时期对中国古典文学风格论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诸因素 ,论述了形成这些因素的主客观条件。指出先秦为中国古典文学风格论的形成奠定了文艺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以现代风格学的"创作个性"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论述了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乃是与作家先天和后天修成的个性密切相关的,同时从文学作品的体裁、时代背景、语言等客观因素分类探讨作品风格论,并且认为作品的语言因素将是今后研究作品风格形成论的新出发点。  相似文献   

10.
亚里斯多德的"风格论"其实就是言语风格论.其主要贡献有三方面明确了风格范畴和风格的明晰美;总结了常见的言语风格表现手段,并提出了风格要素选取和运用的得体性原则;论述了散文、诗歌及其下位类别言语风格的具体要求.亚氏的言语风格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突出体现在他首次提出了得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11.
文学翻译是一种极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要想在翻译的过程中真正做到重神似,那么风格论在翻译学中理应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小说对话描写可以完美地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从而激发读者的兴趣。本文以风格翻译论为导向,从《三国演义》人物对话中文白夹杂再现、语境中修辞手法再现、对话中人物个性再现以及骂词中人物身份再现四个方面探讨罗译本中人物对话风格的再现。  相似文献   

12.
学习风格理论研究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在学习风格已经成为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和教学论等学科共同关注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被誉为”现代教学的真止基础”。从分析学习风格的定义、特征出发,区分了学习风格与学习策略以及认知风格的概念,对影响较人的学习风格类别和影响学习风格的要素作了简要的介缁,指出学习风格研究对英语教学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及启示,是进行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同时,对如何将学习风格理论与英语教学有机结合提出了具体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3.
周作人的诗体论是指他关于新诗诗体的观点 ,风格论是指他关于新诗风格的观点。前者认为新诗的诗体是自由体 ,新诗采用自由体便于自由地抒写真情实感 ;后者认为新诗应该具有含蓄蕴藉的风格。它们都对新诗和中国现代诗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前导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古典词学传统中的"风格",主要指向词人创作风貌的静态描述和笼统概括,并以诗教传统中的"雅正"之风为尚。晚近以来,随着西方风格学知识的传入及其在文学批评中的普遍运用,"风格"也逐渐成为词学核心话语。胡适和胡云翼将词学"境界"说导向"风格"论,引领新的词学批评潮流。此后,龙榆生的词风流变论,对于词派乃至词的时代风格演变过程的研究,使现代词学风格论渐趋成熟。詹安泰立足于文学本位,以修辞学的视域划分词体风格的多样形态,丰富了词学风格论体系的内涵。"风格"一词在词学批评中的流衍,足可视为词学发展史的缩影,是观照词学现代转型的重要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孟称舜选编的《古今名剧合选》是一部元明杂剧选集,集选本与评点为一体,集中体现了孟称舜的戏曲观。在该选集的序言及评点中,孟称舜的戏曲当行论和风格论尤值得重视。其当行论表达了戏曲创作如何达到“当行”的见解,涉及戏曲人物形象塑造、戏曲语言等方面。风格论方面,他明确提出戏曲的两种风格——婉丽和雄爽,否定风格优劣论,否定“北主劲切,南主柔远”,主张风格应以作品分而不应以地域分,主张作家风格具有多样性,在具体评点中,对作家具体作品风格和整体创作风格的评价较为中肯。孟称舜的戏曲理论,在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中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乐记》之审美风格论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人心感物”层面的审美风格;二是政教层面的审美风格;三是礼制层面的审美风格;四是气象层面的审美风格。《乐记》以遗音遗味、和节有序两个基本点来评判音乐的审美风格是否符合其审美标准,并以夏商周之乐作为评判的楷模。《乐记》的审美风格论,打破以壮美优美为审美风格划分标准的模式,转而建立一种极具儒家色彩且细腻辩证的审美风格标准,这对后世音乐美学思想之发展有着深刻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诗经>、<尚书>、<国语>、<左传>为代表的诗经时代文学风格观念与"风骨论"有着渊源关系,先秦儒家与道家的文学风格观都不同程度地对"风骨论"产生过影响,先秦诸子和魏晋玄学的风格观对"风骨论"的形成具有更为直接的影响.正是刘勰从"宗经"、"征圣"的复古立场出发,提出了古代文艺理论中属于内容方面的重要范畴--风骨论.  相似文献   

18.
孟称舜是晚明曲坛举足轻重的作家和理论家,《古今名剧合选》是其选编的一部集选本与评点为一体的元明杂剧选集,在该选的内容、序言及评点中,彰显出孟氏独特的戏曲风格观念。孟称舜主张论风格应从具体作品出发,而不能简单地以南北地域的不同来区分;明确提出戏曲的两大风格——婉丽和雄爽,驳斥风格优劣论;追求风格的多样性和独创性;在评点中能通过比喻、比较等手法形象恰切地指出作家作品整体风格及具体风格。孟称舜的戏曲风格观念不仅在明代影响深远,而且对清初李玉的元杂剧风格论具有一定的先导作用,在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徐渭的文艺思想极为丰富 ,其文艺价值观和风格论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徐渭认为诗歌“果能如冷水浇背陡然一惊 ,便是兴观群怨之品” ,文艺作品要抒写真情 ,表现个性 ,“出新鲜” ,才具有传世的价值 ;他创造性地提出了“贱相色 ,贵本色”的审美价值标准 ,其核心是尚真求新 ;其风格论见解深刻独特 ,丰富深化了传统风格理论 ,拓宽了研究领域 ,极具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0.
先秦汉魏时期关于气论的代表性观点可归纳为哲学层面、审美层面与文论概念的三种形态,这正是刘勰《文心雕龙》文气论思想的来源。刘勰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周易》阴阳刚柔的气论思想与曹丕文气"清浊"说。刘勰文气论内涵多样,最大的贡献有两点,一是在文论史上首次确立了刚柔风格类型说,并以"刚柔相摩,八卦相荡"的理论支撑,推演出了《体性》篇"数穷八体"的八体风格类型,二是以文气论风骨,提倡刚健的文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